为什么说人生73、84是坎?

小老鼠鲁尼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叫你商量事”,这在当地都成老年人的一句口头禅了。意思是这两个年龄段是老人“危险期”,去世的人比较多。这能不让老人恐慌吗?

说来还是有点来历的。咱们中国人从古到今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对其圣人孔子、亚圣孟子比较尊崇,恰恰孔子在73岁、孟子84岁去世。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永远不会磨灭的人物,他们的去世的年龄自然就有了代表性。伟人姑且如此,对于普通人也就更无法逾越了,也就有这种想法。

科学家研究则认为人的生命大致是以7或8为一个周期,往复循环。7的周期84,8的周期是72。每个周期又有一个低潮期,一个周期中间为高潮期,去世的人较少,始、末为低潮期,去世的人就多一些。73和84都处于古稀之年的低潮,去世的人相对较多。

实际上,人活到这个年龄段,连自己都能感觉到“每况日下”。身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思维迟钝、行动不便,再加上民间的传说,心里压力大,这两道坎想跨都难。

人都会走向终点,尤其是70一79岁是老年人一个重要的生理阶段。注意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讲究科学养生,应该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不是嘛!随着人们饮食、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大为改善,现在人的平均寿命已大大提高了,百岁老人依旧健康生活也不少啊!


提神只为自己



老话会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其实这句话描述的是人们对于两位圣人离去的缅怀之情,绝非什么科学道理。

在我们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个被称做“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个时代,涌现出了很多伟大哲人,他们或是创立或是发扬一种学说,这些学说合起来便是“百家”,而他们创立或发扬的学说,逐渐地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里,成为我们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儒家便是百家中最重要的一支,影响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两千多年,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孟子是一位重要的传人,被后世尊为亚圣。七十三,是至圣孔子的寿路,八十四,是亚圣孟子的寿路。一个中国人,若是能够按照孔圣人或孟夫子的人生轨迹走下去,无论是活到七十三还是活到八十四,都不愧此生。我们经常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就来源于孔夫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孔子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条非常令人羡慕令人心潮澎湃的堪称完美的人生轨迹,15岁的时候就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大概15年后,在做学问的路上就有建树了,再过10年,对于自己所做的学问,就没什么迷惑之处了,又过10年,学问更是精进,已经掌握事物运行的规律了……而当我15岁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在学校的教室里认真听讲的初中生而已,对于自己的人生走向,一无所知,对于自己的未来之路,懵懵懂懂……

我身边的大部分人和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中国人,其实都跟我一样,懵懵懂懂,按照别人规划好的人生路线按部就班地生活着,我们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真正渴望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虽然我们小时候说自己要当科学家当医生当作家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但其实那很可能根本就不是我们的梦想,我们只是鹦鹉学舌而已。

可是,活到七十三岁的孔夫子跟我们不一样,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是克己复礼,就能在后来提出“仁”和“仁政”,为后世中国人和中国政治提出一个非常朴素却非常高的标准。活到八十四岁的孟子也跟我们不一样,虽然他未必如孔子那样早早觉悟,但他也通过自己许多年来的“善养浩然之气”在孔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就是大儒张载口中“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而孔子,则是张口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人。

面对这样的两位圣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虽然我们达不到他们的成就,但我们却真挚地向往着自己可以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为了表达我们对他们的肯定与向往,我们甚至愿意在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年岁上离开这个世界,于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就出炉了。


失落的农村谁来拯救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旧时的说法,因为古人寿命确实很短(包括解放前我国人均寿命才四十几岁),所以能活到七十岁就是“高寿”了!也就有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因为七十到“限”,八十四是“极限”嘛)。这样说来,这两个年龄段确实是道“坎”!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它只具有偶然性机率,而不是必然规律!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及医疗水平都已大大提高,保健、营养、预防等等意识也已有所增强,现在的七、八十岁的健康老人比比皆是,百岁寿星也不稀罕!

在这里我想说:只要我们信科学、多运动、懂养生、乐观态,人生百年不是梦!

祝天下所有老人们健康长寿!


早春记忆


昔日民间四句话:

人老七十三,阎王殿里转—圈。

再活八十四,儿女把你送上天。

不信你七三,八四回头看—看,

地狱门前亲人朋友排了一大片。


今日幸福四句言:

人老七三不算啥,

再活八四何来难。

不信公园看—看,

九十—百随处见。

祝老年朋友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翰林书院王


73·84是个劫数,即男难过73岁,女难逃84岁,过去年代称:人到7O古来稀,即是说人活到70岁,很少了。现代人·,物质丰富,吃得好,玩得开心,老有所养,没有压力,健康长寿比比皆是,在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在地里干话,所以73,84的坎己成为历史了。


了悟一一一佛门俗家弟子


民间有句谚语: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民间传说是孔子活了73岁,老子活了84岁。大概意思是说,古代先圣才活那么多,普通人肯定没法和他们相比,寿命不会超过他们的。再加上古代人的生存条件艰苦,基本生活需要很难保障,医疗水平也有限,平均寿命也就五十岁左右。活到五十岁已经是高寿了,活到一甲子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了。因此,活到73,84更是少之又少了。这样来看的话,这两个年龄不是什么坎,而应该是人类寿命的极限了。现代人无论生活水平,还是医疗水平,比古代人都已经提高了何止十倍百倍。寿命活到90过百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到处都可见到长寿的老人。因此,这两个年龄所谓的坎,对现代人已经毫无意义了。


黄河老酒鬼


在古代,物质条件,精神文化生活、医疗条件远不如今天,能活到90岁以上的少之又少,故而有73、84之说。

今天,技术进步使劳动变得越来越轻松,劳动时间也大大缩短,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得到休息和调养,物质条件的改善,出行、旅行都变得快捷而简单,技术进步和物质条件改善慧及普通民众,普罗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大大改善,并懂得关注保养自已的健康保健问题。这就是今夭的人普遍长寿的根本原因,故而73、84之说也就成为过去。


资料完善度低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民俗方面的说法是孔子享年73,孟子84,所以民间把两位圣人的享年作为关口流传下来某一本正经的网络养生说法是人体健康周期一般为七到八年,7384都恰好处于这个周期的低谷期所以需要注意

其实都没什么科学依据,老话还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但上班路上经常见到许多满头银发七十多的老人神采奕奕,看上去比我写三十多的都健康。但古时因医疗条件的限制,哪怕大富之家也很少有老人活到70以上,自然73就成了人们眼中的关口。哪像现在很多老人还把退休后的60多岁当做第二春的开始,70岁对他们而言只是少年时期

小狼航拍


因为73,84是一个阶段的过渡期,73是体质由强变弱的一个节点,84是由弱到更弱的一个节点,这个时期跟秋冬的过渡期差不多,过度的好,人们就不会感冒,如果不好,人们就容易感冒,所以说是个坎


风雨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