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御駕親征噶爾丹

康熙御駕親征噶爾丹

噶爾丹

事件大概

噶爾丹是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爾丹為割據西北、統治蒙古諸部,在俄國政府的慫恿支持下,興兵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又藉口追擊土謝圖汗部餘眾,進軍內蒙古烏朱穆沁地區,與清王朝發生直接軍事衝突。康熙帝為確保邊疆安定,三次親征漠北。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烏蘭布通之戰,清軍大破噶爾丹以萬餘駱駝組成的防禦營地(駝城),噶爾丹敗歸科布多,伺機而動。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昭莫多之戰,清軍殲敵數千,擊潰噶爾丹主力軍隊,噶爾丹兵敗流竄,眾叛親離,絕望而死。此戰清朝不僅成功阻止了準噶爾的東進,又將喀爾喀蒙古併入版圖,為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奠定基礎。

歷史背景

準噶爾部是厄魯特蒙古的分支,明清之際興起於巴爾喀什湖以東伊犁河一帶。清朝初年,準噶爾首領巴圖爾琿臺吉及其子僧格曾遣使入貢。僧格弟噶爾丹繼位後,依舊向清廷稱臣。

康熙十八年(1679年),噶爾丹得到五世達賴喇嘛授予的"博碩克圖汗"稱號,上疏要求清廷確認其汗號,並授予敕印 。然而噶爾丹並非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按照蒙古傳統,不可使用可汗稱號。理藩院以厄魯特部稱汗者不得入貢的先例為辭,指斥噶爾丹"擅稱汗號",但又准許其納貢。此後數年間,噶爾丹出兵降服了天山南路的葉爾羌汗國,征服吉利吉思(布魯特)、費爾幹納盆地,擊破哈薩克部落,開始稱霸中亞。

三徵決勝

經過兩次大戰,噶爾丹集團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爾丹投降,但是噶爾丹負隅頑抗。隔了一年,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又帶兵渡過黃河親征。這時候,噶爾丹原來的根據地伊犁已經被他侄兒策妄阿拉布坦佔領;他的左右親信聽說清軍來到,也紛紛投降,願意做清軍的嚮導。噶爾丹走投無路,就服毒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