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築起雙擁長城

紅色基因築起雙擁長城

◎通訊員 林魯濤 隋學良

先後7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所轄區市實現“全省雙擁模範城”滿堂紅。在八一建軍節之際,再次回望威海的雙擁之路,這閃閃榮耀令人由衷自豪。

富國不忘強軍、富民真情惠兵。一直以來,我市在助力改革強軍、保障退役軍人權益、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加強全民國防教育上,發揚優良傳統,注入時代因子,繪就出一幅幅軍民戮力、富國強軍的和諧畫卷。

迎著新時代的春風,在威海這片革命熱土上,紅色基因孕育勃發,雙擁傳統生機盎然,猶如滾滾春潮奔湧不息。

紅色基因築起雙擁長城

7月30日上午,來自峰泉、杏花、南山、大眾等7社區的志願者來到威海軍分區幹休所開展擁軍慰問活動,為

新老雙擁品牌齊爭輝

7月31日上午,鯨園街道威勝誠信商圈黨群服務中心聯合菊花頂社區工作人員,頂著炎炎烈日為駐區海軍某部送去一車西瓜及米麵等生活用品。這些慰問品不僅是物質上的關懷,更蘊含著地方群眾對人民子弟兵的深切關愛和崇高敬意。

威海海岸線綿長,海島駐軍多,義務為官兵服務成為全市人民的自發自覺行動。

榮成市院夼村挑選最好的漁船作為“擁軍船”,免費接送駐蘇山島官兵上下島,“擁軍船”已駛過58個春秋,航程超過9萬海里;威海市“匯通擁軍車隊”為官兵和軍屬免費服務20多萬人次,被親切稱為“軍中的士、流動班車”……

在鞏固雙擁老品牌的同時,我市積極拓展雙擁新領域,提升共建新內涵,藉助市場手段解決軍隊戰備保障、軍民科技互動、軍人轉業安置、軍屬就業創業、軍地資源整合等現實問題,深入開展企業擁軍、社團擁軍、志願擁軍和基層雙擁等活動,打造出一批社區雙擁工作站、紅色少年軍校等特色鮮明的雙擁新品牌。

同時,藉助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的紅色資源,廣泛開展國防教育,通過學校與教學點結對子、舉辦雙擁活動等形式,建立起“五位一體”的雙擁國防教育體系,增強社會各界開展雙擁工作的自覺性。

軍民共建奏凱歌

2017年5月,隨著軍改命令下達,某海防團由碧海藍天的威海移防至飛沙走石的塞北。如何解決好移防部隊中87名官兵家庭面臨的住房保障、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實際困難,成為移防官兵安心服役的根本所在,也擺上了威海市委、市政府的議事日程。

分管雙擁工作的市領導親自帶隊,對困難官兵家庭逐一走訪慰問。組織移防軍屬召開座談會和推進協調會,民政部門將家庭困難較大的對象納入社會救助範疇,人社部門積極安排合適的工作崗位,住建部門優先協調解決符合條件的公租房住戶,教育部門開通子女入學“綠色通道”……各方齊心協力,各類家庭困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解決。

近年來,我市常態化開展“真情送軍營·服務到基層”活動,針對部隊調整改革和強軍備戰中面臨的現實問題,不遺餘力、千方百計解難送暖、靠前解決,營造了共築國防安全的濃厚社會氛圍。

為助力強軍備戰,我市形成以節日走訪為主線、平時走訪為補充的常態化走訪慰問機制。同時,各級民政部門每年列支專項經費,救助家庭生活困難的部隊官兵,近年來累計發放救助金500萬元,惠及官兵1200餘人。定期召開軍地聯席會議,協調解決軍地關注的重點難點問題;5年來累計協商解決116個問題,劃撥籌措資金2億多元,幫助駐軍部隊加強軍事設施建設和改善營區生活條件。

瞄準平戰結合,我市建立雙擁組織平戰轉換機制和軍地聯繫綠色通道制度,全力保障軍事行動需要。每逢部隊在威海組織大項訓練演練,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總是身體力行,先後30餘次到前線慰問,20多次協調做好訓練區域群眾疏散和安全保衛工作。在40餘項軍事活動中,給予安全、用電、通訊、海域等方面的保障支持。

服務在役的,關愛退役的。我市連續15年提高殘疾軍人撫卹金標準,連續25次提高優撫對象撫卹金標準;大幅提高義務兵優待金標準,實現城鄉一體實施,在全省率先建立在鄉殘疾軍人和復員軍人遺屬生活補助制度,成功搭建優撫對象管理服務平臺,打通優撫工作“最後一公里”。大力推進退役士兵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質增效,高標準落實退役士兵安置任務。

牢記使命,反哺人民。駐威部隊積極參與平安威海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哪裡有險情哪有就有子弟兵的身影,切實履行“駐一方熱土、保一方平安”的職責。積極參與地方打贏脫貧攻堅戰,駐威團以上單位共結對幫扶20餘個貧困村,投入和籌措資金400餘萬元,先後扶持光伏發電、西洋參種植、大棚苗圃栽培等20餘個特色幫扶項目,幫扶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紮實開展“一幫一·手拉手”捐資助學活動,駐軍團以上幹部結對資助100多名貧困學生。同時還積極協調開展文化下鄉、醫療助民、法制進村等活動,進一步提高幫扶成效,奏響軍民共建、融合發展的時代凱歌。

軍民融合產業興

2017年5月18日,由我國自行研製的首款出口型專用武裝直升機直19E首飛成功。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或許很少會把一款先進武裝直升機的研製成功,與一根輕小的碳纖維魚竿聯繫起來。以生產碳纖維魚竿聞名的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突破航空複合材料這一關鍵技術,產品已應用於多個重點武器裝備型號。

無獨有偶。2018年2月21日,又一喜訊亮相媒體:山東省第一艘軍民融合海洋資源調查船“海夢”號在威海南海新區實現首航,赴南中國海執行科考任務。

近年來,我市堅持將軍民結合產業作為重要的新興戰略產業加以培植,初步形成軍民融合、軍地互動、協調發展的產業大格局,湧現出醫療器械、碳纖維材料、空港地面裝備等一批有較強影響力的產品。

按照“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裝備後勤科研生產體系”的新要求,結合新舊動能轉換,我市加快推進軍民融合、軍地聯姻發展,加強軍民融合產業由被動承接軍工技術向主動聯繫軍工科研院所和企業轉變,由單項為軍隊服務向軍地雙方服務轉變,由單純的國防動員向與科技合作、經濟發展相結合轉變,多渠道、多形式地搭建科技創新與技術轉移平臺。目前,全市軍民科技融合重點企業達57家,獲得授權專利496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