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還是堅守?——對當下市場的一點淺見

最近緣於去槓桿和中美貿易戰等內外主要因素的共同作用,A股的調整逐步演變為股票市場的信心危機。在很短的時間內,多數股指和個股都跌出了近三年的新低,並還在維持下跌的趨勢。

從短期來看,市場主要焦點集中在中美貿易戰,並提升到國運之戰的高度。在對手股市屢創新高的背景下,A股市場對此作出較為悲觀的預期。

這樣的市場背景下,難免有些朋友,其中包括我們基金的投資人,對後市極為關切。

對此,我似乎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最近市場的走勢再次證明,我並不是個聰明人,因為我並沒有確定性預見市場短期內如此巨大的下跌。或者說,即使我曾經模模糊糊預見了,但我選擇了沒有做出明顯的動作。

過去已經過去,即使歷史重來,我也可能做出同樣的選擇。回顧歷史,作為個人投資者也好,作為基金管理人也好。我並非聰明的擇時投資者,而且我傾向於認為,分析宏觀或走勢進而擇時交易,涉及的變量太多太複雜,長期而言並非好的投資方法,正因為如此,我更傾向於評估企業價值作為投資的主要依據。在這個過程,適度尊重趨勢的延展性。而且,的確這麼多年來,我也通過一次次的堅守,順利度過了那些年的熊市,並獲得長期還不錯的回報。

作為歷經二十多年股市多次牛熊的老兵,我並不覺得,這一次和歷史上那些熊市比較,有什麼不同,或許每一次下跌的理由各有不同。但本質上都是悲觀的市場預期起作用的結果。

市場永遠是對的?不。如果市場永遠是對的,那麼,你無法解釋短期內股價巨大的高低落差,因為顯然短期內基本面並沒有如此巨大的變化。

既然,市場會犯錯,那麼去跟隨市場,無疑也是會犯錯誤的。

正因為秉持著這樣的投資哲學觀。我本質上,就是個股權價值投資者,而二級市場股價的波動,只是提供了合適的進入市場和退出市場的機會。

所以,當前的市場下,逃離或者堅守。答案在我這裡是不言而明的。而且如果我有更多的錢,我還會選擇繼續逢低買入中國優秀企業。

為什麼?

我買股票主要遵循一個簡單的原則:就是低買高賣。

何為低?何為高?見仁見智。沒有人可以穿越,從未來的走勢見到答案。我們更多聽到看到的是早知道、如果、當初應該,如此等等。

但對不起,我們只有當下。所有的決策都是當下做出的。但同時又是基於對未來的展望。

巴菲特言,眾人貪婪,我恐懼;眾人恐懼,我貪婪。

說的人很多,真正踐行的很少。

顯而易見,當前的市場中充斥著恐慌情緒,就連許多經驗豐富的投資者都感到了恐懼的侵襲。

對於那些處於競爭劣勢、揹負著高槓杆,或者缺乏誠信的公司,我們認為長期風險仍然很大。即使股價有所反彈,長期仍然前途渺茫。我們建議迴避。

但對於那些經營狀況良好、長期前景光明而股價顯然具有很高投資價值的公司,因為別人的過錯而恐慌則毫無道理。或許受外部因素影響,從短期來看,好公司會暫時陷入困難、盈利出現一時的下降。但把眼光拉長到3年、 5 年、10 年以後,仍然會有一大批優秀公司繼續創造持續的盈利,並且最終反映到股價走勢上。

正如上面所言,我無法預測股市的短期波動。一個月以後,半年以後股市會如何?我不知道。

但我只知道,當我1994年入市的時候,上海市場大約700多點,但後來又一路大跌到300多點,但僅僅不過三個月之後,指數又見到了1000多點。如此巨大的波動,事前誰能預見?顯然無法預見。

1994年,我入市的時候,我並不能準確知道三年之後,1997年高點的時候,有相當數量在低位被人割肉拋出的個股漲了數十倍。我只是傻傻的堅持並分享了這樣的成果。而股價如此巨幅波動,這樣的故事,在隨後二十多年裡,隔三差五不時上演。

這麼多年來,不變的是,壞消息是真正投資者的好朋友。它幫你創造機會,讓你打折買入一份優秀企業的未來。

現在無疑是這樣的時候了。股價會不會更低,我不知道,但顯然市場有一大批值得持有的品種。

相信未來

在別人悲觀的時候,我往往選擇勇敢,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如此。

我並不覺得股票市場的長期前期有多麼悲觀。相反,我對長期較為樂觀。長期看,好股票幾乎必然遠遠跑贏現金。

持有現金長期看必然是貶值的。現實是,當下房地產市場維持相對高位,而所謂P2P理財等具有巨大不確定性風險,現金保值增值的途徑狹窄。便宜的股票市場相對吸引力大增。

從長期來看,股市內在價值一直是穩定增長的。但這麼多年來,許許多多投資者並沒有從股市中賺到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股市高漲,周圍氣氛歡欣鼓舞時,他們買;當看到股票市場跌了很多而壞消息一個接一個時,他們賣。

有些聰明的人,覺得自己有能力在股市下跌時賣,然後在漲之前買回來。但大多數情況是,他們一直在買賣中,或許有幾筆高賣低買,但大多情況是低賣高買,並最終在反覆買賣中。除了個別不具有統計意義的範疇,大多數人持續投資數十年,除了學會割損,並從新股民變成老股民外,所獲有限。

這樣的事實身邊隨處可見。

反觀能坐下來研究公司,並堅持長期投資的人,或許短期內同樣虧錢,但長期下來,大多或多或少有所成就。越老越有錢。

這樣成功的案例,就價值投資這個群體數量而言,比例要大得多。

(以上一孔之見,僅為個人投資點滴記錄,不作為投資建議。) (作者:辰月投資-塵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