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还是坚守?——对当下市场的一点浅见

最近缘于去杠杆和中美贸易战等内外主要因素的共同作用,A股的调整逐步演变为股票市场的信心危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多数股指和个股都跌出了近三年的新低,并还在维持下跌的趋势。

从短期来看,市场主要焦点集中在中美贸易战,并提升到国运之战的高度。在对手股市屡创新高的背景下,A股市场对此作出较为悲观的预期。

这样的市场背景下,难免有些朋友,其中包括我们基金的投资人,对后市极为关切。

对此,我似乎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最近市场的走势再次证明,我并不是个聪明人,因为我并没有确定性预见市场短期内如此巨大的下跌。或者说,即使我曾经模模糊糊预见了,但我选择了没有做出明显的动作。

过去已经过去,即使历史重来,我也可能做出同样的选择。回顾历史,作为个人投资者也好,作为基金管理人也好。我并非聪明的择时投资者,而且我倾向于认为,分析宏观或走势进而择时交易,涉及的变量太多太复杂,长期而言并非好的投资方法,正因为如此,我更倾向于评估企业价值作为投资的主要依据。在这个过程,适度尊重趋势的延展性。而且,的确这么多年来,我也通过一次次的坚守,顺利度过了那些年的熊市,并获得长期还不错的回报。

作为历经二十多年股市多次牛熊的老兵,我并不觉得,这一次和历史上那些熊市比较,有什么不同,或许每一次下跌的理由各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悲观的市场预期起作用的结果。

市场永远是对的?不。如果市场永远是对的,那么,你无法解释短期内股价巨大的高低落差,因为显然短期内基本面并没有如此巨大的变化。

既然,市场会犯错,那么去跟随市场,无疑也是会犯错误的。

正因为秉持着这样的投资哲学观。我本质上,就是个股权价值投资者,而二级市场股价的波动,只是提供了合适的进入市场和退出市场的机会。

所以,当前的市场下,逃离或者坚守。答案在我这里是不言而明的。而且如果我有更多的钱,我还会选择继续逢低买入中国优秀企业。

为什么?

我买股票主要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低买高卖。

何为低?何为高?见仁见智。没有人可以穿越,从未来的走势见到答案。我们更多听到看到的是早知道、如果、当初应该,如此等等。

但对不起,我们只有当下。所有的决策都是当下做出的。但同时又是基于对未来的展望。

巴菲特言,众人贪婪,我恐惧;众人恐惧,我贪婪。

说的人很多,真正践行的很少。

显而易见,当前的市场中充斥着恐慌情绪,就连许多经验丰富的投资者都感到了恐惧的侵袭。

对于那些处于竞争劣势、背负着高杠杆,或者缺乏诚信的公司,我们认为长期风险仍然很大。即使股价有所反弹,长期仍然前途渺茫。我们建议回避。

但对于那些经营状况良好、长期前景光明而股价显然具有很高投资价值的公司,因为别人的过错而恐慌则毫无道理。或许受外部因素影响,从短期来看,好公司会暂时陷入困难、盈利出现一时的下降。但把眼光拉长到3年、 5 年、10 年以后,仍然会有一大批优秀公司继续创造持续的盈利,并且最终反映到股价走势上。

正如上面所言,我无法预测股市的短期波动。一个月以后,半年以后股市会如何?我不知道。

但我只知道,当我1994年入市的时候,上海市场大约700多点,但后来又一路大跌到300多点,但仅仅不过三个月之后,指数又见到了1000多点。如此巨大的波动,事前谁能预见?显然无法预见。

1994年,我入市的时候,我并不能准确知道三年之后,1997年高点的时候,有相当数量在低位被人割肉抛出的个股涨了数十倍。我只是傻傻的坚持并分享了这样的成果。而股价如此巨幅波动,这样的故事,在随后二十多年里,隔三差五不时上演。

这么多年来,不变的是,坏消息是真正投资者的好朋友。它帮你创造机会,让你打折买入一份优秀企业的未来。

现在无疑是这样的时候了。股价会不会更低,我不知道,但显然市场有一大批值得持有的品种。

相信未来

在别人悲观的时候,我往往选择勇敢,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如此。

我并不觉得股票市场的长期前期有多么悲观。相反,我对长期较为乐观。长期看,好股票几乎必然远远跑赢现金。

持有现金长期看必然是贬值的。现实是,当下房地产市场维持相对高位,而所谓P2P理财等具有巨大不确定性风险,现金保值增值的途径狭窄。便宜的股票市场相对吸引力大增。

从长期来看,股市内在价值一直是稳定增长的。但这么多年来,许许多多投资者并没有从股市中赚到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股市高涨,周围气氛欢欣鼓舞时,他们买;当看到股票市场跌了很多而坏消息一个接一个时,他们卖。

有些聪明的人,觉得自己有能力在股市下跌时卖,然后在涨之前买回来。但大多数情况是,他们一直在买卖中,或许有几笔高卖低买,但大多情况是低卖高买,并最终在反复买卖中。除了个别不具有统计意义的范畴,大多数人持续投资数十年,除了学会割损,并从新股民变成老股民外,所获有限。

这样的事实身边随处可见。

反观能坐下来研究公司,并坚持长期投资的人,或许短期内同样亏钱,但长期下来,大多或多或少有所成就。越老越有钱。

这样成功的案例,就价值投资这个群体数量而言,比例要大得多。

(以上一孔之见,仅为个人投资点滴记录,不作为投资建议。) (作者:辰月投资-尘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