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工分时代”,一段记忆和乡愁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工分时代”,那段岁月承载着我太多的记忆与乡愁……

忆“工分时代”,一段记忆和乡愁

记得那时一个工分是一毛多钱,一个全劳动力一天挣10个工分,一年能挣三千多工分,这无论在村里还是在一个家庭里,那就是一个顶梁柱了。在当时的农民眼里,工分看得比什么都重,因为那是农村家庭的唯一收入。

每天晚上,大伙收工以后要上村里会计家记工分,说笑、打闹、争吵,学习、传达、指示,都会在这个时候完成,那个时候农民们对中央的精神了如指掌。

一年下来,所挣的工分还要结合当年村集体的收成,除去上交给国家的公粮,余下的就按工分分配到户, 粮食、农副产品、水产品,不一而足,每到这个时候,庆祝丰收的感受特别强烈!村与村之间存在着产量和收成的差距,所以工分的收益也不尽相同,但是能填饱全家人的肚子就已经算不错了。

我的父亲户口不在村里,我家挣工分的正劳力就剩下我母亲一个人,为了多挣些工分,母亲总是第一个出工,最后一个收工,积极得很。不管多重多累的活儿都干,以此来艰难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实在没办法,我们兄妹几个也被母亲从学校带到生产队挣工分,当时好像十五六岁的小孩能算半个劳动力,一天下来也能挣上个六七个工分。为了能得到生产队里人的认可,我们兄妹几个干活一点都不敢偷懒,拔秧苗,割稻子,扎稻草,样样都抢着干。大热的天,头顶上烈日炎炎,晒得身上都掉了皮,手脚也被稻草划出一道一道的痕,感觉疼了就跑到池塘用水冲洗一下。有时候实在困了,会躺在稻田里打个盹 ,不一会儿可准会醒来,因为田里的蚂蚱,青蛙已在身上乱蹿了……

后来,农村开始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制,每家每户按人口分到土地。家家户户可以自由组合劳动力安排生产了。大人们再也不用为几个工分而争得面红耳赤。田地间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特别是双收时节,家中人的分工就更合理了,年青人负责收割稻子,老人们在家中洗衣做饭,小孩子们则负责把饭送到田间,顺便再拾些稻穗回来。自包干到户后,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积极性,收成就更好了,我家的家境也渐渐有所好转。

饱尝过烈日下干农活的艰辛,重返学校学习的我们就更能吃苦了。在当时,跳出农门是当时社会普遍的追求。那时,考上大学才能离开农村,成为工人阶级,进入城里单位工作,吃上商品粮,过上好日子。于是拼命读书,盼着有朝一日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夏天穿上鞋子走在大马路上,不用再光着脚丫走滚烫的石子路。

忆“工分时代”,一段记忆和乡愁

心中有梦想,就会有力量,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兄妹几个相继跳出农门,户口都从农村迁到了城里。记得第一次拿到自己城镇户口簿的时候,激动万分,因为这意味着我再也不要卷起裤腿下地拔秧苗﹑割稻子了。母亲则更欣慰,他们没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看到自己的儿女们能从农村走出来,心里头 有说不出的自豪……邻居们都羡慕地说:“这些孩子真有福气,从泥饭碗捧上了金饭碗。”“是呀,这金饭碗就是好,上班晒不到太阳,淋不到雨,不但工作轻松,每月按时有工资领,而且看个病啥的还可以报销。”哈哈……笑声一阵阵从我家中传出,我为自己终于走出了农村,兴奋得几个晚上没合眼。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转眼间我们这代人到了不惑之年,从农村刚来城市的激动与兴奋已荡然无存。因为如今的农村不再是贫困与辛劳的代名词,而是成了更适合年轻人创业的大舞台,只要有梦想,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能有所作为。现在每个村庄都有各自的支柱产业,新农村建设得生机盎然。城里人都往农村跑,农村的路变宽了, 房子变漂亮了, 环境变美了,农村人的打扮变时尚了!节假日当我带着孩子回到农村时,她总要千方百计想法在那里多玩一会儿,有时她还会唉声叹气,说:“爸爸妈妈,我真羡慕你们小时候,能在农村生活,多幸福啊!”

是啊,改革开放四十年,世界变得多元了 ,无论在哪,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

如今“工分”这个词语已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工分时代” 成为历史,正被人们所遗忘,但对我们这些亲历者来说,那是我生命中的宝贵财富,它让我理解了苦难的本意;明白了珍惜的含义;知晓了人生的真谛!

忆“工分时代”,一段记忆和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