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一戶一片田」帶來鄉村新氣象

相鄰土地之間邊界糾紛少了,澆水矛盾少了,基礎設施佔地爭議少了,耕地不再撂荒了。村民進城打工有收入,土地流轉有收入,村民的心定了,村裡和諧了……看著這一系列變化,高臺縣合黎鎮七壩村黨支部書記尹新由衷的感受到自己的這個村支書好當了。

“村民們都有把地整成一塊的想法,但誰也不好意思提出來。”尹新說,上世紀80年代土地承包時,全縣耕地被劃分為三六九等。包產到戶那年,為了公平起見,村裡也根據土壤優劣、距離遠近將地分為三個等次,每家都佔點好地,也分點劣地,倒也其樂融融。但是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快速推進,這種分配格局成了耕作和農業發展的“瓶頸”。

“機械作業難開展,田間管理不便利,費時耗力,成本高效益還低,很多人不願意租種和代耕零碎土地。”尹新說,去年年底,藉著全縣開展“土地連片整合”的東風,村上開始了耕地細碎化整理,以農戶現有承包地地塊為準,全部逐一測量面積,用抓鬮方式為農戶進行土地再分配。

不到兩個月時間,七壩村的4200多畝耕地就全部分配完畢,以往零散經營的土地全部集中到了一起,為農業耕作帶來了許多便利。“施化肥、澆水、打藥都快的多了,以前我澆水得六七個小時,現在兩三個小時就澆完了。”村民劉庭會的9畝耕地以前分散在四個地方,經營起來費時費力,今年年初重新分配以後,他家的地終於連在了一起,讓老劉興奮不已。

和老劉一樣高興的還有該縣其他24個村的村民。今年,高臺縣土地細碎化整理涉及5個鎮,整合耕地面積達3萬多畝。該縣農技中心主任李龍算了筆賬:土地連片整合後,農戶在灌溉、施肥、噴藥、翻地等田間管理方面每畝每年可節省勞動工日4個以上、節約用水100方左右、節約機械費用50元左右,每畝每年共降低生產成本500元左右;減少田埂、水渠、生產道路佔地,增加耕地面積3%-5%。節省的時間,農戶還可以就近務工增加收入。

“整合后土地相對集中,能夠實現連片開發。”李龍說,土地連片整合,除了成本方面的喜人變化外,更重要的是,助推了土地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種田能手集中,加快了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發展,為農業發展、鄉村振興增添後勁。據統計,至目前高臺縣認定備案的家庭農場累計達385家,註冊的農民合作社總數達655家,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了10多萬畝,每年輸轉勞動力達3萬餘人次,大部分農民過上了“土地流轉有租金、充分就業有薪金”的生活。

巷道鎮東聯村作為高臺縣第一個敢吃“螃蟹”的村,在2012年率先完成土地連片整合後,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重新調整發包給大戶開展連片種植,農業種植效益明顯提升。村上還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先後成立了金土地、農機、苗木、四通惠農信息化4個專業合作社,實現了全村規模化種植、特色化服務全覆蓋。去年村上又依託金土地合作社,積極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工作,全村2780畝土地全部參股,分三期進行經濟林栽植,逐步發展林下養殖、蔬菜花卉種植、休閒觀光農業,打造獨具特色的立體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讓全村群眾實現了坐地收租拿分紅的夢想,為全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闖出了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東聯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