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縣在是要鬧甚了這兩天?

把好傳統節日重建的方向盤——以山西沁縣端午民俗文化節為例傳統文化展示是傳統節日重建的核心。在當今以科技為主導的信息時代下,人們往往忽視了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同時當代人們對傳統節日的認識和理解也相對欠缺。這就使得我們應該對傳統節日的形式上和內容上要有所創新,發揚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人們應當對隨時節日的特性要有所認識,陶立璠《民俗學》中總結隨時節日的特徵有時間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活動形式的多樣性。


山西沁縣在是要鬧甚了這兩天?​[1]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節日從宏觀的層面分析其價值根源,可以概括為“天地人”和“仁禮敬”,傳統節日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有特殊的價值意義和文化功能,傳統節日既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是堅守和強化著民俗文化傳統的相關記憶,更是提高中華民族自信心的一種有效方法,要發展民族新文化,就必須以傳統節日為基礎與憑藉。文化節開幕筆者主要通過對山西省沁縣的端午民俗文化節的調查研究,結合當地在舉辦端午民俗文化節中的展示方式,將傳統節日與現代性的時間觀進行比照,分析傳統節日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不同存在形式,並提出現代民族國家應該在這兩種時間觀的“衝突”中起到積極的調和甚至挽救的作用,即在民族國家的日曆中以曆法的形式保留傳統節日的合理位置,從而為中國人本源的時間意識預留合法的表現空間,並且討論當地在文化展示的過程中對節日重建的重要作用。

山西沁縣在是要鬧甚了這兩天?​​

沁縣的首屆端午民俗文化節在2009年正式拉開帷幕。至今為止,當地所舉辦的傳統節日民俗文化展示活動,分別對沁縣民俗博物館和九屆端午民俗文化節重對民俗文化的展示進行了詳細介紹與分析。在當地政府的參與下,沁縣民俗協會與當地民眾對傳統節日進行有意識的重建,復興傳統節日,是當今語境下的重點 ,我們也要將隨時節日民俗放在時空範圍內,從縱橫雙向多方面探討其功能和價值,結合當地政府在參與復興傳統節日的過程中所走的不同途徑來展開論述。沁縣民俗協會,從成立以來對當地民俗文化館的建立以及通過長時間的民俗文化展示來廣泛宣傳民俗文化,對當地民眾能充分了解民俗文化以及傳統節日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從在不同傳統節日中,沁縣當地所舉辦的與節日相關的活動,包括不同於平日的飲食、活動中所展示的服飾、舉辦的端午龍舟公開賽、八音會大賽、沁州曲藝、傳統廟會以及多種娛樂活動來突出我國傳統節日的“非常性”,在約定俗成的重大節日裡舉辦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習俗活動,往往會對大眾有較強的吸引力,並且讓民眾有一種和諧的參與感,使之情感放鬆,在節日裡享受生活,鍾敬文先生說:“節日,是民族社會生活中的創造物和傳承物。它是由於生活需要而產生的,是適應社會生活的發展而完善和變更的”。[2]以“沁縣端午民俗文化節”為例,當地民眾的熱情參與度,體現出了節日傳統的物質生活層面、社會生活層面以及精神生活層面已經深入人心,從而促進民俗共同體的內聚意識,彰顯出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其價值功能。


山西沁縣在是要鬧甚了這兩天?​賽龍舟隊伍首先,端午民俗文化節的開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山西省沁縣政府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依託,積極主動地深入挖掘底蘊深厚的傳統民俗文化,至今為止,成功舉辦了九屆端午民俗文化龍舟公開賽,弘揚優良文化傳統,凝聚文化力量,創造文化活力,推動傳統節日的復興與重建,豐富當地民眾的精神生活,發揮了“傳統節日的認識並適應自然生態體系”調節生產、生活節奏的功能。其次,當地民間組織的積極參與,收集當地民俗資源並進行歸納整合,策劃端午民俗文化節中的各項展演,每屆文化節為期10天,期間內容有隆重的端午文化節開幕儀式和國家龍舟邀請賽,還有端午民俗文化展、八音會展演、結合當代元素的房車展示、水上娛樂比賽、釣魚大賽等,有效地通過節日儀式和公共空間活動進行社會交際,情感溝通。

山西沁縣在是要鬧甚了這兩天?​再次,沁縣端午民俗文化節在進行傳統文化展示的過程中,不是單靠傳統的靜態文物展示模式,而是結合當代流行元素與傳統文化相融合來吸引更多民眾的參與。民眾的參與熱情決定著文化節舉辦的成敗。文化節上的民俗活動筆者連續參加了五屆當地的端午民俗文化節,深切感受到文化節的舉辦過程中,不同的文化展示方式無論是傳統文化的展示還是結合現代元素文化的展示,都牽動和吸引著沁縣當地以及周圍各縣(武鄉、沁源、襄垣、屯留、潞城、長子)人民對端午文化節的那種獨特情懷,從而更加鞏固了端午節在民眾心中的地位。鍾敬文先生曾提到:“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節俗內容的加入,節日就成為各種活動的複合體,這是它作為文化現象的一種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了歲時節日對於社會和社會成員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是傳遞著社會各種人的各種要求的”

山西沁縣在是要鬧甚了這兩天?​,[2]沁縣在傳統節日中的民俗文化展示結合了靜態的博物館式的文化展示和包括儀式展示、文娛表演、傳統文化巡遊展演、競技比賽、攝影展等動態的民俗文化展示,而這些在節日中動態的民俗文化展示與靜態的民俗博物相比不同之處在於它是通過民眾的行為活動進行展示的,是以動態的方式對民間文化進行詮釋的。沁縣自2008年以來,在當地政府的號召下,當地民俗文化協會與民眾共同努力下合力打造“中國曲藝之鄉”。並且在2008年舉辦了第一屆端午民俗文化節,文化節為期10天,期間內容有隆重的端午文化節開幕儀式和國家龍舟邀請賽,還有端午民俗文化展、八音會展演、結合當代元素的房車展示、水上娛樂比賽、釣魚大賽等。當地政府積極挖掘傳統文化,以文化產業帶動經濟發展,與民同樂,為縣域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山西沁縣在是要鬧甚了這兩天?​民俗博物館迄今為止沁縣共成功舉辦了九屆“北方水城·美麗沁州端午民俗文化節”,突出廣泛的群眾性和參與性,活動形式新穎、感覺美妙、趣味十足更加突出民俗文化。第一項:啟動儀式,“通過節日儀式和公共空間活動,進行社會交際,情感溝通”,[1]上午9點-10點在當地西湖的水上舞臺,通過文藝節目表演、嘉賓講話、龍舟點睛、觀看龍舟賽拉開文化節的帷幕。 第二項:民俗看沁州,在縣民俗博物館內舉行祭祀屈原活動、包粽子比賽、民間七十二行技藝展演、民俗展覽等相關活動,民間傳統文化巡遊,充分體現了“紀念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提高民族文化自豪感,增強國家文化認同和民族凝聚力” [2]在縣城西內環、青少年活動中心廣場分別有各個縣政黨口和各個鄉鎮出的民俗活動,八音會大賽,由縣文化局舉辦的八音會大賽在晚上19點開始。第三項:龍舟亮沁州,由縣體育中心主辦的龍舟賽在縣城西湖進行比賽,參加隊伍有當地各鄉鎮,有外地各個龍舟優秀團隊。

山西沁縣在是要鬧甚了這兩天?​第四項:曲藝唱沁州,由縣文化服務中心、縣文聯、縣曲藝家協會、縣文化館承辦的沁州書會在文化廣場進行表演,內容豐富多彩,有太行盲藝人聯誼會專場演出;優秀曲藝節目(鼓曲唱曲)展演; 鼓曲唱曲新人新作展演;上黨鼓曲名人助演;民間說書藝人拜祖祭祀民俗活動,(見圖4)傳統廟會在當地蘇式一條街舉行。第五項:遊樂在沁州,在沁縣下曲峪村、徐陽村等地舉辦垂釣、登山等娛樂活動,以及攝影展、啤酒節等與當代節慶元素相結合的文化活動。在二郎山森林公園由縣文旅中心承辦的百人自行車賽。第六項:影像展沁州,在沁縣曲藝一條街的兩旁,分別展示著攝影愛好者對沁縣美景、古村落的佳作供民眾參觀,此項展示有效地“進行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民間文化知識的理解和溝通”。第七項:組織當地的中小學生一起參與進來學習傳統民俗文化,感受傳統節日的氛圍,使得祖國的花朵能不忘我們的優秀文化傳統並且將來更加發揚光大,通過積極引導,讓我們民族的後一代“參與節日遊戲娛樂活動,聚合親情,強身健體,身體健康”。 第八項:招商促沁州,通過文化節的舉辦,吸引外來遊客和投資商對沁州的文化底蘊、自然美景的注意力,促進沁縣的經濟發展。在端午民俗文化節中,非常重要的是大眾的積極參與,在這樣的一個節日當中,有民間藝術家的表演,更有普通大眾的積極參與,還有各中小學生的參與。這是一個傳承的過程,通過大眾的參與,讓本地的民間傳統風俗不僅是在老一輩或者從事這一民俗事項的藝人中傳承,這可以擴大民間傳統的受眾。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主動傳播佔很大的比例,而現在很少有人會主動參與其中,以當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為創新點,讓大眾參與,有人參與就有了傳承的基礎。通過舉辦端午民俗傳統文化節,可以向世人展示沁州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彰顯沁州獨特的山水人文魅力,把沁州的耕讀文化發揚光大,弘揚沁州小米文化、象棋文化等民俗文化。民俗手工藝品重建節日的社會價值功能“弘揚傳統,繼承優秀文化,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維繫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 [1]當地端午文化節的整體佈局以及文化展示類型:每屆文化節的開幕式以北方少有的比賽項目龍舟賽為開端,在激烈的角逐結束後,上演當代文化元素,有百對新人集體婚禮、摩托艇水上表演、相聲表演等等;開幕式結束後,我們輾轉到民俗博物館,館內有五個民俗展廳,分別呈現出當地以及上黨地區的不同類型的民俗,有農耕文化展廳、婚假禮儀展廳、民俗工藝展廳、近代民間日用展廳以及民間收藏展廳,在加入到端午文化節中重點推出文藝活動、沁州黃曆史文化展和沁州黃小米民俗風味展示等活動,民俗展覽館內陳列出各種手工藝品,如剪紙刺繡、泥塑木雕、葫蘆燙畫、麥稈畫等等。每個精美的剪紙旁邊都附有一定相關的內容,比如在剪紙作品為小動物的旁邊會有身邊心愛動物於新義;在剪紙作品為植物的旁邊附有託世間植物於靈性;在對文物展品的旁邊會寫道寄古老器皿於感情。館內所展覽的刺繡更是栩栩如生,有喜鵲登梅、鴛鴦戲水、獅子滾繡球、虎鎮山川,保佑平安、孔雀開屏、年年有“魚”。真可謂展現出了刺繡者飛針走線,繡出萬里山川永恆畫卷;銀剪綵紙,裁成千年水陸持久屏風。當地民俗協會早就提出把產品變為展品,要把展品變為精品,把精品變為商品,這是他們的初衷,也是他們最終目的所在;在每年端午節期間,沁縣民俗館門前還有一個博人眼球的古玩市場,市場一開始只有沁縣古玩愛好者參與,後來發展到外縣人參與, 後來發展到外縣人參與,諸如沁源、武鄉、平遙、介休等,後來又發展到河南、山東等外省人也來參加,文物收藏愛好者爭相參與展銷、購買。下一個目的地,文化曲藝廣場,豐富的民間藝術競相亮相,沁縣在傳統節日中展示的民間藝術中“沁州三絃書”是相對重要的,在每一個傳統節日中都會有“沁州三絃書”的展演,後來也說唱襄垣鼓書、潞安鼓書、長子鼓書等,有時還唱上黨梆子和上黨落子,最後再來一個民間曲藝大賽,讓民眾一飽眼福;來到當地的曲藝一條街上,還有公眾參與的民間傳統文化巡遊活動,在青少年活動中心廣場,有各個村鎮體現本村文化的巡遊隊伍:“定昌鎮清朝皇帝出巡巡遊隊伍、徐村吳琠學堂巡遊隊伍、漳源鎮 “跑旱船”巡遊隊伍、南泉鄉“跑驢”巡遊隊伍、松村鄉高蹺隊伍巡演、次村鎮舞獅、二鬼摔跤等等”,這一系列與當地有關的民俗文化展示,體現出沁州的歷史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湧現出眾多歷史名人讓沁州大地的子孫後代引以為傲,節日期間,在歷史傳統文化巡遊的活動中,結合當地歷史名人傳說也是讓群眾加深文化記憶的一種方式。沁縣歷史傳統文化巡遊展演這種展示方式有利於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傳統節日中,巡演的過程可以讓當地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瞭解到有關歷史人物和傳統文化,更能引領年輕一代在傳承民俗文化的同時,在對現代文化的創新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幫助,解釋了“在具體的傳統節日中舉辦活動的意義以及節日的傳承功能”,[1]巡遊展演也是儀式展示的一種,通過行為實踐構建民俗文化象徵體系。歷史傳統文化巡演這種對民俗的展示很大程度上為節日期間所包含的民間文化找到了一個動態的載體。沁縣在節日中通過對不同的歷史傳統文化(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巡演,立體形象地展示出當地的民俗文化,有效地讓民眾發現認識當地的地方性知識,獲得對當地文化的真正理解。在沁縣端午民俗文化節中,有一支關於當地歷史人物的巡遊隊伍,巡演隊伍通過著裝、對歷史人物的介紹等這樣一個知識系統來釋放符碼、解讀意義,具有深刻的象徵意味;沁縣當地政府在社會各界以及廣大民眾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下,本著以民俗文化展示的方式,通過傳統與當代、外來元素相結合,來重建我們的傳統節日,使其繼續輝煌,在籌辦活動的過程當中同時也能帶動當地旅遊,帶動經濟,將沁縣這個傳統革命老區傳統形象和奮鬥精神展現在大眾面前,能保護和恢復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文化節期間,把民族傳統文化的和自然風光巧妙地與當代節慶活動、外來活動相結合,把年輕人的眼球也吸引進來,主動積極的參與進來,比如攝影大賽、百對新人集體舉行結婚儀式、模特大賽、房車展演等等;除此之外,當地還通過端午民俗文化節活動招商引資,文化帶動經濟,經濟推動文化發展,相輔相成。北方水城·中國沁州的民俗文化節已不僅僅是山西的一張文化名片,更具有了濃厚的商業氣息。通過成功舉辦旅遊宣傳推介會、招商引資洽談會、轉型項目對接會、全國小米產業大論壇、山西名優特產展銷等多項商業活動,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同臺競技。在保護地方文化的措施中,政府和社會民眾要共同去挖掘、保護當地傳統文化,並且能夠結合當代的元素有效地展示給大眾,通過舉辦節日活動的形式能給大眾留下深刻記憶並且能吸引外來遊客,積極帶動當地旅遊發展以推動經濟發展,做到文化保護和經濟發展有效結合,共同推進。文化展示過程中,創新民俗文化,培養民俗文化自信,“傳統節日以習俗的力量讓民眾自動在同一個時間精力相同的活動,在相同的儀式中體驗相同的價值,一個共同的社會就這麼讓人們高興地延續下來,這就是傳統節日最經濟、最有效的生活文化再生產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