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高富帥最愛的兵器——馬槊

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名作《五百強盜成佛圖》講述了強盜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這其中有一個片段是作亂的強盜們被國王派來的裝備精良的官員追剿。

故事是佛教故事,故事的背景出自基於古印度列國時期。這幅壁畫則出自於莫高窟第285窟,繪製於中國南北朝時期。這是一幅西魏大統年間的壁畫,壁畫裡的情景即當時實際情況的反映。

壁畫裡的官兵裝備精良,就是西魏甲騎再現的場面。馬披重甲,馬上的騎兵拿的長兵器就是馬槊。騎兵的兩手分握著馬槊的中部和尾部在衝擊過程中斜下向扎刺,這就是南北朝時期重甲騎兵用馬槊衝擊步兵的作戰方法。

南北朝高富帥最愛的兵器——馬槊

從兵器發展史來看,長兵器的出現最早在新石器時期。將磨製的石斧用繩子捆綁在長木棒上即組成了長柄兵器。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長兵器也演化出了矛、戈、戟等多種形式。

馬槊,由矛演變而來。漢代的矛分為步兵矛和騎兵矛。當騎兵成為漢代最重要的武裝力量時,騎兵矛也就一躍而升為最重要的兵器。到了東漢末期,騎兵矛有了一個專有的新名稱——馬槊。

對於“馬槊”的定義,《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槊,矛也,亦作“稍”。《釋名*釋兵》的解釋更詳細:矛長丈八尺曰稍,馬上所持,言其稍稍便殺也。

東漢末年已經有了手持馬槊、戰馬裝備了具裝鎧的騎兵,顯示出馬槊的超級威力,隨著騎兵裝備的更進一步演化,馬槊的使用範圍、威力及使用方法有了更大的提升。

既然是馬槊,即馬上兵器,那麼馬上的騎兵和自己坐騎的配合也就是人馬是否合一,就顯得格外重要。十六國時期的北燕貴族墓中出土了銅鎦金馬鐙的實物,說明至少在這個時期就有了馬鐙,甚至可能更早之前馬鐙就誕生了。馬鐙可以讓騎兵更有力、更靈活地運用兵器,騎兵專用武器——馬槊的威力又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徹底淘汰了漢代流傳的騎兵長戟。馬槊的使用技法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南北朝高富帥最愛的兵器——馬槊

南梁簡文帝蕭綱編輯了《馬槊譜》詳細記錄馬槊的實戰技藝。這個時代,騎兵完全主導了戰場,人馬皆披重甲的重裝騎兵可以決定戰場的勝負。馬槊演繹了許多精彩的故事。南朝宋武帝劉裕大破北魏騎兵就是其中之一。兩軍近戰肉搏,宋軍將長槊折斷,將斷槊當釘子以大槌槌擊,鑿穿重甲的北魏騎兵。一杆馬槊可洞穿三、四名重甲騎兵。北魏軍因此大敗。

《南史*羊侃傳》也記載了南梁勇將羊侃的故事:車駕幸樂遊苑,侃預宴。時少府奏新造兩刃槊成,長二丈尺四尺,圍一尺三寸。帝因賜侃河南國紫騮令試之。侃執槊上馬,左右擊刺,特盡其妙。觀者登樹。帝曰:“此樹必為侍中折矣。”南梁的勇將羊侃陪同梁武帝於宮苑中游樂,這時恰巧少府奏報說新制成了兩刃槊。於是梁武帝賜給羊侃紫騮馬,讓他試一試新制成的槊。羊侃是個使槊的行家,在馬上左右衝刺把馬槊使得格外妙,於是引來圍觀。因為人太多了,外圍的人看不到就要爬到樹上居高留下看。梁武帝看到樹上爬滿了人,於是開玩笑說,這樹要折斷了。

果然如梁武帝所料,樹負重太過,折斷了。於是從此後這柄槊就被稱為“折樹槊”。只是梁武帝大概沒想到,再厲害的戰將,再厲害的武器也保不住自己的江山社稷。

南北朝高富帥最愛的兵器——馬槊

到了唐代,更出了一個使用馬槊的超級厲害人物:尉遲敬德。尉遲敬德不但自己擅用馬槊,而且能避開敵人的馬槊,奪槊還刺。《舊唐書》記載尉遲敬德和同樣善於使槊的齊王李元吉比試,尉遲敬德片刻之間三奪其槊,令李元吉歎服。然而唐代已經是馬槊輝煌鼎盛的末期了。

為什麼說馬槊是“高富帥”兵器呢?馬槊因為多用於重騎兵衝擊,所以對槊柄的強度要求很高,因此多選用材質精良的積竹柲或特選優質木材。因破重甲,所以必用好鋼。對其刃的製作藝要求也很高。選材考究,工藝複雜,所以馬槊是為身價不菲的兵器。良將必有良騎,使用馬槊也需要配備好馬,以及馬的裝具,人的鎧甲,這樣方能把馬槊的威力發揮到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