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高富帅最爱的兵器——马槊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名作《五百强盗成佛图》讲述了强盗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这其中有一个片段是作乱的强盗们被国王派来的装备精良的官员追剿。

故事是佛教故事,故事的背景出自基于古印度列国时期。这幅壁画则出自于莫高窟第285窟,绘制于中国南北朝时期。这是一幅西魏大统年间的壁画,壁画里的情景即当时实际情况的反映。

壁画里的官兵装备精良,就是西魏甲骑再现的场面。马披重甲,马上的骑兵拿的长兵器就是马槊。骑兵的两手分握着马槊的中部和尾部在冲击过程中斜下向扎刺,这就是南北朝时期重甲骑兵用马槊冲击步兵的作战方法。

南北朝高富帅最爱的兵器——马槊

从兵器发展史来看,长兵器的出现最早在新石器时期。将磨制的石斧用绳子捆绑在长木棒上即组成了长柄兵器。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长兵器也演化出了矛、戈、戟等多种形式。

马槊,由矛演变而来。汉代的矛分为步兵矛和骑兵矛。当骑兵成为汉代最重要的武装力量时,骑兵矛也就一跃而升为最重要的兵器。到了东汉末期,骑兵矛有了一个专有的新名称——马槊。

对于“马槊”的定义,《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槊,矛也,亦作“稍”。《释名*释兵》的解释更详细:矛长丈八尺曰稍,马上所持,言其稍稍便杀也。

东汉末年已经有了手持马槊、战马装备了具装铠的骑兵,显示出马槊的超级威力,随着骑兵装备的更进一步演化,马槊的使用范围、威力及使用方法有了更大的提升。

既然是马槊,即马上兵器,那么马上的骑兵和自己坐骑的配合也就是人马是否合一,就显得格外重要。十六国时期的北燕贵族墓中出土了铜镏金马镫的实物,说明至少在这个时期就有了马镫,甚至可能更早之前马镫就诞生了。马镫可以让骑兵更有力、更灵活地运用兵器,骑兵专用武器——马槊的威力又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彻底淘汰了汉代流传的骑兵长戟。马槊的使用技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南北朝高富帅最爱的兵器——马槊

南梁简文帝萧纲编辑了《马槊谱》详细记录马槊的实战技艺。这个时代,骑兵完全主导了战场,人马皆披重甲的重装骑兵可以决定战场的胜负。马槊演绎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南朝宋武帝刘裕大破北魏骑兵就是其中之一。两军近战肉搏,宋军将长槊折断,将断槊当钉子以大槌槌击,凿穿重甲的北魏骑兵。一杆马槊可洞穿三、四名重甲骑兵。北魏军因此大败。

《南史*羊侃传》也记载了南梁勇将羊侃的故事:车驾幸乐游苑,侃预宴。时少府奏新造两刃槊成,长二丈尺四尺,围一尺三寸。帝因赐侃河南国紫骝令试之。侃执槊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观者登树。帝曰:“此树必为侍中折矣。”南梁的勇将羊侃陪同梁武帝于宫苑中游乐,这时恰巧少府奏报说新制成了两刃槊。于是梁武帝赐给羊侃紫骝马,让他试一试新制成的槊。羊侃是个使槊的行家,在马上左右冲刺把马槊使得格外妙,于是引来围观。因为人太多了,外围的人看不到就要爬到树上居高留下看。梁武帝看到树上爬满了人,于是开玩笑说,这树要折断了。

果然如梁武帝所料,树负重太过,折断了。于是从此后这柄槊就被称为“折树槊”。只是梁武帝大概没想到,再厉害的战将,再厉害的武器也保不住自己的江山社稷。

南北朝高富帅最爱的兵器——马槊

到了唐代,更出了一个使用马槊的超级厉害人物:尉迟敬德。尉迟敬德不但自己擅用马槊,而且能避开敌人的马槊,夺槊还刺。《旧唐书》记载尉迟敬德和同样善于使槊的齐王李元吉比试,尉迟敬德片刻之间三夺其槊,令李元吉叹服。然而唐代已经是马槊辉煌鼎盛的末期了。

为什么说马槊是“高富帅”兵器呢?马槊因为多用于重骑兵冲击,所以对槊柄的强度要求很高,因此多选用材质精良的积竹柲或特选优质木材。因破重甲,所以必用好钢。对其刃的制作艺要求也很高。选材考究,工艺复杂,所以马槊是为身价不菲的兵器。良将必有良骑,使用马槊也需要配备好马,以及马的装具,人的铠甲,这样方能把马槊的威力发挥到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