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乡愁随笔:兰溪流韵

莆田乡愁随笔:兰溪流韵

  木兰溪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戴云山脉,贯穿莆田全境,干流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它从茫茫群山中奔腾直下,迂回曲折,蜿蜒变宽,不断朝着海的方向流去,有江河的气度,有溪流的谦恭。它代表着莆仙祖系精神的源流,它是文化,是梦,也是诗。

  木兰溪是莆田成长和繁荣不可或缺的“血脉”。正是她的存在,使这座千年古邑充满生态和自然之美,长桥卧波,风物宜人,花果飘香,物产丰饶,有着天然粮仓的称誉。两千多年来,莆田人民在古老的木兰溪两岸刀耕火种,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莆仙文化。自唐以降,木兰溪哺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养成了“家贫子读书”的优良传统,以至于“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实至名归。

莆田乡愁随笔:兰溪流韵

  在戴云山脉深处,有一个叫黄坑头的地方,悬挂着一注晶莹碧透的涓涓细流,这里,就是木兰溪的源头。这里,环绕着30多万亩常绿阔叶林,涝蓄旱排,形成一个循环不止的活水库,使木兰溪生生不息,为兴化儿女的生存繁衍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

  木兰溪赋予莆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上游,木兰溪滋养了肥沃的东西乡平原,成就了千年的农耕文明。东乡的榜头镇享有“蔗乡”之称,是中国重要产糖区之一;西乡的度尾文旦柚久负盛名,被赞为“无籽蜜柚”。

莆田乡愁随笔:兰溪流韵

  而平原上大大小小的涧流,反过来回报了木兰溪,壮大了木兰溪,她和其他支流混杂融合,水势愈来愈大。古时的木兰溪,每逢雨季,便像失控的野马,狂放不羁,为祸甚深。1064年,长乐女子钱四娘为解莆地洪涝之苦,罄尽家财,于中游筑陂,但功亏一篑。钱四娘无寸柄而举壮事,度世济人的精神激励了后来者,林从世、李宏、僧人冯智日先后来莆筑陂,元丰六年(1083年),终于筑成了技术复杂、样式新颖的木兰陂这一重大的水利工程。2013年,木兰陂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今仍发挥着“排、蓄、引、挡、灌”等重要作用。

莆田乡愁随笔:兰溪流韵

  木兰陂的建成,使木兰溪下游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座千年古堰把水源分解引入南北洋平原,灌溉几十万亩良田,使之成为福建四大平原之一。平原上,哪一个地名不曾被水浸泡过?哪一块土地不曾被水护佑过?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有赖于那座一千二百多岁的守护神——镇海堤,它是唐代时福建观察使裴次元倡建的,总长近5公里,保护22.5万亩耕地,是福建第一大堤,外御潮汐之冲,内蓄膏泽之润,是名副其实的“海岸长城”。

莆田乡愁随笔:兰溪流韵

  从木兰陂到入海口,是木兰溪感潮段,也是其下游的主干流。这里是莆田跨出本土、迈向大洋、连接五湖四海的主要通道,缔造了兴化人“闯天下、走四方”的海洋文明,留下了“无兴不成镇、无莆不成市”的佳话。

莆田乡愁随笔:兰溪流韵

  水,是流动的故事。水,是见证莆田水利发展的无言证人。凡是有河流流过的地方,就有兴水、活水、治水的故事,就有水利人和他们的水利工程。治理木兰溪,保护母亲河,还美于城,造福于民,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历史使命。1999年,时任省长习近平同志亲临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拉开新时代木兰溪治理的序幕。水患频发、令百姓寝不安席的木兰溪,引起习近平同志的高度重视,从1999年1月29日至2001年6月17日的两年半时间内,习近平共10次关心过问木兰溪的治理工作,其中4次来到木兰溪现场调研,并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木兰溪全流域综合治理。2000年、2001年习近平两次对木兰溪治理做出重要批示,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得到有力推动。

莆田乡愁随笔:兰溪流韵

  莆田人民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嘱托,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等国家机关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份规划用到底”的精神,持续推进木兰溪全流域综合治理,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木兰溪防洪工程共完成投资近50亿元,完成了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一到三期)以及中游华林段工程建设,共整治河道22.6公里,新建堤防37.4公里、水闸(涵洞)28座以及旱闸2座,实现了木兰溪中下游河段防洪堤闭合、洪水归槽,结束了莆田市主城区河段不设堤防的历史。近十多年来,木兰溪流域从未再受洪涝灾害,给群众带来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350万莆田人民由衷感激习近平总书记!

莆田乡愁随笔:兰溪流韵

  如今的木兰溪已焕然一新,不仅彻底结束了“福建全省唯一一座洪水不设防的设区市”的历史,而且还成为全国首条全流域治理水系,由此全面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目标,成为百万莆田人民的生命之水、安全之水、生态之水。2017年,木兰溪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

莆田乡愁随笔:兰溪流韵

  从黄坑头开始,木兰溪穿过了东西乡、木兰陂、南北洋、涵坝闸、宁海桥、镇海堤,奔腾入海。她的流向和走势,昭示着莆仙历史和文化的发端、发展、创造和超越。“曾是不毛地,今为美丽城”,如今的木兰溪两岸,生态良好,环境清新,高楼耸立,万木争春。兴化平原,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绵长。(莆田市文联供稿)

值班主任:林双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