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解读

作者:郭于玮 , 李苗献 , 鲁政委

「宏观经济」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解读

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指出:“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进入易发多发期”,反映出对压缩非标带来的结构性融资缺口,及其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的关注。

在流动性合理充裕已基本实现的背景下,金稳委第二次会议的关注重点转变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意味着下一阶段政策的重点将是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

与政治局会议“六个稳”的精神相呼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为了支持最终需求,实现经济平稳增长。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将从考核与激励入手,强化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考核,并强调对人的正向激励。

此外,会议提及用好国债、减税等政策工具,可能意味着为了实现稳增长与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平衡,中央政府杠杆率或有上升的空间。

「宏观经济」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解读

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

「宏观经济」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解读「宏观经济」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解读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

「宏观经济」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解读

与7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相比,此次会议对于当前金融风险的认识和研究的重点工作都发生了变化。下文将围绕这两点展开具体的解读。

1、金融风险进入易发多发期

此次会议肯定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成果,指出:“金融机构合规意识增强,野蛮扩张、非法集资等金融乱象初步遏制,金融风险由发散状态向收敛状态转变”。但会议对潜在金融风险仍然高度重视,认为“

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进入易发多发期,外部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多,需要积极稳妥和更加精准地加以应对”。

那么,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包括哪些,又为何进入易发多发阶段?2009年以来我国信用扩张速度较快,宏观杠杆率逐渐上升。一方面,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内的企业杠杆率上升较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有所积累;另一方面,表外融资的刚性兑付成为金融体系的风险隐患。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2017年以来政策当局逐渐强化监管、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2018年4月出台的资管新规进一步对非标融资进行规范。

「宏观经济」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解读

在监管收紧的背景下,2018年以来表外融资增速回落至个位数,并在2018年6月出现负增长。然而,由于融资主体信用资质的不同,表外融资渠道与表内融资渠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同时银行资产充足率等因素也制约了表外融资向表内的转移。表外融资收缩带来的结构性融资缺口可能导致信用风险。而中美贸易冲突也使实体经济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宏观经济」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解读

2、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

为应对非标收缩导致的结构性融资缺口,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工作的重点发生了改变。7月2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时,其研究的重点工作包括:“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维护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把握好监管工作节奏和力度、发挥好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近期召开的第二次会议研究的重点则聚焦于“

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问题”。这反映出,在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的背景下,当前货币政策工作的侧重点正在从“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着力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渠道。

对于如何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议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第一,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会议指出:“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在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下,注意支持形成最终需求,为实体经济创造新的动力和方向。”会议强调对最终需求的支持,是对7月31日政治局会议“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精神的呼应,说明“宽信用”的目标是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支持经济新动能的发展。

第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从考核与激励入手。会议要求:“处理好宏观总量与微观信贷的关系。在把握好货币总闸门的前提下,要在信贷考核和内部激励上下更大功夫,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

”。在把握总量的情况下优化微观信贷,可能借助于三大抓手:一是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例如针对实体经济融资的定向降准与定向MLF;二是信贷考核,在MPA框架下加强对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考核,激励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融资;三是“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金融领域中人的积极性,有成绩的要表扬,知错就改的要鼓励”,在严监管背景下强调正向激励有助于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业务。

第三,积极财政有助于“宽信用”的实现。“发挥好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用好国债、减税等政策工具,用好担保机制”。会议提及国债,反映出为实现稳增长与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平衡,中央政府杠杆率或许有上升的空间。减税则是与“支持形成最终需求”相呼应。而用好担保机制可能意味着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设立将进一步提速。

第四,金融机构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媒介,因此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大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格局。”一方面,由于地域等因素优势,小型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上有其天然的优势,因此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大中小金融机构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在表外融资渠道向表内转移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面临着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和不良贷款率等指标的考验。为实现表外融资向表内的平稳转移,还需要在补充资本金等方面对金融机构给予支持。

特别提示: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若有意购买相关报告/服务,请将姓名、工作单位、职务及手机号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宏观经济」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解读「宏观经济」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解读
「宏观经济」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