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开|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剥了皮的骨肉

石开|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剥了皮的骨肉

石开|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剥了皮的骨肉

朱天曙:中国篆刻源远流长,从秦汉到明清乃至当代,艺人们勇猛精进,创造出一部流光溢彩的篆刻风格史、创新史,特别是丁敬、邓石如之后,篆刻的流派特色更加明显。到了现当代,齐白石又以猛利痛快的单刀开创了强悍激越的新面貌,来楚生以朴质老辣、雄劲苍古的鲜明风格独树印坛等等。总之,无数印人都在前贤的基础上求索。你是当代最具有代表的篆刻家之一,全面了解你九十年代之前的作品还是1990年上海书店出版的《石开印存》。你在印谱后记中,谈到你的艺术观点。你认为艺术风格应尽早地定型,定型之后再在这个模式下尽力去求得无限的丰富和变化,这种看法很有独到之处。

石开:这就要牵扯到艺术的终极追求问题。艺术到底是为了什么?当然这问题不是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各门类的艺术及艺术家个人的终极追求可能是千差万别的。概括起来大概不外三个方面,即艺术表现社会、人生和性灵。从艺术门类来看,文学主要表现社会与人生,当然也表现性灵,音乐则侧重表现性灵,绘画可同时表现三者,但落实到画派及画家个人则有所区别。书法、篆刻从所表现的领域看,我以为它可深入性灵,涉及人生,但很难表现社会。书法篆刻作为一门艺术,折射出的是社会人的追求,而具体到每个人来说,体现的则是个人的性情。韩天衡先生追求多面貌的表现形式,有反映人生的倾向,我的倾向则是性灵。表现个人性灵,面貌就不能不单纯化,如内向、沉稳的人就适宜选择工整、严谨一路的艺术风格。总之,若你将艺术的终极追求定位在性灵上,你的艺术风格就很自然,不会朝三暮四。

石开|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剥了皮的骨肉

朱天曙:从艺术风格看,赵之谦是多样性的,齐白石、黄牧甫是单一型的。赵之谦能够把权量诏版、砖瓦碑刻、帛布镜铭的文字都巧妙地运用到篆刻中来,作多姿多彩的字体,开一代风气。而且在边款上也做了极大的创造,魏书入款,阳刻形式、人物走兽等使边款具有相对独立的丰富的表现力。前一段时间见到书店有钱君匋先生专门刻边款的集子,恐怕也受赵之谦影响的呢。

石开:赵之谦的风格多样性正体现了他对艺术性灵化的藐视,对他来说也许艺术本身就是玩玩而已,是一种正业之外的游戏。既然是游戏,则自然要花样百出,变化无穷才好。看过赵之谦的手札、文章就知道,艺术之道非其本意,他是希望以道德文章名世的。但这种愿望在后来的生活中不断受到挫折,而作为书画篆刻家却声誉日浓。赵之谦在篆刻史上最大的贡献是“印外求印”,开拓了篆刻取材的思路。当然,他本人的作品也极为精到。但我只喜欢他,不崇拜他,原因就在于他的艺术精而不专。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吴让之和稍晚于赵的吴昌硕和黄牧甫。

石开|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剥了皮的骨肉

朱天曙:我记得赵之谦有一方“丁文蔚”印,用单刀直冲的猛利刀法,大刀阔斧,开齐白石大气淋漓的印风之先。还有他的“灵寿花馆”一印,用错落参差的线条和平直巧妙的章法给黄牧甫的启示,使黄氏能在平正中求变化,独树一帜。

石开:是的,从这一角度看,赵是了不起的,也许没有赵,也就不会有黄和齐了。

朱天曙:艺术有“道”与“技”之别,传统的说法比较含糊。我是主张“道”“技”并重,你怎么看?

石开:体现人类精神的理性方面有哲学,体现精神的游戏有艺术。艺术作品不是板着面孔说话,艺术应当是轻松的,给人以愉悦的。但许多艺术作品也是体现“理”的。我不赞成艺术是一种教化,也不赞成仅是一种趣味的,而应该既有比较深沉思想的一面,又有让人轻松接受的一面。所谓“道”,即是艺术思想的一面,而“技”应该以轻松自然为好,“技”是艺术形式,“道”是艺术灵魂,或者说是艺术的“内容”。没有“内容”的形式是一副面具,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剥了皮的骨肉。

石开|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剥了皮的骨肉

朱天曙:现代篆刻是传统的延伸,发展了传统,前贤创造出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抛弃。

石开:我们今天从事的各类艺术活动,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在延续文化而不是在创造文化,是不断用新的方式、智慧来呵护优秀文化。要割断延续,自起炉灶,实际上是极难形成气候的。

朱天曙:这就使人想起扬州八怪。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他们是激烈的、反传统的,其实种“怪”,只是打破旧有的某种形式。而其内核仍然是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我觉得你近几年的篆刻作品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做”印,“做”的成分很多,而且“做”的很诡秘、很朦胧。

石:我近来的篆刻风格与以前的不大一样,以前的干净利索,现在的粘粘糊糊。李刚田在一篇文章中说我的印章有“做”的痕迹。我不知他所说的“做”是什么意思,如果是指一种深加工,那显然是他没有看到我刻印。其实我刻印是一次性的,虽然不很干净利落,更不一挥而就,但也绝没有任何“加工”的工序。

石开|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剥了皮的骨肉

END

亲近书法的自在生活方式,

从未走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