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老照片背後的故事——濰縣朝陽橋

濰縣老照片背後的故事——濰縣朝陽橋

濰坊現在的橋樑基本都己是現在化建設的產物,但這些橋樑的變遷,卻也有很多故事。

濰縣老照片背後的故事——濰縣朝陽橋

1934年8月10日朝陽橋初次通行攝影紀念

現在亞星橋原名朝陽橋,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時任濰縣縣長厲文禮主持下建成,鋼筋混凝土大橋,長九十六公尺一寸,寬六公尺六寸,根據民國4年(1915年)頒佈的《權度法》,公尺以新米原器的長度為準,那麼當是橋的長度就是96.1米,寬6.6米。

在朝陽橋建之前這兒僅是一座木橋(位置在現亞星橋附近),據清光緒33年(1907年)版的《濰縣鄉土志》載:城東朝陽門外跨白狼河,駕木為橋,入夏水漲時以筏代之。民國24年(193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山東•商埠》一書中記載:東關位於本城東門外,中隔白狼河,有橋相通,亦有長方形之城垣。城內店鋪毗連,商業發達。橋樑系木製,長約十五公尺左右,寬二公尺餘,車輛不通,每致夏季,山洪暴發,預為拆除,以避沖毀,交通更感不便;近有改建石灰橋之議。《濰坊市志》記載:1934年6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發還濰縣1930年軍事墊款41328元,濰縣縣政府用此款建成貫通城裡與東關的鋼筋水泥大橋——朝陽橋。朝陽橋的建立給城裡和東關人們的來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濰縣老照片背後的故事——濰縣朝陽橋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濰縣朝陽橋上(騎自行車者為時任縣長厲文禮)

這是自東往西照的,中間騎自行車戴禮帽的是當時的縣長厲文禮,背後的是朝陽門,門上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建成的鐘樓,頂層鑲有時鐘。

濰縣老照片背後的故事——濰縣朝陽橋

朝陽橋遠景

這是自北往南照的,這個角度囊括了近處的小石橋(現通濟橋)與遠處的朝陽橋的高度,無怪當時的居民稱朝陽橋為“天橋”。

濰縣老照片背後的故事——濰縣朝陽橋

魏林《鳶都故城圖》部分

人物介紹:魏林,1948年生於濰坊,人物畫家,從事人物畫和壁畫創作40餘年,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1989年,完成長36米長卷《鳶都故城圖》;2009年,繪製200餘米巨型浮雕壁畫《濰縣故城圖》,即現在亞星橋北白浪河西岸銅浮雕。

濰縣老照片背後的故事——濰縣朝陽橋

1948年濰縣解放戰役時期的朝陽橋

濰縣戰役,由員許世友、譚震林指揮,1942年4月2日發起,到18日肅清城外據點,23日晚開始攻城,24晚佔領西城,26日攻入東城,27日濰縣全部解放。這張照片正照於這段時期,收藏這張照片的,是參加了這場戰爭的羅老先生。

最後,以一張現亞星橋的夜景照片,來結束本文。

濰縣老照片背後的故事——濰縣朝陽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