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削峯填谷」,而是「水漲船高」

□ 馬文青 呂光社 張恆宇 王超

去年,率先通過國家“全面改薄”驗收,率先申創“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今年率先完成解決“大班額”任務,提出早於省市一年率先實現“普惠性幼兒園全覆蓋”……“解決大班額”“全面改薄”進程中,金鄉縣向民眾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8月1日,金鄉縣教體局局長李英渠向本報記者講述了金鄉教育破解大班額的成功做法和經驗。

“解決大班額,增加校舍和師資,把班額降下來只是第一步……”李英渠表示,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水漲船高”;不是把優質學校“拉下來”,而是把薄弱學校“補上去”。他說:“教育發展不均衡是個‘綜合徵’,但從‘病灶’上看是經濟迅速發展之後老百姓對教育的要求提高了;從‘病理’上分析,無外乎三點:學校規劃建設不夠,師資不足,學校不均衡。所以我們堅持對症下藥,用心謀劃治頑疾。”

金鄉縣把教育作為“第一民生”,積極實施佈局調整,拓展資源供給,實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計劃,提高學校基本建設和裝備水平。2015年至2017年,金鄉縣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完成54處中小學建設,新建改建校舍面積60餘萬平方米,新增學位1萬個,新增教育裝備投入2億元。特別是城區,學校數量、面積翻了一倍還多,實現了購房、租房、外來務工、引進人才等城區人口子女的全面入學。

在濟寧市2018-2020年消除大班額專項規劃中,適應城區人口增加和放開“二孩”政策的需要,金鄉縣計劃再新建(改擴建)學校13處。其中,今年新建(改擴建)學校6處,新增校舍面積7萬平方米,總投資2.25億元。目前,各項目正按照計劃紮實推進,2處將在今年暑假後投入使用。

李英渠介紹,在加強學校建設的同時,金鄉縣積極推進教育裝備標準化建設,近幾年投入資金2億多元,加強了創新實驗室和高端信息技術設備建設。目前,金鄉縣中小學所有的軟件、儀器、圖書、教育教學裝備等全部達到省定標準(超過國家標準)。全縣實驗室規範化學校達到90所,居全市第一位。同時,探索和實行網絡同步互動教學、專遞課堂等方式,利用城區優質學校優秀師資提升鄉村師資水平。

“多輪驅動”是金鄉教育全面改薄的“法寶”。通過集團辦學、學校聯盟、結對共建、名校託管等形式,金鄉教育形成了“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城校+農校”等多種發展模式,推進了城鄉學校結對,加快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升級,補齊教育均衡短板,讓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都精彩。“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教育智慧公平惠及每一個孩子,推進學校交流常態化,為薄弱學校、鄉村學校的發展注入活力……”作為金鄉教育的掌舵人,李英渠描繪著金鄉教育的未來。

“房子我們建起來了,下步工作的關鍵就是師資了,關鍵要靠校長的專業化發展以及教師的業務型成長。”在多舉並措補充新進師資的同時,金鄉縣教體局不斷加大學校幹部、教師選配工作的透明度,給廣大優秀幹部及教師創造更多、更公平的進取空間。僅今年上半年,縣教體局就陸續啟動了青年幹部選拔(第五批)、中堅幹部選拔、部分學科教研員選拔、選拔優秀初中教師進高中(職高)鍛鍊、選拔高層次小學教師到初中任教、選拔城鄉優秀中小學教師到城邊新建薄弱學校支教等“六項公開選拔”。據介紹,金鄉縣城鄉學校校長、教師每年交流人數在300人以上,有效地促進了薄弱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

學生課外輔導、課外培訓等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對此,金鄉縣教體局探索“課後服務”新模式,統籌全縣中小學生課後活動計劃,規範中小學課後活動管理工作,讓學有餘力的學生自願參加課後活動,培養興趣,激發潛能;建立“中小學課後活動輔導員資源庫”,讓優秀教師作為課後活動輔導員,利用課餘時間進行指導教學;積極探索民辦公助、公辦民助相結合的辦法,為學生、家長、社會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