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氣!遭到美國拒絕,29歲中國小伙攻克世界難題,成果登頂《自然》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每天都有海量數據被遍佈全球各地的設備發送和接收。如何確保這些數據流準確而有序地到達?光頻梳技術的問世,久違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路徑。

近日,由電子科大、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國劍橋大學和新加坡微電子研究院的專家們通力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基於石墨烯—氮化硅諧振腔的電光可調頻率梳》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該研究通過諧振腔集成單晶石墨烯半導體異質結,實現了光頻梳的大範圍可調,並展示了豐富的多孤子態輸出。

硬氣!遭到美國拒絕,29歲中國小夥攻克世界難題,成果登頂《自然》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為電子科技大學光纖傳感與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青年教師姚佰承博士,其博士生導師饒雲江教授為共同作者。這也是電子科技大學首次在《自然》正刊上發表研究成果。也在一時間吸引了各大媒體的關注。

硬氣!遭到美國拒絕,29歲中國小夥攻克世界難題,成果登頂《自然》

優良基因來自於成電的傳承

從本科到博士,姚佰承均就讀於電子科技大學傳統優勢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師從光纖傳感領域著名學者、長江學者、IEEE/OSA/SPIE Fellow饒雲江教授。

硬氣!遭到美國拒絕,29歲中國小夥攻克世界難題,成果登頂《自然》

2015年,在國家留學基金委全額獎學金和“光纖傳感與通信”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資助下,姚佰承作為國家公派聯合培養博士,帶著電子科技大學的合作方案,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開展學習研究,師從光子學領域著名學者、OSA Fellow、華裔科學家C. W. Wong教授。“石墨烯和光頻梳本身都是諾獎成果,石墨烯可調,光頻梳穩定,一動一靜,二者結合,開出新花。

遭到老外拒絕,組建一支中國隊伍

姚佰承在美國的研究之路並不是從一開始就一帆風順,在美國,很多人都婉拒了這位中國年輕人的合作建議。終於,姚佰承得到了華裔教授段鑲鋒課題組的全力幫助。隨後,姚佰承撮合起了一支中國人作為絕對主力的科研隊伍:4名論文共同第一作者,3人來自中國。

強強聯合展現出極高的工作效率。2017年2月,聯合課題組將這一發現整理下來並向《自然》投稿。但是,向來以嚴格著稱的《自然》並沒有在第一次就給中美聯合課題組亮起綠燈。課題組深知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克服萬難。這支以中國人為核心的團隊,再一次展現出了超常的凝聚力。跨越12個時區意味著一個人的白天,就是另一個人的深夜,他們接力賽跑,全力推進。論文的第四位共同第一作者Vinod博士來自印度,他甚至也裝上了微信,同步和中國同事們“零延遲”交流。

成果得到《自然》高度認可

苦心人,天不負。終於修改後的論文突出的展示了研究創新性和完整性,得到了《自然》期刊的高度評價,“通過世界級的加工測試,作者們展現的物理圖景是如此豐富,值得《自然》發表,祝賀你們!”

“國家和學校的平臺越來越好了,這是我們工作走向世界的底氣。”姚佰承對此深有體會的說:“希望能把這項工作的潛力繼續挖掘出來”

延伸閱讀:

姚佰承,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特聘副教授。2016年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獲光學工程博士學位(成電傑出學生),2015年-2016年獲國家公派全額獎學金資助,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聯合培養博士生,2017年-2018年任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後副研究員(Research Associate Fellow),2017年至今任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特聘副教授。其研究領域為光纖光波導通信和信息器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Nano Letters》《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等國際權威期刊和CLEO等國際頂級會議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SCI論文20餘篇,Google他引400餘次,H因子11。先後獲得OFS-22,CLEO-2016和OFS-25壓軸論文獎。授權美國發明專利2項、中國發明專利2項。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參與4項,主研美國科學基金2項,歐洲旗艦項目1項。擔任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在內的多個SCI期刊獨立審稿人和CLEO等頂級會議的技術審稿人。

歡迎關注985、211、“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電子科技大學招生辦頭條號——“成電招生”,獲取更多電子科大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自電子科技大學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