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赵县手艺人王传芹:“纸扎这门祖传的手艺再没人学就失传了”

走进民间艺人王传琴的纸扎艺术工作室时,耄耋之年的老人正向两个女儿传授纸扎技艺。案头堆放着各种绢布、各色彩纸,老人手拿剪刀,在为一个古代戏曲中的人物做最后的装扮,女儿们站在一旁仔细地观看父亲制作,不时打打下手。

河北赵县手艺人王传芹:“纸扎这门祖传的手艺再没人学就失传了”

占据工作室半壁江山的是先生精心制作的纸扎作品。纸扎的人物、动物像摆满了各个展柜。人物作品有的出自古典名著,如《西游记》中赴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王熙凤等金陵十三钗;《水浒传》中的林冲和鲁智深;此外还有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以及戏曲《白蛇传》、《小放牛》中的人物。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美奂美仑,透着传统文化特有的情趣之美。

河北赵县手艺人王传芹:“纸扎这门祖传的手艺再没人学就失传了”

王传琴是赵县县前村人,1932年出生。他自幼跟随父亲王明生学习美术、剪裁、设计等技能,这些技能为他的纸扎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说,纸扎是门儿祖传的手艺,他的祖母王果珍当年曾开纸扎铺,是方圆几十里出名的纸扎艺人,到王老这辈儿,已经是第三代传承人了。

河北赵县手艺人王传芹:“纸扎这门祖传的手艺再没人学就失传了”

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或许对这门手艺早已司空见惯了,并不觉得它有多么神奇,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极少见到了。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纸扎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做一件作品,首先要构思好,再按构思设计制图。纸扎的用料也很讲究,扎骨需要精选的竹篾或上好的玉米高粱秸秆,裱糊则需要纱绢以及各色彩纸。一件纸扎品,必须集篾编、剪纸、裱糊、绘画、雕刻、裁缝等工艺为一体,须经拓面模、做篾身、糊纸、喷绘、外形装裱等多道工序。

河北赵县手艺人王传芹:“纸扎这门祖传的手艺再没人学就失传了”

“做纸扎没那么简单,不是扎个架子糊层纸就了事。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要求做纸扎艺人具备素描、色彩、文化知识、民俗民风、建筑等综合素养。选择什么材料,摆什么造型塑造人物都是有讲究的……它的每道工序都不简单,即使简单的配色和描绘也相当考验技术。 “花卉、动物、人物等怎样配色、如何去描绘都需要眼力和功夫。它体现着纸扎艺人的美学素养。”

河北赵县手艺人王传芹:“纸扎这门祖传的手艺再没人学就失传了”

纸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自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后就开始有了这种艺术,相传,它源自民间迎春活动“打春牛”,继而引入我国传统的年节、喜丧风俗,如节会上扎制彩灯,丧会上扎糊纸人纸马。到了宋代,纸扎以它精美的彩绘和特有的艺术造型而达到鼎盛时期。清末以后,受各种文化冲击,开始渐渐走向式微,纸扎离国人生活渐行渐远,风光难再。

河北赵县手艺人王传芹:“纸扎这门祖传的手艺再没人学就失传了”

在赵县当地,纸扎曾经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特别是建国后销声匿迹多年。1988年,赵州柏林禅寺重建,王传琴精湛的纸扎技艺有了用武之地,1998年在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举行主持仪式时,僧众高举的金黄色“宝盖”即是王传琴亲手所做。如今,柏林禅寺每年的水陆法会,都邀请他制作一些纸人、纸马、纸船等纸扎作品,他的 “绝活”才得以重出江湖。“一般来讲,做纸扎的人都很清贫,指望在这上面发财根本就不可能。眼下年轻人不肯学了。”

河北赵县手艺人王传芹:“纸扎这门祖传的手艺再没人学就失传了”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纸扎艺术后继乏人,难以传承,应该是他最大的困惑。他是多么想把这门老祖宗留下的艺术传承下去啊! 值得欣慰的,2011年他的纸扎艺术已经被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