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学子考入北大,发文感谢贫穷,贫穷值不值得感谢

河北寒门女孩王心仪,今年以707分的高考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她此前写过的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被部分网络媒体冠以“感谢贫穷”之名广泛报道,也因此引发了争议。在你看来,“感谢贫穷”应该是一种被倡导的价值观吗?我们究竟应不应该感谢贫穷?

【感谢贫穷,这是成年人最无耻的表达】

以这位同学个人的立场,努力奋斗之后,对于曾经磨炼她、激发她奋斗的贫穷说声“感谢”,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对作为看客的大众来说,要看到女孩“感谢贫穷”的背后,本质其实是感谢贫穷中依旧保持积极奋斗的自己。

寒门学子考入北大,发文感谢贫穷,贫穷值不值得感谢

在舆论层面批评“感谢贫穷”,绝不是否认贫寒学子的积极心态,而是要警惕从个人励志故事中提炼“毒鸡汤”——好像只有贫穷才能催人奋进。

这种美化贫穷、美化苦难的思维,尽管一再造成过个体或者群体的灾难,可还是有相当的“群众基础”。

那些穿越贫穷风雨终见彩虹的人,是有权利“感谢贫穷”的,那是胜利者给对手的致敬。超出这个范畴,一味鼓吹“感谢贫穷”,不是蠢就是坏。

先说一下自己的观点:作为当事人,这位同学写下“感谢贫穷”这几个字,表达的应该是“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的意思。但是,很多媒体甚至国字号媒体也开始疯狂击掌转发点赞,这就很无耻了。

这位同学很单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营着自己的美好人生。作为成年人,尤其是那些大V、媒体,你可以被感动,但是不可以赞同。

寒门学子考入北大,发文感谢贫穷,贫穷值不值得感谢

贫穷,从来都不值得感谢。

这位同学表达的是一种感慨,但是经过新闻媒体的传播,“感谢贫穷”似乎就成了一种观念,这很不值得倡导。

如果我们把“贫穷”换成别的词,似乎也同样可以成立,比如:

感谢富裕,感谢家人,感谢社会,感谢学校,感谢高考……

不过,有一个现象还是比较欣慰的,就是那些媒体开始学乖了。

按照以前的套路,肯定是要教育这位同学“首先要感谢领导,感谢老师,感谢社会,感谢CCTV,感谢MTV……最后再感谢家人”

媒体并没有这样教育这位同学,这是一个好现象。

这个事情之所以励志,之所以能感动无数人,是因为他是寒门子弟,这恰恰说明了一个底层之痛的问题:

寒门再难出贵子。

就在这种现象一直持续,甚至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可的情况下,这样一位出身贫寒的同学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入了我们的最高学府。

这无疑是最让人感动的。

寒门学子考入北大,发文感谢贫穷,贫穷值不值得感谢

感动可以,但是作为成年人,故意将这位善良的同学的想法加以美化,然后再来一碗“贫穷不可怕”之类的鸡汤,这就十分的无耻了。

有人认为,贫穷是值得感谢的,毕竟,如果不是因为贫穷,或许这位同学就考不上大学了呢。

这种无脑的论断趁早还是不要说了。那些事件的关联性当成因果性,连最起码的逻辑都搞不清楚,还振振有词地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贫穷。

说来说去,与其感谢贫穷,不如感谢一直默默支持你的家人,还有善良聪明的自己。

最后总结一句话:这位同学说的没错,但是那些媒体就别再为贫穷唱赞歌了,站着说话不腰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