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章取義(一):別再被「定律」忽悠,真相在這裡

斷章取義(一):別再被“定律”忽悠,真相在這裡

十大忽悠定律之一:“不割肉”就不會有損失,現實真是這樣嗎?

斷章取義(一):別再被“定律”忽悠,真相在這裡

2012 年11 月,中石油上市5週年之際,有媒體披露數據顯示,中石油上市首年有187.9 萬個投資者買了其股票,到2012 年三季度只剩106.8 萬人;雖然約81 萬個股民已經割肉離場,但還有超過半數的投資者仍然深套其中。

作為投資者,必然會碰到的這個問題:自己買入股票後被套怎麼辦?不少剛剛入市的投資者往往羞於承認自己的投資過失,更有甚者錯誤地認為只要堅持不“割肉”,反正股票還在,不會有損失。實際上,投資者時刻應關注的是“市值”變化,而非手頭股票的成本,不管你割不割肉,投資損失已經發生了。

作為運行機構,一般在研究模型中將人視為一種純理性的事物,但在現實生活中,人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的混合體,而且往往後者在關鍵時刻起到決定性作用,這正是人性的弱點在支配你。

當投資股票出現虧損時,要立足於當前市場,重新判斷這隻股票的趨勢到底是不是發生了變化,你可以先問自己四個問題:1.基本面是否惡化? 2.價格是否達到目標價? 3.是否有更好的其他投資?4.止損率是否是逾期上線值?如果有一條是肯定的,就可以成為你賣出這隻股票的理由。這一切都與你的成本無關。忘掉成本,就不會總希望“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從而錯過了很多其他機會。

十大忽悠定律之二:“價值投資”等於“長期持有”,現實真是這樣嗎?

斷章取義(一):別再被“定律”忽悠,真相在這裡

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英國最著名的基金經理和投資人。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波頓平均持有一個股票的時間僅為18 個月。他指出:“我們總是在重複‘發現價值股票、持有至充分估值後賣出、再轉向另一個價值股票’的過程。”在他的實際操作中,何時賣出完全取決於股票的估值狀態,有的股票持有5、6 年,有的則是幾個月。巴菲特買入中石油兩年後,發現中石油股價所隱含的石油長期價格已經超過了100 美元,他立即清除了手中持有的股票。

兩位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投資人無疑是堅定的價值投資者,他們的投資哲學告訴我們:價值投資≠長期持有。價值投資的核心應該是買入價值“被錯誤地低估”的股票,被低估值的原因是市場恐懼、市場不夠理解等多種原因造成。有的低估值公司正處於高速成長期,因此持股的時間也就可以更長。

價值投資可以長期持有,但長期持有絕不等於價值投資。價值投資的核心是在買入低估值的股票,投資週期則隨估值的變化而定。

十大忽悠定律之三:股市年收益率可達到12%,現實真是這樣嗎?

斷章取義(一):別再被“定律”忽悠,真相在這裡

“先生,股市的年收益率可達到12%啊,有沒有興趣投資股票呢?”最近,大盤行情回暖,人們經常會接到這類邀請你開戶的電話。如果你手頭剛好有一筆資金要過一段時間再用,是否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差在股市裡賺一票呢?

某先生接到這樣電話後,覺得買股票肯定能賺錢,於是他偷偷地拿出了準備買房用的首付款20 萬元,在某隻股票上市當天買了4700 股,”42 元左右買的,應該是當天比較低的一個價位,自此暗自得意,以為抄底了,等過幾天漲個10%後,就賣掉,給女朋友買個大鑽戒!哪知某股從此就一路下跌,一年以後,20 萬元首付款只剩下不到5 萬元,女朋友差點跟他分手。

這位先生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在有些機構的誘導下,錯誤認為短期的特定時間段就希望獲得股市長期的平均收益率(12%),實際上這是很有難度的。所謂的“ 股市投資收益率在12% ”是從一箇中長期階段來看的。例如,2006 年上輪牛市啟動前上證指數約1000 點,到目前按2400 點計算,8 年間大盤指數上漲了1.4 倍,年複合增長率為11.56%。這不等同於在這期間投資股市就可以至少獲得11.56%的收益,因為短期的投資行為受市場波動的影響非常大。2007 年10 月中旬,大盤創下6124 點的高點後,上證指數便開始下跌,11 月初中石油上市後更是進入加速下跌階段。因此,即使這位先生當時即便沒有買這隻股票,而是買了其他股票,也難逃“被套”的風險。

十大忽悠定律之四:不負債是傻瓜,現實真是這樣嗎?

斷章取義(一):別再被“定律”忽悠,真相在這裡

“不負債是傻瓜”,是不少“負債生活族”所推崇的一種理念,意即沒有負債、不去貸款就等同於沒利用好銀行槓桿的“傻瓜”。但在實際生活中,盲目的負債只會對家庭經濟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6 月,單位兩年輕人領取了結婚證書,因為對未來職業前景頗具信心,剛剛工作沒幾年的他們決定買房、買車“一步到位”,除耗盡自己及父母的大部分積蓄在昆明購買住房的首付款外,還在揹負大額月供的狀況下,向汽車金融服務公司借款購入了一輛市價15萬元的小車。但由於高估了自己的還款能力,兩人在購入房、車經歷了6 個月入不敷出的還貸生活後,不得已將自己的新房出租,另外租住偏遠的一室戶,勉強支撐還貸。

通過實例,跟大夥衍生一個名詞“合理負債”,大量金融借貸工具和產品的出現,使得“負債投資”及“負債消費”在現代人生活中出現的頻率逐漸升高。可以說,“花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生活”以及“用別人的錢來賺錢,借雞生蛋”,是負債的最核心的魅力。但如果沒有算清實際借款成本就糊塗借款、因為想要“一步到位”而承擔超出承受能力的還款壓力,甚至利用房產抵押等貸款方式籌集資金用以博取高風險的投資回報就未免得不償失了。

十大忽悠定律之五:把“雞蛋”放不同的“籃子”,現實真是這樣嗎?

斷章取義(一):別再被“定律”忽悠,真相在這裡

職場新人孫某,工作滿一年積攢下自己“第一桶金”的他決定投資股市,謀取工資以外的資產性收入。為了分散風險,孫某按朋友的推薦買入14 只股票進行投資。明明總共才3 萬元的資金,卻天天在這14 只股票間忙得眼花繚亂,經常是緊盯了這個忽視了那個,不是錯過了最佳賣出機會,就是手忙腳亂錯拋了“黑馬”。好不容易賣出了一隻股票,再回過來看其他股票,卻已一下跌去不少。在忙碌了幾個月後,一算總賬,大盤漲得多,自己卻反而虧了500 多元。

“籃子”並非越多越好,盲目“為配置而配置”也沒有必要。在實際的投資配置中,投資者首先要了解市場是否有那麼多適合自己的“籃子”,其次要考慮自己究竟有多少“蛋”,利用最好的方式將“蛋”放進正確的“籃子”裡。

“一筐子雞蛋,把它們放在不同的地方,萬一你不小心打碎其中一籃,你至少不會全部都損失”。雞蛋和籃子,這個投資界最著名的比喻來源於199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馬克維茨。推及至投資領域,即不要將全部資金投放在同一個項目上,而是要投放到不同的領域,這樣的話,即使某一項目失敗,其他項目還可能盈利,從而降低完全破產的風險。

但在實際投資配置的過程中,真把資產“切”得粉碎,投入幾十種甚至上百種產品裡面,也未必是件好事。要知道,“籃子”並非越多越好,盲目進入不熟悉的投資市場只能增加風險,而在“蛋”即資金量很少的前提下“為配置而配置”也沒有必要。作為投資者,首先要看市場是否有這麼多適合的“籃子”,其次考慮有多少“蛋”,最大程度地把“蛋”放進正確的“籃子”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