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奴隸到皇帝

△△△祖逖北伐△△△

這裡還要說幾句關於東晉北伐的事情。東晉朝廷在建康成立以後,從朝堂到民間一直都有北伐的呼聲。最早的是東晉還沒建國的時候,來自范陽的祖逖就跟當時還是侍中、左丞相的司馬睿說要恢復中原,但當時司馬睿只想著開拓江南,對於已經打成一片廢墟的中原是完全沒有興趣,根本無心北伐。但是又不能直接跟祖逖說自己不願意北伐,這樣會被認為是要跟朝廷搞對抗的,所以他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但是隻給了他一千人的糧草,三千人的布匹,讓他自己去招募士兵,自己去打造兵器。我想當時祖逖心裡一定是在說:我有一句MMP不知當講不當講,我要恢復的是你們司馬家的天下,結果你居然是這個死樣。唉,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但是祖逖沒有氣餒,他率領跟他一起南下的宗族部曲百餘家,毅然從京口(現在的鎮江)渡江北上,當船來到長江中間的時候,祖逖敲打著船楫發誓:我祖逖要是不能廓清中原,就像這大江一樣,有去無回得了(這就是成語“擊楫中流”的由來)。祖逖過江之後,來到淮陰,開始鍊鐵鑄造兵器,並且開始招兵買馬。在隨後的幾年中,祖逖收復了豫州,並在與後趙的對抗中不落下風(當時的後趙還在石勒統治的下,戰鬥力非常強悍。石勒這個人也是一個傳奇,他是一個羯奴,卻在亂世中從奴隸一直做到皇帝,非常厲害。以後有機會可以介紹一下他)。到了太興四年(321年),朝廷派戴淵為徵西將軍,都督六州軍事(戴淵這個人也挺有意思,早年是個劫道的土匪。後來有一次劫了陸機的船隊,陸機在船上見戴淵在岸上指揮那幫手下,十分妥帖,覺得這小子有點才氣啊。就在船上喊了一嗓子:你小子這麼有才,怎麼幹起劫道的營生來了?戴淵一聽,連忙丟了自己手裡的劍,跑到陸機的船上,拜在陸機門下。陸機還向朝廷推薦了戴淵,後來東晉南渡之後,戴淵一直做到徵西將軍,就是太興四年的事),正好是祖逖的上司,祖逖見戴淵這個人言過其實,志大才疏,不是後趙的對手,而自己這麼辛辛苦苦打下了地盤,卻依然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心裡十分鬱悶。後來又聽說當時的荊州刺史王敦,囂張跋扈,內亂很有可能隨時會爆發,北伐大業將會毀於一旦,於是在憂憤中去世了。祖逖死了以後,他所收復的河南的土地很快就又被後趙攻佔了。這算是東晉的第一次北伐。

從奴隸到皇帝

△△△庾亮北伐和褚裒北伐△△△

在祖逖北伐之後,東晉內部又經過了王敦內亂和蘇峻叛亂的內耗,好不容易局勢穩定下來了,才又有了庾亮北伐。庾亮是司馬氏的外戚,應該來說北伐是得到了朝廷的支持的,但是一來當時的後趙實力十分強大,二來庾亮也有失策,於是在庾亮死後,雖然有他的弟弟庾翼接著準備北伐,然而庾翼也很快就去世了,於是第二次北伐也就這麼結束了。在庾亮之後,還有外戚褚裒的北伐,當時後趙皇帝石虎剛去世,桓溫上書要北伐。但是朝廷卻派褚裒為徵北大將軍,進行北伐,但是晉軍在河南找到了後趙軍的攻擊而全軍覆沒。當時在河北有二十萬北方的遺民想要跟著晉軍一起過江,但是由於褚裒的軍隊退的太快,那些遺民沒有人接應,結果在路上死亡略盡。褚裒回到朝廷之後,羞愧難當,慚憤而死。這算是在桓溫北伐之前的一個預熱。

東晉為什麼執著於北伐,或者說東晉的有些執政們為什麼那麼熱衷於北伐,一定要恢復中原呢?那是因為他們先人的墳墓都在中原,作為子孫,讓自己先人的墳墓被胡人佔領,實在有違當時的“以孝治國”的國策,所以過了江的那幫人一直想要北伐。那麼,西晉又是怎麼變成東晉的呢?這又是一個long long story了。

△△△西晉是怎麼丟掉江山的△△△

西晉在篡奪了曹魏的江山之後,鑑於曹魏政權對於皇族太過苛刻,不但沒有分封他們,還把他們像犯人一樣對待,所以當有外姓的權臣篡奪曹魏的皇權的時候,曹魏的皇室竟然沒有一個人能站出來反對的,因為他們手裡無兵也無權。所以晉武帝司馬炎覺得這樣不好,晉朝可不能這樣。司馬炎在當上皇帝之後,立即加封了二十七個皇室成員為諸侯王。這些諸侯王或者是在朝中掌權,或者是在自己的封地裡面掌兵,都非常的有實力。等到了司馬炎死了以後,他的白痴兒子司馬衷當上了皇帝。我們在前面說過,司馬衷只會喘氣和吃飯,其他的都不知道,所以王綱解紐,禮樂陵遲。於是就爆發了八王之亂,把西晉王朝的中原地帶搞得餓殍遍野。曹操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也很能形容當時的情景。這個時候,西晉的外部壓力其實也是很大的。

自從東漢以來,中央政府都對周圍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北邊和西邊的少數民族,比如匈奴、羌人和氐人)採取內遷的政策,這樣,不斷地有少數民族被安置到中原地區的周邊,比如現在的山西、陝西、甘肅、河北等地方。這些少數民族一般都是以部落形式內遷的,所以他們依然能夠進行他們原來的生活、生產方式,從而在文化上對中原文明保持獨立性,在經濟上也能保持相對的實力。當中原王朝強盛的時候,這些少數民族在內地其實過得並不好。由於他們的生產力比較低下,再加上有些已經脫離了原來的遊牧生活,而轉向了定居農耕生活,所以他們一樣需要在田間進行勞作。比如後來的後趙皇帝石勒,他是一個羯人,出生在現在的山西榆社,他的父親是個部落小帥,估計跟現在的一個村支書差不多。石勒年輕的時候,就經常在地裡耕作,他甚至還需要幫漢族地主耕種,才能養活自己。甚至還有一些漢族地主會綁架那些內附的少數民族,把他們販賣到外地充當奴隸,所以那個時候的民族壓迫是非常強的,民族矛盾也是非常對立的。

當中原王朝開始內亂,實力大減,被少數民族看出虛弱的時候,這種報復也會來的非常迅速而猛烈。西晉的八王之亂從291年開始,中間平靜了8年,然後在299年又戰火重燃,一直打到306年,以東海王司馬越消滅成都王司馬穎,毒死晉惠帝司馬衷,立晉懷帝司馬熾而結束,前後一共經歷了16年。戰爭最殘酷的是後8年,中原地區幾乎無一年不戰,皇帝司馬衷成了戰利品被幾個王爺爭奪,後來乾脆像抹布一樣,用完就扔掉了。司馬越雖然取得了八王之亂的最終勝利,但是這樣完全耗盡了西晉王朝的那點元氣。

△△△匈奴人劉淵△△△

在八王之亂的過程當中,來自山西新興(現在的忻州)的匈奴人劉淵,發現了西晉王朝其實已經無法挽回了,就想著自己獨立出來,搞點事。劉淵是匈奴左賢王劉豹的兒子。當時曹操還在的時候,鑑於內遷的匈奴人太多了,就把匈奴分成了五個部分,劉豹被任命為匈奴左部帥。劉淵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一直在曹魏的都城洛陽生活,他精通儒家經典,尤其喜歡《春秋左傳》和《孫吳兵法》。他曾經跟人說過:我每次看書的時候,就忍不住要鄙視隨陸無武、絳灌無文。這段話裡面,劉淵說到了四個人:隨、陸、絳、灌。都是漢初的人物,隨是隨何,陸是陸賈,他們兩個都是漢高祖時候的文官,但是因為沒有戰功,而沒有被封侯。絳是周勃,灌是灌嬰,他們兩個是漢高祖時候的武將,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都是大老粗,沒什麼文化。所以劉淵很看不起他們,說隨、陸兩個人遇到了漢高祖這樣的明君,卻因為沒有戰功而無法封侯,絳、灌這樣的武將,遇上了漢文帝,卻因為沒有文化而不能開創教化的大業,都很可惜。一個人如果有某一方面的知識缺陷的話,是會被君子所看不起的。從這段話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兩點,一是這個劉淵,雖然是匈奴人,但是漢文化學的非常好。二是他非常的自負,他認為自己要比隨陸、絳灌都要厲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