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香事|品茗观佳人,闻香识女人

美人香事|品茗观佳人,闻香识女人

人们常说“闻香识女人”,香味就似女性的另一张隐形名片,隐秘而优雅得让人着迷。芳香之物也总能获得女性青睐,所以帝王赠予他们心仪的美人“椒房”。被金屋藏娇的华贵美人,从发丝到脚趾头都透着香气。

古时候,她们在沐浴之时会使用一种特制的清洁品——澡豆。在《千金方》中记载有关于澡豆的配方,其中用到沉香、麝香、青木香等贵重香料,配上桃花、红莲花等十几种香花,一并捣碎,加入珍珠、玉屑的粉末,与钟乳粉、大豆末混合。这样的澡豆用来沐浴洁面,可以使得皮肤光洁。

美人香事|品茗观佳人,闻香识女人

“退红香汗湿轻纱,高卷蚊厨独卧斜。”

除了在沐浴时使用特制的澡豆、香皂等物,沾体生香外,沐浴结束后,还会用香粉擦身。香气渗入每一寸肌肤,让人的身体自然透出芳香。唐宋时期,香粉中还会添加胭脂,夏季遍身擦上香粉,肌肤在轻纱曼秀的夏裳中透出一丝淡粉,格外诱人。

美人香事|品茗观佳人,闻香识女人

《开元天宝遗事》中就有关于杨贵妃“红腻而多香”的记载。杨贵妃每到夏日,时常穿着轻纱薄裙,“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这傅身香粉中添有胭脂,贵妃身上出的汗,不仅散发出香气,连汗珠都带有如桃花般的红。

美人香事|品茗观佳人,闻香识女人

“美人晓镜玉妆台,仙掌承来傅粉腮。

莹彻琉璃瓶外影,闻香不待蜡封开。”

在宋代,蔷薇露就似香水一般的存在于女性化妆品行列。诗中的“仙掌”,来自于“仙人承露”,诗人把女子晨起梳妆所用的蔷薇露,比喻成如天降的甘露。宋人将传入的蒸馏工艺与蒸香相结合,制作出了花露。花露中含有隐隐约约的花香,气息似有若无,沐浴后取花露轻拍,芳香身体,调适心情。

美人香事|品茗观佳人,闻香识女人

在许多古画中常见闺房里,三两美人想坐于镜前,相绾青丝,互梳发,妆台之上总少不了一盒香泽漆盒。罐中正是用兰草浸入麻油,制成的头油,也叫香泽。用香泽滋润青丝,还能起到固定发髻的作用。古人为了防止浓重的油头沾到衣领,为此还兴起了佩戴云肩的风气,彩锦绣成的云肩亦成了服饰之上别样的美。

美人香事|品茗观佳人,闻香识女人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

画眉是为美人妆容的重要一序,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而爱香的女子,在眉黛中必然加入珍贵的香料。如宋代的“画眉七香丸”,不仅墨色鲜明,还有淡淡香气溢于眉间。

唐代美人涂唇善用口脂,近似于今天所用的唇膏。口脂的制作用蜡兑上各式香料,灌入竹管中保留。女子口涂香凝口脂,启齿间芬芳轻袭。

美人香事|品茗观佳人,闻香识女人

“藕丝衫子柳花裙,空著沈香慢火熏。”

装发梳毕,若想衣衫飘香,必少不得熏衣。熏衣之风,在唐代宫廷之中最为盛行。为了熏衣,古人做了专门的熏笼。熏笼的材质一般为竹编的弧形圆笼,也有铸铜鎏金彰显皇室气派的熏笼。熏衣之时,将熏笼倒扣在熏炉之上,衣服摊开铺展在熏笼上受香。

美人香事|品茗观佳人,闻香识女人

熏衣香气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在香方上,唐代宫廷之中使用的香品亦为讲究。香方总是在不断的更新变换。特制的熏衣香丸用蜜调和各种香料,既不能太过干燥,也不能太过潮湿,前者会发烟太多,而产生焦臭之气,后者则难以燃烧。

华丽锦衣熏濡上淡淡香气,行走之处弥漫着甜美的气息,这样的氛围不免让人觉得美好而舒适。

美人香事|品茗观佳人,闻香识女人

“一扇香风摇不尽,人念远,意凄迷。”

美人手中夏不离手的扇子,自然少不得香。夏日闲坐朗庭观鱼,仕女手摇香扇,扑面清风带香徐来。原来一阵清风,也可如此享受。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与妃子花蕊夫人,在一个夏夜里,登楼望月。花蕊夫人手持涂抹了龙脑香末的团扇,轻摇香风阵阵,花蕊夫人手持不稳,将手中的香扇不慎坠落楼下,被路过的百姓捡到,被扇上的香味所倾倒,便纷纷效仿制作。还给此扇取了个美丽的名字,称为“雪香扇”。

美人香事|品茗观佳人,闻香识女人

美人与香,融于一头青丝,傅于一袭粉汗,现于一身华衣,都透出她们对生活的仪式感,这些本该就是生活原有的模样。生活的诗情画意,是在夏日涔涔之中,还有衣决飘飘,脂粉飘香的怡然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