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村發展得怎麼樣了呢?你怎麼看?

當美食遇上美人


這裡一篇關於“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的新“掌舵人”吳協恩的採訪,可以告訴你華西村的現狀。

回眸與奮進

“華西村的發展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見證,也是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歷史縮影!”

近日,“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的新“掌舵人”、華西集團董事長吳協恩剛剛在四川出席完全國“村長”論壇,就連夜趕回華西村,為第二天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的採訪做準備。

吳仁寶之子吳協恩。

第二天下午兩點,穿著白襯衫、黑褲子、黑布鞋的吳協恩准時出現在會議室。和記者交流時,他的語速很慢,聊起改革開放、聊起家庭、聊起“老書記”吳仁寶、聊起最近五年“全面深化改革”中,華西村取得的成就和未來的發展目標,“我們變的是方式和方法,不變的是道路和信仰;變的是能力和創新,不變的是根基和底線。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經超過了9萬元。”

初夏的華西村氣候宜人,村口“天下第一村”的招牌在陽光下熠熠奪目,主幹道民族路兩側,擺著一摞近百個石雕:石獅子、石麒麟、石貔貅、石大象……這些都是華西村建村45週年和50週年時,友好企業贈送的。村中有9座塔狀建築物,分別承擔著辦公樓、醫院、學校等功能,村中央的金塔可以鳥瞰全村的聯排別墅。

談富裕 要讓腦袋比口袋更“富”

最彰顯“天下第一村”豪氣的,要數華西村廣場旁邊高72層的江陰龍希國際大酒店。酒店2012年底對外營業,竣工時建築高度排在全國第8位,僅次於上海金茂大廈。“華西是1961年建村的,屬牛,所以牛是華西的象徵。”華西村黨委委員趙志榮說。

華西村內的大廈及高樓。

吳協恩在2003年時全票當選為華西村黨委書記,從此,華西村人稱吳仁寶為“老書記”,稱吳協恩為“新書記”。“我希望以後人們提到華西村時,想到的不僅僅是富,更能想到華西在文化建設上取得的成就,如果還像以前那樣光富口袋,不富腦袋,那也還是一個土豪;只有腦袋富了,這個富才能更持久,也就是要讓村民‘精神比物質更豐富,腦袋比口袋更富有’。”

華西村內的別墅群。

為達腦袋比口袋更富的目標,吳協恩把目光放在了村裡的新一代年輕人身上。他說:“我們把年輕人送到美國西點軍校去培訓,送到貴州、青海等貧困地區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把骨幹人員送到EMBA工商管理去培訓,把幹部群體送到華西設在西藏的培訓基地去體驗,每月舉辦青年智慧論壇等,就是讓年輕人更好地成長和成才。”

談父親 父親成功因心中有百姓

談到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人物。出生在1964年的吳協恩是吳仁寶的第四子,也是最小的兒子,在他10歲的時候,因為鄰居孫家的獨子意外去世,吳協恩被過繼給了孫家,做了養子,後來因與孫家小姐青梅竹馬,吳協恩親上加親,成了孫家的“上門女婿”。去年,吳協恩一家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吳協恩說,他對於父親的最大印象是他的“心中有百姓”,“他心中裝著老百姓,特別見不得窮人,我以前和他一起去一些落後地方扶貧,他總是讓我先在口袋裡準備幾千元,看到困難人家,他就會對我使個眼色,‘協恩啊’,我就明白他的意思,從口袋裡拿出錢來,送給這些貧困戶。這也是他傳承給我們後輩的家風。”

上世紀80年代初,當全國大多數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時,吳仁寶卻沒有分一塊田,吳協恩說:小崗村是人少地多,適合分田到戶,提高大家的積極性,但華西的實際是人多地少,人均不到半畝田。於是老書記就提出了一個發展集體經濟、調整產業結構的方案:全村600多畝糧田集體承包給村裡的30名種田能手,把絕大多數勞動力轉移到蓬勃興起的鄉鎮企業工作。

1984年,老書記又一家一戶地談心,動員村民把年終分配的錢投資建廠,入股分紅,從此逐步形成了具有華西特色的“集體控股、個人入股”的新型股份制集體經濟制度,村民不僅可以上班掙工資,而且可以按股分紅。華西村通過這一做法,不僅將“村民”變成了“股民”,也讓華西村的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綻放開來。

“現在,我們集體所有佔股比例為75.37%,村民個人佔股比例為24.63%。”吳協恩說,在老書記的帶領下,直到2003年,華西已是一個下轄8大公司、40多億元固定資產、40多項“全國第一”的大型企業集團,從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小村莊,發展成農工商並舉、年銷售收入達105億元的“天下第一村”。

“新書記” 2004年就開始“去產能”

吳協恩從老書記手上拿到接力棒後,他就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以往談到企業的發展,都強調“做大做強”,但“大”卻並不意味著“強”。吳協恩說:“當時長三角地區已經出現用工荒,汙染也在加劇,環境容量已成問題,土地成本也在大幅提高。我意識到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產業轉型。”

從2004年起,吳協恩便開始“去產能”,他在當年關停了華西集團下轄的一家鄉鎮化工企業,將員工全部轉移到其他的工廠工作,“當時那家化工廠的廠長還很不理解,覺得企業還能產生利潤,為什麼就關停了?現在我讓他抓華西集團的環保工作,他做得比誰都投入。”

吳協恩說,轉型之初,鋼鐵、化纖等行業尚蒸蒸日上,外界也不乏對華西做法的質疑聲。但吳協恩選擇不爭論,堅持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加快鋼鐵、化纖等傳統產業的技改升級,並且堅持不擴產,下定決心關停部分企業。

到2013年,陸續關掉了普線、帶鋼、棒材等9家能耗高、效率低的企業,鋼鐵部分去產能130萬噸,相當於原有產能的三分之一,同時關掉了兩家熱電廠,每年減少原煤消耗21萬噸。

吳協恩說,經過多年的產業轉型升級,去年華西集團的總體營收中,傳統的化纖、鋼鐵行業佔比只有35%;新型的現代服務業和金融投資收入佔比達到65%。“從市場結果上看,還好我們轉得早。現在的鋼鐵和化纖都是做高端、差異化的產品。今年,因為國家去產能後,傳統工業銷量上來了,佔比將有回升,但未來,我們這兩項的營收比例要達到3:7。”

談目標 打造“百年企業”“百年村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淘汰落後產能。吳協恩不無自豪地說:“華西50多年的發展,始終踩在了時代的節拍上,而且是‘快一拍,領著走’,而不是‘慢一拍,跟著走’。”

談到最近五年的發展,吳協恩說,華西村轉型改革的道路是圍繞“可持續發展”,目標則是共同富裕:“2013年3月18日,老書記永遠離開了我們。但華西堅持的方向,始終是以人民為中心、壯大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2013年~2017年,華西完成的可用資金比上一個五年增18.65%,上繳稅費增46.06%。這五年,確實是不尋常、不平凡、不簡單的五年,是繼往開來的五年,是變與不變的五年。我們變的是方式和方法,不變的是道路和信仰;變的是能力和創新,不變的是根基和底線;變的是體制和機制,不變的是責任和使命。”

“我們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把華西打造成‘百年企業’、‘百年村莊’!”吳協恩說。

談轉變 穩定推進“三項改革”

要達到“最終目標”,在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顯著成果後,吳協恩開始將目標投入到華西村的制度建設上。

吳協恩說,隨著企業的擴大,華西的股本也隨之擴大,為了避免“懶漢”的出現,這幾年華西在給持股村民的分紅在比例上有所降低。而在華西村,吳協恩正在推進三項改革:用人改革、制度改革、股份改革。

吳協恩說:“改革,就是要部分本村村民、外來職工,通過規範競聘、同工同酬,做到公平公正、一視同仁,讓所有人有更多的認同感、獲得感、幸福感。當然,我們不是‘變’,只是‘改’,因為只有改,才能改出主動性、責任心和進取心。”

吳協恩主動提到了一些華西村的“負面新聞”,如去年的華西村“高負債”傳聞。他告訴記者,這是因為華西進行了大量高科技研發、同時進軍金融領域的結果:“這樣的傳聞過幾年就會來一次,這也證明外界對於華西的關心。我們諮詢過相關專家,在金融領域,超過75%的資產負債率才值得警惕,我們遠低於這個數字。另外我們在進行高科技研發,這需要投入,但回報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過幾年,大家就會看到成效了。”

記者手記: “吃透兩頭、兩頭吃透”

採訪吳協恩,走訪華西村,給記者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華西始終能快人一步。先進的生產力要配有先進的生產關係,才能保證生產力的不斷增長。每到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華西村總能快人一步意識到未來的發展方向,率先對生產關係進行調整,這是最令記者欽佩的遠見卓識。

吳協恩這樣評價父親:“我們老書記幾十年來一貫做到‘吃透兩頭,兩頭一致’:一頭同中央及各級組織保持一致,一頭同老百姓保持一致。他在任何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都能解放思想,從華西實際出發,把貫徹國家方針政策的堅定性,與因地制宜發展的創造性有機結合起來。”

1978年的時候,華西全村交稅28.18萬元。2017年底,交稅13.56億元,增長了4812倍。1978年的時候,華西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僅有220元,現在已達9.05萬元,增長了411倍。

吳協恩說:“40年來,華西村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一靠共產黨的好領導、二靠社會主義的好制度、三靠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因此,解讀華西村,只有把它放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才更有意義。華西村改革開放的40年,就是思想不斷解放的40年,就是不斷走在時代前沿的40年。”

文、圖/廣報全媒體記者武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