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妈相处共欢欣

与妈相处共欢欣

妈妈与我们共同生活,朝夕相处已近四个月时间。

历经了环境的适应,心性的磨合,妈妈已由“客人”转变成了主人,由乡村的宁静到恬然地接受了城市的喧嚣。其他方面,依然保持着与生俱来的特质。

吃苦耐劳,恰似安装在妈妈身上不竭的引擎。室内拖地、擦桌、入厨,动作麻利而娴熟;屋顶园子里薅草,浇水、喂鱼,身影如飞燕般自若而轻盈。

妈妈的作息习惯,仿若形成了永恒不变的规律。每天晚上九点钟睡觉,前后不会相差十分钟;早晨六点钟起床,打浆熬粥,水煮鸡蛋,不到七点,香甜雾绕的早餐就会盛放在饭桌上。

锻炼身体,是妈妈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无论骄阳炙烤,还是天阴闷热,妈妈每天早饭后都要到小区院里,附近公园去转一圈,走一趟。

看书阅报,是妈妈最为上心的乐趣。平生没有进过一天学校的妈妈,不知从何时开始学习识字,并且已经达到了能够流利地看书读报读电视屏幕下方的文字的能力。妈妈时常提醒我带些报纸杂志回家让她阅读。我问妈妈为什么喜欢看书呢?妈妈说,看书才能了解国家大事。唉,七十多岁的母亲,好奇心却这般浓烈。

争强好胜,个性霸气,是妈妈最大的特点。妈妈说话时,不得让她的儿女们发表任何不同意见。

妈妈察颜观色的能力,天生地超乎常人。她的后代们为了不与她正面“冲突”,对她“我行我素”的作派,既不能怒,又不敢言,只有顺从听之或视若不见。

进城后,妈妈似乎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视野,主动流露出大度亲近的姿态。渐渐地,子孙们可以与妈妈对话聊天;渐渐地,其相处氛围揉进了和风细雨。

热情如春风夏雨和秋凉,是对妈妈待人接物,处事方式的真实写照。与妈妈一起经过院里,偶尔碰见我熟识的邻里大娘阿姨,妈妈与她们仅第一次见面招呼,便成了犹如相识恨晚的友人;外出与我的朋友们相处时,妈妈与人为善,嘘寒问暖,和蔼可亲,广受后生尊敬,超出预想。我在人群中暗自高兴。

热爱生活,酷爱干净,身体健康,机智过人,是妈妈留给人们最为独特而鲜明的印痕。

逢景留影,是妈妈的喜欢和爱好。每当我举起相机时,妈妈就会展示良好的表情,与官员们开会念讲话稿需要掌声时,故意把嗓门发出的声音提高的情形,大致相近。

今天早上,我将到老家镇上办一件公事,邀请妈妈同行,妈妈顾虑地说,“不影响你的工作吗”。我说,“昨天已与朋友们讲了,他们欢迎您大驾光临”。妈妈喜笑颜开地挎上她出门必带的黑色小包,跟着我上了朋友的车,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神情。(彭小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