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佩奥走一圈才发现,给钱以推不动这个美国的“大战略”

蓬佩奥走一圈才发现,给钱以推不动这个美国的“大战略”

近期,美国政府在“印太”地区动作频频。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出席美国商会举行的印度太平洋商业论坛时,宣布美国将在“印太”地区投资1.13亿美元,用于推动数字化、能源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8月4日,正在东南亚访问并参加东亚峰会的蓬佩奥称,美国将为东南亚国家新提供近3亿美元“安保资金”。

美国承诺投入的金额并不多,甚至遭到外界耻笑,但此举确实标志着“印太”战略已经从概念走向落地。实际上,“印太”本身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包括印度、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在内的各国学者和官员此前都多次提及。

从当前形势看,特朗普政府对“印太”战略的重视不容轻视。虽然特朗普本人对多边体制和盟友体系似有不满,但包括职业外交官和军人组成的美国政府内部传统“建制派”力量不可小觑。美国战略界已经形成共识,印太或者亚太地区才是美国全球地缘政治中最重要的板块。

因此,如果说2017年是特朗普政府抛出“印太”战略的概念年,2018年开始则是特朗普“印太”战略的落实年。先有美国国务院副助理国务卿黄之瀚具体阐释“印太战略”内涵、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正式更名为美军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再到当前美国提出对地区的资金投入,一步一步都是在充实“印太”战略本身。

蓬佩奥走一圈才发现,给钱以推不动这个美国的“大战略”

与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相比,“印太”战略既有延续性又有变革性。相同的是, “印太”战略与亚太“再平衡”都是在美国全球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优势力量转移”,即战略重心东移。两位总统都意识到以美国现有的实力,必须“开源节流”,将战略精力投向更具活力的亚太或印太地区。

两大战略的不同点亦相当突出。第一,“印太”战略更多是被动设计而非主动引领。与奥巴马政府主动抛出全面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不同,特朗普政府对“印太战略”并没有太多设想,甚至未能发挥引领地区盟友和伙伴的作用,更可能是被日、澳等盟友“拖下水”,首先被动接受这一理念,然后再逐渐明确其中内涵。

第二,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破坏美韩自由贸易协定让地区战略失去经济支柱。TPP是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重要组成部分,特朗普政府退出TPP的行为本身就标志着“再平衡”战略在经济层面的死亡。特朗普在经贸领域从多边转向双边的趋势还将继续,并在单方面追求更多公平与互惠,与所谓“自由与开放”的印太地区原则本质相悖,因而缺少支撑整个地区战略的经济支柱。

第三,经济层面从多边转双边,而军事层面则从双边转多边。与经贸关系所不同的是,特朗普在军事上依然向印太地区积极投入,尤其是积极推动与日、印、澳等国互动。因为按照特朗普的“美国优先”逻辑,经济上强调双边有利于美国施压谈判,而军事上强调多边则有利于盟友和伙伴分担责任。

蓬佩奥走一圈才发现,给钱以推不动这个美国的“大战略”

对于美国“印太”战略的未来走向,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失去定力,还是应从两方面平衡看待。一方面,不能低估美国插手地区事务的决心和行动。

美国向来认为自己是“亚太国家”或“印太国家”,坚信自己在地区长期拥有关键利益,加之其战略重心东移亦非心血来潮之举,无论是“印太”战略还是亚太“再平衡”都折射出美国对地区的战略盘算。而作为世界大国,美国的战略调整必然引起地区国家、域外国家互动的一些变化,必须对此做好充分准备。

另一方面,美国的地区盟友及伙伴其实各有考虑,并非“一条心”。比如,由于日本力推的“印太战略”实际将美、日、澳、印列为重要战略支点,将韩国摒弃在外,韩国对这样的“印太”战略设计难以真心买账。而印度则想利用“印太”战略机遇与自己的“东向行动”对接,提升自身在亚太地区影响力,逐步成为能够与中国抗衡的地区战略对手。东盟多数国家则在外交上不会明确“选边站”,常在大国间摇摆以谋求自身利益,难以被彻底纳入“印太”战略轨道。

(原文发表于《亚太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