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爷爷冲出几辈耕种有了耕读文名

退居乡间课李殿华因为胸中有些笔墨文章,在头上与老百姓比还多少有些功名的情形下,开始把功名仕途的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

李鸿章祖上姓李以来整整六代人,基本上都是背朝青天腑朝地的传统农民,与科举无缘,更与官场更无缘。世代以耕种为业的李鸿章高祖父李士俊一生“处家恭俭”,从最初“清贫无田”到后来拥有200余亩土地,从此,李家开始拥有了一份家境殷实的家业。但此时,李家因有钱无势,在缺少官场政界靠山的背景下,还时常受到一些乡人的欺凌。

李鸿章的曾祖父李椿,字凤益,相传其处事“不畏强御,申辩得直 ”,从而逐渐改变了李家受人欺凌的状况。而到了爷爷李殿安手上,家中200余亩地产家业,历经几代人的持守与打拼,此时,李家家业日显丰厚、温饱有余的农耕日子,殷实之际在当地已经有些富足的名声的。

这种情形下,这个家族开始有了让李鸿章的爷爷李殿安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想法和希望。而在家人的督促下,李鸿章的爷爷李殿安十分热衷于笔墨之事,早年应过几次乡试,他中了秀才,成了他们这个李姓家族靠走读书之路求得功名的第一人,虽然这份功名很卑微。

李鸿章的爷爷李殿安成为秀才后,两次参加省里组织的举人考试,却总是不中,后来便归耕乡里。

《李鸿章传》/第一章:2.爷爷冲出几辈耕种有了耕读文名

李鸿章的爷爷李殿华虽然凭借祖先余荫,继承了一部分土地财产,但因李氏宗族繁衍众多,家大业却不算大,所以

李殿安,这个李鸿章的高祖爷爷,一生在乡里颇有望名,凡村上有事需帮忙总能尽力为之,凡是有调解纠纷矛盾之事必做到公平。

退居乡间课李殿华因为胸中有些笔墨文章,在头上与老百姓比还多少有些功名的情形下,开始把功名仕途的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于是开始了他率子孙耕读,足迹不出家乡几乎达50年之久持家教子生活,过着在当时很多地主阶层向往中很典型的“耕读之家”光景。

李鸿章的爷爷李殿华虽然凭借祖先余荫,继承了一部分土地财产,但因李氏宗族繁衍众多,家大业却不算大,所以他能够分得的财产为数不多。

在现存文献中记载中,往往有殿华役使佃户、雇工和家境贫困的似相抵牾的记载。其子追忆说:“凡田亩近坟冢,春耕(其父)必督佃户雇工坟旁多留隙地,无主者亦培土于其冢,使无倾塌。”

李殿华生有四子,依次为文煜、文瑜、文球、文安。家庭人口众多,经济负担沉重,但李殿华坚持“耕读”之家的根本,一刻也不放松对子弟的督教课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