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老家许昌

文·图‖董占永

能去前石村,源于工作上的一次应急。

镇政府每年接受的各类检查很多,那天镇政府依旧是空落落的院子,扶贫嘛!人都得在村里,谁没事儿在镇政府院子里晃荡?被领导看见,不是啥好事儿。

扶贫办主任找我,说他要到县城开会,有一个单位来检查,实在找不到人陪同了,想让我陪着领导到八个村子走一遍。扶贫工作无小事,自然不能不管。给门卫老彭打电话,让他在办公室值班,有群众来办事儿了得有人——剩下的时间,这个偌大的镇政府大院就成了临时工门卫老彭的天下。

到村里,人家领导查看着屋子里的资料,我就拿着手机到村委会周围拍几张照片,好回家了更新一篇博客。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些关于前石村的照片和文字。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前石村是个四百年前的移民村。

前石村“在县城东南25.5公里,汨罗江故道东岸,系南坞乡前石村委会驻地。751人,汉族。耕地1613亩。明末,石姓弟兄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南、北两地居住,此村居南,故名。”(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四百年前,前石村的老祖先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

中国人讲究“故土难离”,讲究“落叶归根”,尤其是古代,让一个人搬家,隔绝与世代生存之地的一切联系,几乎是要命的事情。即便到了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故土,定居于遥远的都市,有了更为优越的生存环境,但很多人内心还是像一个被故乡撕扯着的风筝,无法在已成了家乡的异乡完全放飞自己的心灵。

许多博友看我的博客,我想其实不是喜欢我,而是他们在我写实的文字和拙劣的照片里看见了“家”的影子,这种影子,也许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有意无意地扯动了他们心灵深处某根关于家乡的弦,有了共振般的轰鸣,才会有人给我发信息说“边哭边看”。

信息、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的今人尚且如此,我想,古人们的迁徙除了撕裂般的剧痛,他们不会有太多的其它情感掺杂在从山西到河南的路上。

应该先向这些数百年前曾遭遇千般艰辛万般不幸而又曾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牺牲的先人们致敬。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山西洪洞大迁徙究竟是怎样的前前后后,之前在周口市扶沟县一本关于地名文化的书籍中读过,前些天翻看三十年前许昌县的地名工作者们编撰的《河南省许昌县地名志》,里头也有一些介绍,我就把研究资料摘录一部分,让读者看看:

《洪洞移民考》:……八十年代初进行地名普查、调查工作时,民间多有反映迁民与缅怀“大槐树”的情况……“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些民谣在许昌祖辈相传,妇孺皆知……据《洪洞县志》载:“明洪武永乐年间,屡迁山西民于滁和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我国一些历史文献,如《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日知录之余》等书都有明初迁民记载,民间迁民记载更为丰富,晋、冀、鲁、豫、苏、皖、陕、甘及我县地名普查收集的大量民间碟谱与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洪洞县大槐树处迁民的记载。这些资料说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项重大国策。这次迁民对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振兴中原、开发边疆、民族融合、交流文化以及尔后我国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移民的历史原因。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八十九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到了元代末年,由于元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日益频繁。再加上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泛滥,水、旱、蝗、疫、天灾人祸倾石而注……饿殍遍地、赤地千里、田地荒芜。

元末在中原大的兵事有三次:

一、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元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元史·脱脱传》载,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元丞相“脱脱复徐州,屠其城”。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

二、元朝诸王将领配合元军与农民军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郭铁木耳),陕西的李思齐,出兵豫、鲁和两淮,这次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使豫、鲁、苏、皖之民十之七八……扬州城中当时被杀得仅余十八户人家。

三、朱元璋出兵江淮进取山东、河南、北定幽燕,元帝出亡漠北,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告结束……

《元史》载,仅元末雨旱灾河南有十七次,河北十五次。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四年元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颍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同时瘟疫又多次流行。

以上种种原因,迫使老百姓非亡即逃,中原地区人烟稀少。明初,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止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郑州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决定移民屯田,异常大规模的移民高潮开始了。

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建文皇帝与燕王朱棣之间的“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乃有永乐迁民之举。

当时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很少波及,因而晋省……人丁兴盛。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又是平阳一带人口稠密之县。洪洞地处交通要道,北达幽燕,东接齐鲁,明时迁民,虽不专迁洪洞人,但把洪洞作为迁民重点也就很自然了。

为此,明朝政府在洪洞县城北二里的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发放凭照川资,广济寺的汉植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启程外迁的集中之地……

《洪洞县志》载: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建……唐宋以来,又建有驿站,常驻驿官……寺旁有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汾河滩上的老鹳在古槐树上构巢筑窝……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了惜别家乡的标志……

广济寺和原大槐树早已被汾水冲毁,现在照片上看到的干枯的那棵大槐树是汉槐东旁同根蘖生的第二代。1974年二代槐树被巨风吹倒,政府拨专款打了水泥座,树身用铁箍固定,重新竖立起来,作为迁民的见证。在第二代古槐的北边又同根生长出来第三代古槐数株……

古大槐树迁民遗迹,旧时人们并不十分重视,现在的建筑是民国三年(1914年)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倡议募捐而建。清末,贾村人景大启在山东曹州为官,在宦游中,上至官吏,下至平民都说老家是洪洞的,是从“大槐树老鹳窝迁来”。刘子林在长山县任官,两人相商,遂起筹建古大槐树古迹之意,并在山东募银三百九十余两寄回洪洞托人筹建。民国三年建成碑亭、茶室和“誉延嘉树”坊。

碑亭建在汉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刻“纪念”二字,碑身阳面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字,碑阴刻有简述迁民事略。碑亭后的窑顶上的石经幢,是金代的遗物,它是广济寺迁民时唯一的历史见证。在碑亭西边建有茶室三间,以备槐乡子孙小憩,品吸乡味。茶室柱上刻有“香挹行禁留快饮,荫清古道依斜阳”。

在碑亭南二十余步建有“誉延嘉树”坊,年代虽不久远,式样古香古色……在坊的东面墙壁上绘有当年迁民的壁画……建国后,1959年大槐树处被列为山西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3年又建门楼与围墙……

历史文献记载,山西民迁于河南者以彰德府(安阳)、怀庆府(沁阳)、开封府、归德府(商丘)为最多,其它河南府(洛阳)、汝宁府(汝南【注:这句表述不够恰当,古时汝宁府管辖地域大致是今天的驻马店市全境及信阳市南部,汝宁府治所在今天的驻马店市汝南县,当时的驻马店有可能相当于今天的镇或是个村的建制,今天的汝南县在汉代就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的级别了】)、南阳府也不少。

洪洞迁民已知迁出的姓氏有:

寇、邸、康、罗、狄、米、辛、伊、崔、岳、白、都、连、郅、牟、边、郇、彭、师、单、肖、梁、贠、时、殷、季、稽、竺、狐、褚、卜、滕、沈、毛、陆、齐、席、屈、石、唐、邵、洪、邓、邱、巩、裘、左、桑、韩、余、郑、司、梅、于、裴、苗、尤、贾、郭、翟、龚、常、姬、许、谷、章、傅、成、卫、钱、程、戎、薛、朱、范、林、侯、穆、柳、焦、楚、田、蒋、弯、强、严、俞、蒲、谭、姜、卢、高、何、廉、黄、英、苏、安、曹、潘、武、史、万、吕、付、厉、吉、霍、叶、温、纪、卞、崇、顾、回、骆、降、井、和、庄、倪、籍、仝、毕、郗、车、江、官、乔、为、符、任、柴、尚、宁、金、路、景、需、宓、皇甫、晁、惠、司马、南、柏、邹、黑、汪、戴、雷、苑、蔺、尹、蔡、尉、申、胡、鲁、莒、滑、商、袁、姚、荆、庞、深、郎、忠、晋、蕲、东、丁、葛、邰、童、曲、关、战、郝、陶、邢、杜、孙、赵、李、魏、吴、包、宋、秦、张、徐、耿、冯、陈、周、王、董、马、刘、孟、杨、段、牛、谢、阎、窦、聂、贺、孔等。

许昌县洪洞迁民人数无确数记载,从目前调查情况看,是散居于全县各乡,从开封府洪武时迁民一千余户的情况来推断,洪武年间迁入人数也是有限的,有些是以后陆续迁入,有些是先由洪洞迁到外地然后再迁入许昌,有些是从陕西迁入,因山西、陕西音近讹为山西的,有些是初迁到本县,其后人口增多又分出另建几村的等等情况,例如邓庄乡许庄(桑树许),从《许氏宗卷》可以看出,洪武年间迁入,其后分别又迁到今榆林乡建许庄、长村张乡建许庄、五女店镇建许庄,这三个村的人都说是从洪洞迁来的。再则如陈曹乡东靳庄,初迁时从洪洞迁入尉氏县,然后又由尉氏县迁入。诸如这些情况已实难分清。从《明抚年表》、《道光许州志》记载,迁民当不止从洪武到永乐年间从洪洞迁出。

《明抚年表》载:“景泰六年(1455年)六月丙子命左副都御史马谨巡抚河南,九月丁丑奏,奉勑于开封等府安插流民三万一千三百一十五户。”

《道光许州志·官师宦蹟》载:成化年间“邵宝知许州,时岁大祲,关陕流民至相食郡境,宝多方赈救,全活者甚众”。这些恐怕很难说是官方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迁民,由于相互传说也很有可能说是洪洞迁来的……

洪洞迁民中广泛流传着脚小趾甲复形、背手、接手的传说故事。

关于“小脚趾分叉”:……把地狭人众的山西省农民迁往河南、河北、山东等等省。可是,故土难离,谁不留恋自己的家乡呢?这时,明政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必须三天内赶到。愿移者可在家等着。”人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赶到大槐树下,晋南、晋北的人都去了。到第三天,古大槐树周围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携家带口,暗中祈求上苍保佑平安。突然,大队官兵包围了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几员武将簇拥着一位官员,那官员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接着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人脱掉鞋子,用刀子在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移民后裔的脚上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就是因砍一刀形成的(很显然,这个故事经不起推敲,但也能很直接地表明了当时被迁农民的心理状态,他们排斥,他们不舍,他们肯定也会有反抗。有反抗,在那个离法治社会还有十万八千里的六七百年前,自然就会有暴力执法,说不定杀人给其他人看的情况也是有的。毕竟,任何时候农民都是最缺乏发言权的,况且又是在那基本没人谈人权的黑暗的古代)。

关于“背手走路”: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何方何地,都说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被捆着,时间长了就习惯了,以后移民们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关于“解手”:在押解的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老爷,我解手。”官兵就知是要小便。以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并流传至今。

移民到了新的居住地,到处是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开荒,但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寄托对故乡的苦恋,大多在自己新居前栽种槐树,以此表达对故乡的留恋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明代山西洪洞大移民影响实在太过深远,以至于很多河南农民都会有“我也是来自大槐树”的想法,其实,再怎么打仗,不管谁赢,永远都是最大受害者的农民绝不会被赶尽杀绝(屠城的情况有,但毕竟不会大面积这样做,不然,领人打仗杀人的双方拼死拼活就没啥意义了。把农民杀了,打仗前打仗时乃至打仗后吃饭抢谁的粮食去?没有吃的,谁也当不了皇帝)。如鄢陵县,查来查去,从山西洪洞迁来的村庄也只是少数,原住民还是占绝大多数的。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好几年前拍过前石村,当时的村庄已经分不清是柏油路还是土路,坑洼不平,骑着自行车颠得屁股疼,路况差,加上路旁无处不在的秸秆垃圾,越发衬托得房子的陈旧凌乱。

这次来,视觉效果就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了。路修了,街道有人清扫了,垃圾能集中处理了,虽然房子还是那些房子,但看着就舒心许多。

村里每个路口都安装了摄像头,青壮年男女都外出打工了,剩下些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有了摄像头,安全系数也高了。

——看到了吧!镜头里全是水泥路。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前石村新建的卫生室,好像还没有启用。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几个老人在门楼前下棋,拿着手机拍图只能远远地偷拍,免得打扰到他们。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坑塘没水,看着就不美了。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农村看不见麦秸垛了,能看见这么一点儿,也觉得挺稀罕的,就拍了一张。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绿化带把大门口都给覆盖了,不用说,许多年打工不回家。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转了一圈,除了下棋的几个留守老头儿,就看见了几个留守儿童。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房子很多,就是看不见几个人。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用手机在车上拍下前石村东的这个池塘时,镇政府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三块地”整理,鄢陵作为河南省的两个试点县之一,处处可以看见整理村边树林、村内外池塘的场面。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日子越过越好,生活环境越来越按照心里想的那样不停改进,我想,这样的念头应该算不上很难实现的梦想吧!再晚十年二十年,再去前石,希望它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 故居叫什么?树下老鹳窝!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董占永,男,鄢陵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