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和道光皇帝在歷史上的評價如何?

Moer49595283


嘉慶是清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之前稱為"康乾盛世",之後是戰火連連,屢遭外敵蠶食的道光朝。由此來看,嘉慶皇帝時期正是一個分水嶺正處於清代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嘉慶(1760年-1820年),即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乾隆的第十五子,執政時間1796年-1820年,1799年,太上皇乾隆去世後,才真正執掌朝政。在乾隆退而不休期間,嘉慶遊走於乾隆帝和乾隆寵臣和珅之間,韜光養晦,小心謹慎,最終博得乾隆帝與和珅的信任,在沉寂了三年以後,嘉慶皇帝才完完整整的擁有了整個大清王朝的支配權,真正站在了權力的巔峰。


處於王朝由盛轉衰的嘉慶朝,似乎多被學界研究所忽略。在清史記載中,我們基本上找不到關於他荒淫、貪婪、昏庸無道的記載,唯一讓人記住的就是那句"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但即使皇帝有了這些錢也沒能中興帝國,有限的銀子用在了鎮壓各地起義上去了,國計民生依然沒有改善,國庫照樣年年虧損,為了去開源,反腐敗成為最有效的方法。嘉慶在位25年,也反腐了25年,可仍未能挽回頹勢。自乾隆中後期,清朝的腐敗已經呈現出集團化趨勢,嘉慶即位以後,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腐,在乾隆死去的第二天就開始查處清朝歷史上最大貪官和珅,將其估價8億兩白銀的家產歸為國有。11位總督中撤換了6位。如此大刀闊斧,原以為貪腐勢頭會到此為止,沒曾想高潮過後,一切如舊。到了嘉慶後期,吏治腐敗依然,加上經濟衰退,社會混亂,民生凋敝,儘管嘉慶的打老虎堅持不懈,但還是於事無補。

不僅如此,為了能順利施行“新政”中的各項“治術”,實現“下情無不上達”,嘉慶親政後堅持“去壅弊”政策,倡導“廣開言路”,鼓勵官員積極上奏言事並擴大奏事官員的範圍,繼而下令受理所有士民的京控呈詞,形成兩條分別以官、民為載體的“言路”,並在隨後的實踐過程中採取多種舉措以維護兩條“言路”傳遞“下情”的能力。這一舉措不僅一度改變了官場氣象,而且士民因遭受冤屈而產生的壓抑和憤怒亦得到了釋放的機會,一定程度上讓嘉慶帝的瞭解到了吏治民情的真實信息,為其展開相應的整頓奠定了基礎。雖無力挽回頹勢,卻多少延緩了“國家的崩潰”。

道光皇帝(1782-1850年)即清宣宗,愛新覺羅·寧,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繼位,論年齡正是年富力強之時,但此時的清帝國的“康乾盛世”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史學界對其的研究,最多的就是引發近代中國劃時代鉅變的鴉片戰爭,作為這場鉅變的頭號當事人,中國近代史是以他的年號道光二十年為起點的。由於鴉片戰爭帶來的喪權辱國系列條約,在諸多論述中,道光帝是轉型時期的衰世君主,對他的評價多是否定的。

道光帝在位期間是中國社會變化最為劇烈的時期,外部:西方工業革命取得飛躍發展,資本主義國家興起,不斷對外擴張;內部:社會矛盾極為尖銳,民族矛盾逐漸加劇。可以說,他繼承的是“一個荒淫而腐敗的朝廷,一個無秩序而貪汙的政府,以及被叛亂弄成百孔千瘡的帝國”。面對這個“內憂外患”的“爛攤子”,他圖治求強的願望強烈,也曾廣開言路,聽取一些大臣建議,整吏治,崇節儉,改革鹽政,開海運,禁鴉片,採取一系列措施企圖中興。但隨著鴉片戰爭的影響,其對內政務並無起色,對外戰爭失敗。戰後,他依然勤勉卻因循守舊,無法突破。因此說,道光是一位轉型時期無力挽狂瀾於既倒的悲情皇帝。





史說新傳


嘉慶與道光這父子倆都能力平平。嘉慶在乾隆死後所面臨的國家問題己經很嚴重了,吏治腐敗,貪汙、行賄受賄盛行,民間生活疾苦,官民矛盾日益加深。嘉慶剛登基就發生了白蓮教起義,這也只是社會矛盾的一個暴發點,此後官逼民反的事此起彼伏、屢剿不止。嘉慶對此是有深刻認識的,無奈此君能力有限,也缺乏整飭吏治、安撫民生的決心與魄力,所以只是做了些表面文章而已!此君最大的“成就”也就是懲處和珅了,但是,大和珅倒了,無數“小和坤”依然前赴後繼,在貪腐的道路上一往無前。

也許真的是“天不佑清”,嘉慶死前並未遺旨立儲,他死後,其皇后鈕鈷祿氏卻立能力平庸的旻寧為帝,而沒立自已的兒子、能力出眾文武皆精的綿忻。旻寧即位,是為道光。

道光比其父更是不及,先後寵幸曹振鏞、穆彰阿,,吏治更加腐敗。1840年的鴉片戰爭雖然令其有所醒悟,但此時的大清己是不治之症,道光幾乎是束手無策,懲辦幾個大臣做做樣子而己。

更要清朝命的是,道光在立儲問題上犯了大錯,棄能力出眾、思想開闊的奕訢而立咸豐,後面的問題很嚴重,自不必多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