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是否有必要恢复繁体字?

用户73129708748


这个问题提出是什么意思?否定简体字吗?从否定简体字入手否定新中国吗?为什要改,繁体字就一定好吗?那就恢复到甲骨文金文算了,那才彻底地代表中国文化呢!可笑!古代文化是中国文化,当代文化就不是中国文化?由繁到简本身就是文字发展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中国文字发展史就是一个由繁到简的历史,简体字书写了中国当代历史,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个道理懂吗?说文化是借口吧!中国知识分子不是很聪明吗?如何用被别人当枪使?是笨还是故意?


mulin30311368


这里其实有两个逻辑上的陷阱。

第一个,恢复繁体字,为什么说恢复?难道繁体字被禁用了吗?没有,没有禁止,何来恢复一说?

第二个,恢复繁体字,就是要废除简体字吗?两者不共戴天,只能使用一个吗?

稍加推敲,上述两个逻辑皆不成立。从文字的功能来分析一下简体和繁体的差别。

文字有两大主要功能,一是交流和传递信息,二是蕴含和传承文化。很明显,前者简体字占优,后者繁体字占优。简体字在书写简便速捷和易于学习掌握这两方面是远远胜于繁体的,而繁体字里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是简体字不可同日而语。这就说明了两者在不同方面各擅胜场,既然各有优势,就各有存在的理由。今天讨论要不要恢复繁体字这个问题正是因为人们挂念繁体字的优点,可以想见,如果恢复繁体而弃用简体,有一天人们也同样会因为简体的优点而又怀念简体。


为什么过去的几十年我们推出简体并且使用至今。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建国初期我国的文盲人口太多,扫盲的任务极其艰巨困难。为有效降低文字普及教育的难度,其中一项就是简化汉字。而这简化汉字可不是简单随意的简化,跟我们生活当中有时图方便随意简略笔画可不是一回事。而是由一批文字专家进行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工作做出的改变(具体可参考相关资料)。事实证明简体字的推广使用非常成功。

但事实上过去的几十年,官方从没有明令禁止过繁体字,为什么繁体字逐渐边缘化呢?还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相比不方便使用的短板使得人们一致性地选择了简体。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汉字的方便使用要求较高,有了简体字的应运而生,而在眼下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背景,对汉字的文化功能需求逐渐增大,于是有了对繁体字的重新呼唤。

说明本身就是需求决定一切。那么在需求汉字文化功能的时代,我们对汉字的方便功能的需求会消失吗?起码我个人觉得不会。尽管当今人们打字越来越多代替手写,但简体字的简便依然是难以掩盖的。何况几十年的使用习惯,使得废除简体已经是不现实的事(要把各种标识、文件、说明等等全部更改是太庞大的工作量)。简体字是一个成功的发明,为什么弃而不用?

那么,既然各有各的好,不废除简体,又要重新召回繁体,怎么处置比较好呢?下面随便说说,以学校教育为例,信口胡诌处各位就当是耳边风啦。


繁体字既然是以传承文化为首要任务,自然繁体字的教育要回归到文化课的范畴。呼吁繁体字的人士不就是一直强调文化吗?那我们文化教育的角度来说。

当今学校里只有语文课和历史课,却没有文化课,尤其传统文化课,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强文化课程的设置,即使跟升学成绩不能挂钩,也可以设置选修课或兴趣班之类的形式。或许有些人会担心加重孩子负担,其实大可不必担心,相比较而言眼下学校、家长盲目疯狂地让孩子学习钢琴、学习跆拳道、学习奥数等等(这些项目本身都很好,这里是说盲目学习的问题),这么一个文化课真不算什么太大负担。而且了解传统文化,不像专门学习某项技艺,需要孩子具备特定的天赋,并不会浪费孩子的时间精力投入,理论上是适合普及教育的。

那么文化课里就包括汉字的来历和演变。中华民族繁衍生息遍布九州,中国地域辽阔南北迥异,各种方言五花八门,是汉字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汉字让我们知道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是一家人。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同时汉字又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文字,里面蕴含的奥妙无穷无尽。这么重要的汉字应该加以重视,应该投以更大的力量在汉字教育当中,那么区区简体繁体之辨只是汉字教育里的沧海一粟,不会是什么难题。


学习汉字,同时和其他的传统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比如中华礼仪、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那将是传统文化教育百花盛开的季节来临。

这么说的意思是有两点: 1、现在很多人说要恢复繁体字来复兴中华文化,因为简体字使得国人没文化,其实是强设的因果关系,简体字并不是中国人“丢失”文化的罪魁祸首,恢复繁体字也不意味着就实现了文化复兴,反而使得使用简体字的方便荡然无存。2、国人与传统文化的疏离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等等,其中就包括教育方面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才是文化复兴的当务之急,也是唯一可行之路,同时,只有全面培养国人的文化素养,才能激发国人学习繁体字的兴趣,并且更好地去理解繁体字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反过来成天跟简体字较劲就是所谓文化复兴。

作为语言文学基础的语文课也可以做一些调整。比如,虽然不要把课文变简体为繁体,但在课本里的新词表里要同时注明繁体,得让人知道是什么字,起码看着不陌生。并且可以适当的择取一些字的繁体书写作为考查内容(当然比重不能太大),有助于学生熟悉汉字的架构原理,并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为什么语文课还是以简体字为主体呢?除了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所以必须先掌握简体字以外,还因为简体字还隐藏了一个胜于繁体的优势,那就是简体字脱胎于繁体字,掌握简体字的人可以轻松地学习繁体字,甚至很多繁体字没有学习过,第一眼看到就能认出是什么字。而反过来只掌握繁体字的人看简体很吃力。所以从最有效掌握两种字体的角度来说,还是优先学习简体为好。从认字的角度来说,学简体的同时捎带一下繁体已经足矣,而从开发繁体字文化内蕴来说,则又远远不是区区语文课可以胜任的,所以要另外开设文化课的原因所在。

日常交流使用以方便为根本。这可不是谁规定的,而是人类使用文字的固有原理。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字使用只会朝着越来越简便的方向发展,简体字的发明是一种“进步“。所以说,不可能因为其他用途而取消简体字这个最简便你工具,而把繁体字作为日常使用。强行推行繁体字而舍弃简体字使用是违反客观的举动,可行性很低。这个正如我们今天不会以毛笔字作为书写工具一样。但作为培养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可以另外学毛笔字书法,丝毫没有冲突。简体字这个工具已经发明出来了就不会轻易取消使用,除非有比它更方便而又没有其他明显缺陷的字体出现。

以上只是随意说说个人观点。本人非从事教育工作,难免错误还望见谅。只是想表达,简体和繁体可以有更灵活的方式共存,同时两者共存并不会让人们增加额外的负担,而只会相得益彰,发挥各自优势,为我所用。


简体和繁体的侧重,本质上与韩国、越南等国废除汉字完全不同。所以既不必担心繁体字会消亡,也不用歇斯底里地视简体字为洪水猛兽,或者又反过来以为使用繁体字将会是倒退,或担心简体字这么方便的工具会被取消。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会有真正的智者出现替众生挑选适宜的道路,拭目以待。


正经闲聊


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华侨,还在使用繁体字,二是从汉字的文化传承方面,认为简化字不利于传承中华文化。

关于第一点,简化汉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通用语言文字,这才是汉字的正统,其他地区可以使用繁体字,但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所有使用汉字的地区和人们,都会逐步改用简化字。这是历史的潮流,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关于第二点,简化字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和规范,传承中华文化的成果有目共睹,那种否定简化字的观点,不过是抱着故纸堆抱残守缺而已。

有些人认为恢复繁体字才能更好的传承中华文化,那么,要恢复的,是哪个时代的繁体字呢,是甲骨文、秦篆还是唐宋元明清或者民国时期的?这本身就站不住脚,也是一点点可能性都没有的。

综上,简化字只会不断改革发展,使之不断发展丰富和规范,而绝不可能恢复繁体字!


教师妹子一枝花


常见到这样的讨论,大陆该不该恢复繁体汉字?

应该这样思考。

若单纯把汉字作为一种文字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则完全不用恢复繁体汉字。简体汉字易于识别、记忆和快速书写,更适合于今天人类活动的高效率、快节奏方式。繁体汉字与之比较则落伍了。

若把汉字作为一项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看待

则汉字必须恢复它的本来繁体面目,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不应被后人丢弃。

汉字是古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古中国人对可感知世界的思考和朴实认识。

从造汉字本身,就采用了象形、会意、就事、形声等思考方式,蕴藏了海量的文化信息。

例如,

象形字;凹凸

会意字;(太阳月亮同时升起时):尖(一头大,一头小):(人在“口”中,出不去了)。(人累了,身体靠在树干上)。

就事字;上下(在平面“一”之上或之下出头了。(人掉进了深坑,后果严重)。

形声字;(偏旁“朱”既描绘了蜘蛛虫的形体,又告知了这个字的读音)(偏旁“朱”既配合“木”描绘生长的树,也告诉了读音)。

外国拉丁拼音文字与汉字相比,非常肤浅,仅就是数十个字母枯燥的排列组合图形。

古中国人造字,每一笔每一划都是思考的结果,没有多余的。繁体字被人为主观简化了,一些字会面目全非,丢失原本蕴藏的文化信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这是不允许的!

汉字的工具使用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孰轻孰重

首先应满足汉字的工具使用功能,作为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应突出实际使用功能。随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地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汉语,还应满足有利推广普及功能。满足这些条件,使用简体汉字显然有利。

大陆不宜恢复繁体汉字

从文化遗产保留上思考,大陆也不要完全丢弃繁体汉字,(而且它还是大陆与海外同胞侨胞文字交流的工具)。

大陆义务教学,应给有兴趣的学生保留学习繁体汉字的权利和提供学习的便利。高等汉语教学,应保留学习研究繁体汉字科目。

大陆推广简体汉字,不排斥繁体汉字,汉字的推广使用和文化传承并重,是恰当的选择。

……

附;象形字欣赏





会意字欣赏


你若觉得有意思,请给古中国人的智慧点一个赞。


谌人


不可能。但应该在过多的一音多意、一字多音的字方面进行修改。

随着电脑打字的广泛应用,现在很多人胡乱使用字意完全不同的词组,如:先生(先森),同学(童鞋),感觉(赶脚)……这些词组成了网络文章中的时髦用词。你不会用这类词组,反倒显得很土鳖似的。



这类网络用词,在严重的侵害传统文化。再不采取监管控制,任由其泛滥发展,其后果将会对中文造成毁灭性的混乱。


一字多音,则是简化不科学。在简化过程中,不按字意,而是以字形字音来组合。使得现在对古文诗词文学难以理解。古代文言文我们现在很难读懂,就是一字多音,究竟该读什么音,什么意思。就连专家学者们都各执一词。而繁体字中这类问题非常清楚。比如:拓字,这个字古代就有 。其意为开辟。开拓、拓展。现代把搨字简化成了“拓”。字意是摹拓,拓片。搨,意为从模具中模印。简化成拓的依据全不着边。类似的例子不是一个问答题能解释完的。


文字的发展只会是越来越简。简,不是简单,而是要简明。要简化的让人知道字的本意。它是由什么字简化而成的。中国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种:指事、像形、会意、喈声、假借、转诸。每个汉字的形成,都有它的根源。简化字的根据,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不能为了简化而简单的简化。更不可能由简复繁,违背自然发展的道理。


子衿tjk



没有必要。原因如下:

1.文字为社会、经济、生活服务,要讲究方便、容易普及传播,文字简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

文字是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在世界各个文明历史上都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但是总体来说,都是化繁为简。这样,利于文字的普及,利于文字大规模,快速传播,尤其是简化汉字的普及,快速的提高我国的文化普及率。

2.人们已经习惯了简体字,恢复繁体字会带来诸多不便。

经过几十年的普及,我们已经习惯了简化字,无论识字还是书写,都很便捷。恢复繁体字无关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此建议的人也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现在网络发达,我们以键盘输入为主,简化字都已经提笔忘字了,何况繁体字。有人说港澳台地区还使用繁体字,这和我们使用简体字一样,是一种文化习惯。随着文化的进步,简体字会在他们日常书写中逐渐普及。

3.繁体字也还在继续发挥它的光彩。

这尤其体现在书法中。繁体字流传千年,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凝结,自然有它是生命力。大家看一些繁体字书籍,只要不是太生僻的字,基本都可以看懂。这就是文化传承。繁体字在书法作品中的书写美感是许多书法爱好者心头所爱。从文化角度讲,正是它依然具有的这种生命力,才让我们中华文化熠熠生辉。


三人行必有我师,请在评论区留言,风舞不胜感激

请点击右上角关注风舞鹰翎,一个热爱读书和中国文化的胖子


风舞鹰翎


恢復傳統漢字繁體字,是歷史的大勢所趨,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即使今天沒有納入課本,在將來也必然會重新學習。最早恢復繁體字的那個人,其名字必然同樣也會留存在教科書中。

恢復繁體字的優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傳統繁體字更科學、更實用、更易學習。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留存了將近三千年的表意文字。沒有任何拼音文字能夠達到漢字的壽命,六百年前的中世紀英語,單詞早就面目全非。這源於表意漢字能夠脫離方言存在,所以在中國這麼廣大的土地上,存在幾百種方言的地區,竟然能夠實現“書同文”,文字統一,文化才能統一,從而統一的中國才可能存在!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分久必合的秘訣 —— 統一的漢字。

由於脫離方言存在,甚至亞洲其他國家也可以使用漢字。日本、朝鮮等千年歷史都是漢字書寫,從秦始皇統一文字開始,整個東亞幾乎都被整合到了“漢字文化區”中,這種統一的局面一直到1956年才被打破。簡化漢字的推行,打破了中國幾千年“書同文”的局面,漢字文化圈分崩離析。

所以地球上沒有任何文字可以比擬傳統漢字的科學性,傳統漢字是音、形、義的合體,字形可以直接表達字義,同時還能為自己注音。而簡化版漢字最致命的問題,就是閹割了漢字最強大的 —— 表意功能,變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符號字,把本來系統無比科學的文字系統廢除,變得難學難記,只能死記硬背。

簡化版漢字筆畫雖然少一些,但實際上卻比傳統的漢字難學。這是為什麼呢?傳統漢字繁體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義直接相連,遵守“六書”的造字規則,分別為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傳統的繁體漢字,將字義編碼在字形當中。從傳統漢字的科學性、實用性來講,它是地球上最先進的文字系統。如果漢字學得好,即使不知道這個字的讀音,從字形結構也能猜出字義。學漢字的正確方法,是從字形出發,才能掌握字的本義,從而理解引申義和用法。

用簡化字學習中文,一方面不利於理解字義,只能靠死記硬背,另一方面還會丟失文字記載的文化信息,也容易產生歧義。下面用一些例子幫助大家理解。

例1:大家看了那麼多年三皇五帝的故事,“尧禅位于舜”。從這句話我們能不能看出堯的名字是什麼含義?大家同樣看古書,看到三皇五帝的故事,簡化字“尧”這個名字大家看到有什麼想法呢?怎麼理解?而用繁體字的人一看到這個字馬上明白其名字的含義。

從簡化字“尧”是看不出本義的。

繁體字“堯”,土上堆土,還要堆高臺上,本義是高,可以引申為志存高遠。

例2:再比如學中醫的學生,學到“皮肤”,傳統中文皮和肤指的不是一個東西,學簡體字的人如何从字上面看出“肤”是什么意思?而用繁體字的人看到字就能理解肤字的含義。

皮膚,皮和膚不是一個東西,皮是表皮,膚是表皮和內臟之間的組織。

例3:“万历年间”,這個历是什麼意思?是經歷的歷?還是日曆的暦?

從簡化字看不出字義。我們來看看“历”的繁體。历是兩個意義完全不同的字合在一起,一個是“歷”,厂,是山崖的意思,禾,是田地,止是腳趾的象形。歷的本義是——我經過山崖旁邊的一片禾田。本義為經歷,經過。而“暦”則是——太陽每天經過山邊的禾田。本義為日曆,曆法。所以“万历年间”應該為萬曆。江山永固的吉祥之意。

例4:三國人物“文丑”,是文丑?還是文醜?

丑,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字合在一起。丑,本義是扭,後來引申為天干地支中的一個。醜,左邊是酉,酒瓶之義,右邊是鬼,面目猙獰之義。醜是喝醉酒之後面目猙獰的醜態。

例5:三國人物“蒋干”,干是什麼意思?

干,是四個字合在一起,意思都不一樣。干、榦、幹、乾。理解這四個字的意思,就能理解其名字的含義了。

例6:學會一個字,掌握一堆字的字義,譬如“隹”

隻,雙,獲,羅,奮

其簡體字對應“只,双,获,罗,奋”。

這幾個字本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隹”字。”隹”是鳥的象形,“又”是手的象形。

隻,是手上有一隻鳥。

雙,是手上有一雙鳥。

獲,是我在草叢中補獲了一隻鳥。

羅,是我用絲線織就的羅網捉到一隻鳥,所以羅本意是羅網,可以引申為網羅,綾羅綢緞等。

奮,是一隻小鳥在田間奮起翅膀飛翔。

繁體字的每個字都是會意字,清清楚楚,掌握幾個基本符號我們可以理解一大堆漢字。簡體字之間根本沒有關聯,我們衹能死記硬背這幾個符號。你說誰更容易學?簡體字筆劃少了12%,但完全破壞了漢字的構成法則,使得表意漢字的字義被抹殺,變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無意義符號,使識字變得非常困難。

例7:我下面給你吃?還是我下麺給你吃?

例8:面发白,是面發白?麺發白?還是面髪白?表意功能被廢除就是這樣出現歧義。老夫聊发少年狂,是聊發,還是聊髮?很多小孩不懂念成聊髮

例9:指地名時用渝,指人名時可用瑜,指樹木時用榆,指超越時用逾,指病好時用愈,指心情好時用愉,没人叫苦吧,可在水中游用游,在陸上瞎逛用遊有人卻説難了。這就是自欺欺人了。

例10:我們用的是漢字,漢是什麼意思呢?

簡化字“汉”,水邊的一隻手,看不到意義。

漢,左邊是水,右邊是黃土之意,既表意又表音。學會這個字我們可以理解

漢、艱、難、歎、嘆

漢,住在水邊黃土之上的民族。

艱,回頭瞪視貧瘠的黃土。

難,小鳥落入黃土中,有難了。

歎,右邊的欠,是張大嘴巴吹氣的人的象形。面朝黃土歎氣的人。

學會一兩個基本結構,理解一大堆的漢字,誰還會說漢字難學呢?

有些字,最好是把相近的兩三字放一起學,相互比較,既有效率,又掌握得深,誇跨垮胯挎。傳統漢字有利於掃盲。

彐是手的象形,手拿掃帚則為帚,拿著掃帚的女人則為婦,帚→掃婦,我記住一個字,就明白理解了三字。

肀部,我明白了一部首,就明白理解了 聿、書、畵、筆、妻、爭、秉、劃、盡、儘等字,所以有利於掃盲。簡化字做到了聞一知十嗎?

制服,製服,意思不同,簡化產生歧義。

髮髻髭髫髯鬃鬚……學會一個字,掌握一堆字,這就是傳統漢字分類的強大之處。

汉字有些字繁体化是为了辨义,例如:繁体(下麵,下面)与简体(下面),繁体(山谷、稻穀)简体(山谷、稻谷)。繁体(頭髮与發財),简体(头发与发财)。繁体(武術、白术),简体(武术、白术)。繁体(生薑、姜子牙),简体(生姜、姜子牙)。繁体(瀋陽、沈老师),简体(沈阳、沈老师)。繁体(皇后、後來)简体(皇后、后来)。繁体(複雜、光復)简体(复杂、光复)很明显繁体的辨义能力比简体好多了。

二、傳統繁體漢字有利於繼承和發揚中國自己的文化

如前所述,中國、乃至東亞的兩千年歷史,都用繁體字書寫記錄,放棄繁體字就是放棄自己的歷史。比如韓國在上世紀50年代廢除漢字以後,社會面臨很多的問題。韓國當代年輕人能夠看懂自己歷史文獻的寥寥無幾,在歷史古跡也看不懂上面記載的文字,甚至半個世紀沒有出現文學上的大家。由於諺文會出現很多同音異義詞,韓國法律條文、身份證、重要的場合都要標註漢字。近年來韓國恢復漢字小學教育的呼聲很高,當然是指傳統的繁體字,簡化字對他們沒有意義,依然看不懂自己的歷史文獻。

而我們從漢朝開始的兩千年文獻,幾乎都是繁體楷書書寫,這是通行了兩千多年的官方規範漢字,海量文獻用此記錄。這些歷史、記錄是民族流傳下來的智慧,幾千年的歷史記載、朝代變遷、國家發展、地方上的發展與建設,這可是幾千年的智慧,全世界只有中國才有,只有中國擁有詳盡的官方正史、民間野史、地方志……這些材料層層疊疊兩千年不斷絕,這是只有真正的文明才擁有的瑰寶!那些偽造的文明,他們是沒有的,他們的官方史料在哪?起居錄在哪?地方志?野史?只有中華文明,保留了這些財富,而它們大部分用繁體字記載。放棄繁體字,就是放棄歷史、放棄中華文化、放棄人類創造出來的最輝煌的寶庫!

三、傳統繁體字有利於祖國統一、有利於在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奠定中國的主導作用,為全世界做出貢獻

中華文明是地球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唯一經歷了三千多年沒有斷絕的文明。文字是文化傳承的基礎,表意漢字的穩定性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千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經歷了無數的分分合合,但是中國的趨勢是分久必合。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家的文化都趨同,漢字獨立於方言之外,這一點完全不同於拼音文字。不管你講什麼語言或者方言,即便你一開始是外來的民族,衹要開始用漢字最終也會融入這片文化。所以大家最後傳承下來的文化都是幾乎一致的。即便是朝鮮、日本,使用漢字的國家都有很強的文化親密感。文字文化都一樣,就算再打破頭最終都還是一家人。什麼是文化?其實簡單說文化就是平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喜歡孫悟空,日本人也喜歡孫悟空,坐下來一起聊很容易就聊到一塊去了。我喜歡酸菜魚,你也喜歡酸菜魚,他不喜歡酸菜魚,但他喜歡紅燒排骨。這就是文化,大家看著共同的書,聽著共同的故事長大,生活中熟悉的一切都是很接近的,這就是文化相近。拼音文字就不同了,拼音文字植根於發音也就是語言,而語言、口音是易變和不穩定的,即便一開始大家文字都一樣,但由於口音語言不同,最終都會導致文字變得不同,文化由文字傳承,文字不同慢慢文化差異就大了,我喜歡我們的偶像,你喜歡你們的偶像,聊聊打起來了,這就是拼音文字的國家難以統一的原因。

漢字若沒有了,還有什麼中華文化?一種文化傳承下去的載體就是文字,文字消滅文化也跟著消亡。

中華的大一統是從秦始皇“書同文”開始。當时各國用篆書,但是字體略有不同,楚有楚篆,秦有秦篆。統一之後,原來的文化統一到新的文化上面來。幾千年來,由於表意漢字的穩定性,不管方言如何多樣,中國大地上大家的文化都趨同,結果中國的趨勢都是分久必合,成為大一統的國家。統一就沒有戰爭,民眾安居樂業,人心所向。秦始皇那時候,是在一個中國破碎分散的背景上,把全國文化統一起來,所以功不可沒。漢字在亞洲的統一、連續局面兩千多年來一直沒有斷絕,簡化字作為規範漢字以後,連續兩千年文字統一的局面才被打破了。首先在空間上造成了割裂,有些地區用簡化字,有些地區用繁體字。而更不可彌補的是時間上的割裂。造成1956年之後和之前幾千年的文化割裂,本來我們可以通過漢字,直接閱讀兩千年前古代文獻,但現在不用字典,一般人連一篇《古文觀止》都很難讀下來。也造成了漢字文化圈的割裂。文化的割裂,如果不補救時間久了會產生衝突和戰爭。“書同文”則是文化一統的前提。

簡化字祇有一個優勢,就是書寫便捷。其他都不如傳統漢字科學。在如今世界合作,大家共同發展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背景下,簡化版漢字成為我們和東亞在文化上進行無障礙交流的絆腳石。

簡化漢字是無法完成文化大一統工作的,因為即便國內都使用簡化字,也無法改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獻。就算不去想中國歷史,也沒法統一東亞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的歷史。因為韓國的歷史是用繁體字書寫的,越南、日本的歷史都是以繁體字書寫,他們不會放棄繁體字,放棄就是放棄自己的歷史。如果當年沒有簡化字,那今天舉國上下文字相同,古往今來的文字相通。在亞洲,韓國用漢字、日本用漢字、越南也可以用漢字,大家文字相同,文化相似,再加上我們的一帶一路,將是多美好的局面!地球上最大的亞洲大陸從而能夠聯合起來,不要戰爭,一起發展經濟,大家人民都有錢賺,有好日子過。而現在,簡化漢字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困擾,海外的孔子學院,不知道教簡化字好,還是繁體字,教了簡化字,也看不明白中國和亞洲諸國的歷史、古蹟。簡化漢字,是橫亙在中國文化“走出去”面前的一大障礙。

恢復傳統漢字的規範漢字地位,這將是功在千秋的偉業。既能夠全國文字統一,又能夠在中國逐漸強大的主導下,促進整個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經濟交流合作。韓國、日本、越南,這些都是傳統漢字的國家,韓國也正在恢復漢字(傳統漢字)小學教育。還能夠修復對歷史的割裂,中國人能夠看懂自己祖宗的文獻和古蹟了。而所有這些祇不過需要把傳統漢字作為規範漢字就輕鬆解決,簡化字依然可以作為合法書寫體保留,用簡識繁。如果有一天能實現,那將是多麼美好!









烂奔


既不恢复,也不取消,简中有繁,繁中有简会成为中华民族,华夏子孙汉字传承的基本趋势,具体原因分析:

一、简化字从1956年推行至今已经几代人 已经深入人心,并且这些人随着上几代懂繁体字长辈的影响,已经有大部分人能简单的看懂繁体字,因此属于成功简化,顺利传承。

二、繁体字之所以被提起,绝不简简单单的是因为繁体字字义清晰易懂,也不是文字爱好者的长期坚持呼吁,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不是主流,虽然难舍,但是社会发展是前进的,不可能回归繁体,虽然现在电脑打字没有繁简之分,无所谓,但是所谓的文字还是为了书写方便,当许多人只会电脑打字,只会看字,而不会写字时,那能叫你的语言么?因此这绝不是发展方向,而之所以被提起,实际上是中国的强大,文学爱好者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膨胀所造成的,因为中华崛起,世界掀起了汉字学习热潮,并且与华夏民族有关的汉字区域都在聚集,产生了一股凝聚力,有一种希望华夏归一,重新统一汉字的梦想。但是华夏儿女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分布于许多国家,统一汉字谈何容易,虽然台湾,香港甚至日本,韩国都有着汉字繁体的影子,但是英语或本语仍同样占据他们的主流,现在让台湾人和香港的年轻人来写正宗的繁体汉字,我想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何况中华大地,已经改变了几代人,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改回去,因此这件事也就是提提罢了。

三、假设强行恢复繁体汉字会出现什么后果?

现在几代人几十年简化汉字的成功推行,所有的图书馆所有的书籍,基本上都是简化字了,一旦恢复繁体,将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负担,并且在电脑发达的当今社会,很多学生可能提笔忘字,不但恢复不过去,还可能把当代的简化字给忘了,最后造成邯郸学步,甚至韩国下一代看不懂图书馆书籍的事件发生,更不用说全部改变为繁体字所造成的成本,不是几百亿上千亿所能解决的,在现在国家蓬勃发展的年代,属于典型的本末倒置,劳民伤财,因此根本行不通。

四、不能不说,我们几千年的繁体汉字很科学且博大精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子孙都舍不得放弃,但是当初做这么大的决定,那肯定也是国家领导审时度势做出的英明决定,应该说是一项伟大且成功的改革,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写字的方便,但是现在本来用笔写字就在减少,许多简化字提笔忘字的情况都屡屡发生,相信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因此就更没有必要再去学一种更麻烦的文字,只要电脑里会打,眼睛会看,就已足够,你喜欢什么就打什么?只要你的下家能看懂或者允许即可,天长日久,国内国外,逐渐的向中心靠拢,逐渐的就形成了大众喜爱且方便使用的简化繁体字。邱毅教授的文章让我对繁体字充满了好奇,在欣赏的同时也达到了学习的效果,包括喜欢繁体字的前辈,也让我们受益颇多。因此我们不要急于改变,而是要适应,像56个民族大融合一样,随着我们的强大,随着华夏子孙的共同促进影响,答案会自动形成。


陈庚子


恢复简体字,恢复哪个朝代的繁体?是大篆还是小篆,亦或是甲骨文?是恢复春秋的还是恢复汉,唐,明,清的?这个题目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说起繁体字,就要先讲简体字。为什么会出现简体字?那是因为在建国初期,全国4亿多人80%以上生活在农村,文盲占全国人口将近三分之二 ,在这种情形下尽快脱“盲”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试想,一个国家如大部分人不识字,没有文化,如何建立工业?建立了工厂却无合格工人操作,岂不成了贻笑大方?农业要发展离不开新技术,不识字怎样学习?在这种急迫的情形下,周总理召集国内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才做出了简化汉字,在全民尽快普及文化的决定。这个决定,加快了全民文化的普及,为文盲尽快脱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来看,文字的脱繁就简是一大进步。不必因为港澳台使用繁体,我们就一定使用繁体。再有,繁体多见于书法作品,你用繁体书写国家禁止吗?用什么字体那是你的权利。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诗书棋酒


首先,这个问题应该严谨一些,应该明确在哪个范围“恢复繁体字”。题主要问的应该是在说“政府法定的标准字体”,比如公文、标识、发行物这类“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形式所用文字。此外的私人书写、艺术创作并不存在这个问题,也没人管你。

政府通过国家力量规范文字写法,目的是避免歧义、减少讹传,保证准确的传递信息,历史上多次出现这个文字规范化、“正化”的工作,比如:秦代书同文的小篆、汉代熹平石经的隶书、唐代开成石经的楷书、宋代的活字印刷老宋体、天朝的简体字,都是这个目的,完全是出于实用性的措施,每一次“正化”都是大体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都是更加趋于准确传播、便于书写。那些把汉字所承载的人文、美学、艺术元素往这个范围里硬塞的言论完全是概念不清,逻辑不通的说法。

第二,目前通行的简体字并不是拍脑子的产物,大部分简体字是行书草书的楷写化、民间已有共识的俗写,我们能在王羲之的法帖里看到“无心之爱……”等等那个xjb编的顺口溜里的字,绝大部分简体字的出现是符合书法流变的,每个字的各个历史形态流传有序,在明清小说手抄本中绝大多数的简体字已经在实际使用。后来战争年代出现象“卫”这种新创字很少。建国后所谓“颁布”标准简体字,实质上是规范、整理。当然,所谓第二版简体字确实是瞎拍脑子的产物,不过根本没有流传开。

所以,从书法艺术角度讲繁简之争意义不大,本身绝大多数简体字就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产物,就是王羲之、怀素他们首先使用的,也从没有人干涉过这个领域你用简用繁。

从国家对文字标准化的角度讲,“恢复繁体字”是开历史倒车,在这个角度强调艺术性是牵强附会、人云亦云的无知言论,xjb起哄而已。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强烈反对所谓恢复繁体字的提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