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场馆(SFM)的协同教育?

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场馆(SFM)的协同教育?

智慧学习环境下学校、家庭、场馆协同教育联动机制研究

摘要:自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等理念提出以来,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家庭和各类场馆已成为教育服务供给的新领域。文章从系统观视角出发,提出协同教育的演化路径包括以学校为核心的单方推动,以家校协同为特征的双方并进和以学校、家庭、场馆(School-Family-Museum,SFM)为典型场域的三方协同。研究分析了SFM协同教育的干系人利益、期望和动机,并从协同教育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要素的作用力属性角度,将SFM协同教育影响因素分为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推动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智慧学习环境特征,构建了智慧学习环境下SFM协同教育联动机制模型。最后,文章从国家决策、社会参与、学习者需求和技术支持层面提出智慧学习环境下SFM协同教育提升策略。

作者:徐晶晶,黄荣怀,杨澜,高步云,白文倩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北京 100875)

一、研究背景

随着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和学习环境的智能化,学校教育已难以满足学习者全面发展的需求,场馆和家庭作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南国农先生曾提出“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学校教育需要同家庭、场馆协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更大的教育潜能。2015 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1]。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2]。随后,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博物馆参观”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表单,鼓励社会力量和学校在实践活动层面开展合作[3]。这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陆续出台,促使家庭教育和场馆学习等隐性教育形式逐渐显性化,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当前,我国场馆数量已近万家,其巨大社会教育潜能尚未充分挖掘,如何利用智能技术,开展与学校、家庭的协同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

二、学校、家庭、场馆协同教育:现状、内涵及演化路径

(一)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机构和学者开始关注馆校、馆家合作。兰斯特大学场馆教育研究中心探究了博物馆对学校教学的影响,提出博物馆拥有的各类资源可以支持学校开展在课堂上难以涵盖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养[4]。美国博物馆教育委员会认为,面对多元化学习需要,部门、机构和场馆之间的合作将会愈加重要[5]。ChangyunKang等提出场馆数量的快速增加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快速推进,使得馆校合作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而当前馆校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有效关联,迫切需要厘清馆校不同系统间的整合发展问题[6]。国内学者王乐等提出场馆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教的本质[7]。宋娴探究了博物馆与学校开展合作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8]。刘繁华重点分析了技术支持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平台的设计和应用情况[9]。本文从系统观的视角切入,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情景,以SFM协同教育为研究对象,探究智慧学习环境下SFM的协同教育联动机制。

(二)内涵解读

协同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于1971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大系统内嵌套着各种属性不同而又相互影响的子系统,各子系统所包含的要素及其所处的情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协调与配合,使大系统内部协同发展和有序运作。协同教育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是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相互交叉渗透和有机整合[10],以达到提高教育绩效的新的教育方式,其本质是促进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学生的全面发展[11],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教育功能。家庭教育是学生能力成长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并不断拓宽了在学校教育中的参与和表现,各类场馆已成为联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本文基于协同理论基本思想,以学校、家庭和场馆为基本范畴,构建了SFM协同教育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场馆(SFM)的协同教育?

图1 SFM协同教育概念框架

联动是若干相互关联的事物,在运动或变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关系。联动机制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依据动力的作用原理,利益相关各要素之间有序传导的过程和模式,其本质是描述动力源与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所发挥的作用[12]。协同教育联动机制的关键在于厘清教育系统框架内各主体的权责分工,统筹各方动力要素和运作方式,并产生协同效应。

(三)SFM协同教育演化路径

教育系统由于其内部复杂性而弥漫着广泛的求变意识。从原始社会到未来智能时代窥探协同教育演化路径,发现教育系统伴随着技术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以学校为核心的单方推动,以家校协同为特征的双方并进和以学校、家庭、场馆为典型场域的三方协同。

(1)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野外,通过模仿和试误等方式适应自然并获取生存资料。步入农耕时代,人类初步形成了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13],由于当时人类意识形态的局限和技术支持的缺乏,使得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对隔离,三者之间的协同教育并未得到大众关注,教育形态主要表现为以学校为核心的单方推动。

(2)步入工业时代,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家庭参与在整个教育系统运转中的重要性,学习环境从封闭式校园向数字学习环境转变,社交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为该阶段提供了技术保障,教育形态表现为以家校协同为特征的双方并进。

(3)以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协同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协同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意识形态保障。学习环境逐渐从数字学习环境向智慧学习环境转变,教育形态表现为学校、家庭和以场馆为代表的社会教育的三方协同发展。如图2所示。

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场馆(SFM)的协同教育?

图2 SFM协同教育演化路径图谱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学校、家庭、场馆协同教育联动机制

协同产生的前提是机构或个体在业务上产生联系或存在交叉。[14]学校、家庭和场馆三方因其共同要素“学生”而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智慧学习环境下SFM协同教育联动机制,涉及到学校、家庭、场馆、政府和企业等多方利益主体,有必要对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干系人分析,并对影响协同教育的要素进行深入剖析。

(一) SFM协同教育干系人分析

干系人,又叫利益相关者,包括对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体验、结果有影响或感兴趣的人或组织。本文从协同教育相关者视角,确定与协同教育相关的学校、家庭、场馆、政府和企业等五类重要干系人。深入分析干系人利益、干系人期望(要求)和干系人动机(目的),各方的需求和利益将直接影响协同发展的方式、过程和结果。本文涉及的干系人利益是指与干系人在协同发展中所获得的直接利益。干系人期望(要求)是指干系人在协同教育发展中获得利益,对SFM协同教育提出的要求。干系人动机(目的)是从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干系人期望(要求)背后的目的,从而确定干系人期望(要求)的价值。SFM协同教育干系人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SFM协同教育干系人分析

干系人

干系人利益分析

干系人期望(要求)

干系人动机(目的)

学校

降低教育成本;获取共享资源;突显学校特色

吸引优质生源;

成为区域内优质学校

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校发展;响应政策号召

家庭

降低教育成本;获取更高质量的教育支持和资源

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拓展孩子眼界

提高孩子成绩和能力

场馆

降低运营成本;

吸引政府和企业投资

推动自身教育职能;扩大社会影响

彰显场馆教育特色;提升学生能力;响应政策号召

政府

均摊教育资本;

提升教育服务

多方博弈产生联动机制;为终生教育服务

教育资源的最大化;

教育的效益最大化

企业

增加收益,推广产品

扩大企业影响

扩大引资;降低成本;

拓宽受众群体

(二) 智慧学习环境下SFM协同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动力是推动事物运动的力量和导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影响动力作用的要素是导致事物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的角度不同,动力的内涵也不同。有学者从系统论和组织学等视角将协同发展的动力来源划分为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推动力[15-16]。从协同教育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智慧学习环境下SFM协同发展的动力要素属性上进行推演,可将其划分为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推动力。内部驱动力包括认知主体的态度、利益、需求、动机和目标等要素;外部推动力包括国家政策、新兴技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管理方式、市场经济和社会资源等关键外部环境。两股力量通过相互作用和循环,在博弈过程中形成了SFM教育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圈。如图3所示。

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场馆(SFM)的协同教育?

图3智慧学习环境下SFM协同教育构成要素模型

内部驱动力是SFM协同教育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其所包含的要素在干系人分析部分已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外部推动力是SFM协同教育得以实现的辅助条件,分析如下:

(1)国家政策。国家层面发布的系列政策为推动场馆学习和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外部环境,使场馆的教育属性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推动。

(2)社会资源。通过协同机制深化彼此联系,汇聚和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形成SFM协同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3)市场经济。除了传统的学校参与,越来越多的教育企业成为教育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4)管理方式。通过管理部门的协同,推动SFM教育互通有无,切实保障场馆和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力量。

(5)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SFM协同发展的基本保障,场馆和学校需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SFM协同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6)公共服务。智慧学习环境下SFM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公共服务多元主体供给碎片化问题,构建公共服务供给协同机制,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对降低各方教育成本、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和优势互补的协同关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17]。

(7)智能技术。以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为推动SFM协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何协调和综合考虑外部推动要素和内部驱动要素,促使复杂教育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发生协同作用,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正是协同教育的核心。

(三) 智慧学习环境下SFM协同教育模型构建

SFM协同教育依赖学校、家庭、场馆的协同推进,需要高效组织三方沟通与协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协同运作模式,通过联动机制推动学校、家庭和场馆教育协同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SFM协同教育干系人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智慧学习环境特征,构建了智慧学习环境下SFM协同教育联动机制模型。如图4所示。

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场馆(SFM)的协同教育?

图4 智慧学习环境下SFM协同教育联动机制模型

1.核心目标:面向21世纪技能的培养

智慧学习环境下SFM协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21世纪技能,使学习者具备在21世纪成功地工作和生活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知识和专长。其中,核心课程是21世纪技能的课程载体,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是21世纪技能的基础,学习与创新技能是21世纪的精神内核,生活与职业技能是21世纪的实践环境。[18] 21世纪技能也是智慧学习环境下SFM协同教育的焦点,对学习者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动力机制:面向协同教育共同体的构造

学校、家庭、场馆形成了以学习者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该教育共同体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学校、家庭、场馆的协同发展,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满足学习者的终生学习。三方协同过程中受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推动力的共同作用,两股力量形成协同驱动力,在内驱外推的双重作用下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场馆学习协同发展。

3.学习环境:面向智能技术及系统的建设

智慧学习环境包含感知和适应技术、评价与支持技术、跟踪与分析技术、组织与重构技术[19],目的是实现各主体间间资源流转共享、学习数据及时反馈、学习自适应推荐以及同步教学评价等。21世纪技能支持系统包括标准与评价、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学习环境,该支持系统既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也对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新要求。通过智慧学习环境传递教育智慧[20],通过支持系统保障21世纪技能的实施,二者共同构成了协同教育动力模型的空间层。

4.创新驱动:面向新时代的智慧教育引领

智慧学习环境下SFM协同教育动力模型旨在构建一种智慧引领、内驱外推、协同发展、服务升级的联动机制。而研究协同教育联动机制首先需要厘清“学什么”“怎么学”“在哪学”三个基本学习情景问题。学习情景涉及到学习伙伴、学习活动、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等方面[21],协同教育的学习情景四要素可以概括为教育主体的协同参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教育方式的多元设计和和教育场域的逐步拓展。在教育主体上向学习者、家长、教师和场馆工作人员一体化发展,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优质、多元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与服务。在教育资源上将学校和家庭的基础性资源,与场馆所包含的实物教育资源和情景化展陈设计等拓展性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共建共享。在教育方式上将体验式、参与式和探究性学习等与课堂教学协同推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在教育场域上通过智能技术打破学校围墙的桎梏,使学校、家庭和场馆协同联动。

四、智慧学习环境下学校、家庭、场馆协同教育提升策略

协同教育联动机制的核心是要确保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统筹兼顾和协同发展,其根本在于深度整合各方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政府调节和企业参与的作用,协调各方利益,发挥各自优势并形成合力,形成“技术-资源-服务”三位一体的SFM协同教育发展新格局。期望从国家决策、社会参与、学习者需求和技术支持等方面推动协同教育联动机制,进而促进智慧学习环境下SFM协同教育。

1.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制度机制带动协同教育联动机制

社会制度是从国家层面落实SFM协同教育的根本保障,教育政策是从教育领域对社会制度的细化,是落实SFM协同教育的重要支撑。场馆建设、区域分布及其功能属性等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推动。未来在SFM协同教育联动机制方面,应从社会制度保障和教育政策支持方面形成SFM政策协同驱动力来带动协同教育发展。具体包括:

第一,从政策制定、经费支持和人力物力资源上给予大力支持,政策重点从学校、场馆的数量和布局等宏观问题向SFM协同教育转变,要重点突出场馆和家庭教育在实现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显著作用。

第二,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协调制定SFM协同教育计划和教育合作项目,重点突出场馆的教育功能与服务属性。

第三,通过激励机制建立SFM协同教育的社会保障机制,为SFM协同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校、家庭、场馆在协同教育方面形成合力。

2.社会力量整合和学习方式创新推动协同教育联动机制

SFM协同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依靠政府、企业、社区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构建教育服务多元供给模式,形成多方力量共生发展的新形态和协同推动教育服务的新业态。具体包括:

第一,建立专门的协同教育联动机构,加强各方的信息咨询、资源流转、技术支持和创新服务,打通学校、家庭和场馆开展协同教育的渠道和路径。

第二,要激发企业参与协同教育的积极性,发挥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优势,鼓励企业资本在智能技术和教育产品方面的投入。

第三,整合多方力量,建设SFM协同教育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方式,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下SFM协同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将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相结合,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

3.学习需求引领和学习者深度参与激发协同教育联动机制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场馆学习的有效沟通与协同发展,促使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优势互补和互联互通,通过学习活动设计促进学习者深度参与,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和全方位的学习需求,激发不同利益主体参与协同教育。具体包括: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应以21世纪技能为引导,以学习者实际需求为着力点,探索SFM的有效衔接方式,建立SFM协同激励机制和SFM互动新模式,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协同教育新路径。

第二,学校层面要积极利用场馆资源和家庭支持开展SFM实践活动,通过学习活动设计让科普讲座进校园,让实物参观体验进场馆,共同努力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支撑力量,让场馆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力量。要制定与场馆相连结的第二课堂学习计划,将中小学教师的场馆课程设计、合作能力,纳入专业发展和培训的范畴。

第三,场馆层面应根据学校课程大纲要求,开发实验课程,开展科普讲座,使场馆资源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此外场馆还应丰富展陈设计优化参展体验,激发学习者参展兴趣,彰显场馆的教育价值。

第四,家庭应在家庭学习、志愿服务和参与决策等方面,与学校和场馆形成沟通协作和互通有无的伙伴关系。

4.智能技术支持和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协同教育联动机制

智能技术能够为SFM协同教育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区域内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形成教育资源流转新模式,实现SFM互联互动,提升区域辐射能力,促进协同教育。智慧学习环境下SFM协同教育应通过智能技术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增强SFM之间的协作交流和资源共享,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各有特色的优质教育服务,建立基于区域的教育共同体。具体智能技术[19]包括:

第一,以人工智能、传感器、自动推理等为代表的感知与适应术。情境感知技术使学习者能够在一个集成了来自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学习资源的环境中学习[22]。根据SFM等不同学习情境和学习环境信息分析学习者需求,推送自适应性学习资源。

第二,以数据挖掘和富媒体等为代表的教学评价与学习支持技术。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学习数据,探究数据之间的关联,为SFM协同教学评价和教育决策提供支持,利用富媒体技术促进SFM的信息交互和增强协同活动的学习体验。

第三,以动作捕捉和情感计算等为代表的动态跟踪与学习分析技术。利用动态跟踪技术记录学习者的知识获取信息,追踪学习者在SFM不同情境下的学习过程信息,通过SFM教育共同体对学习结果实时共享,为SFM三方随时随地了解学习者动态信息提供技术支持。

第四,以学习对象、语义web和本体等为代表的组织与重构技术。根据具体学习需求,利用学习对象、语义web和本体对学习资源及其内容结构进行统筹和重组,与不同情境的资源需求匹配,促进馆家校资源共享、联结和重用。

五、结语

协同教育既是满足学习者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引领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战略抉择[23]。从当前教育实践样态来看,我国在SFM协同教育方面的重视度还不够,效果仍然不甚理想,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对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缺失、政策保障机制匮乏、激励机制不健全和智能技术支持不足等,这些因素已成为影响SFM协同教育推进过程中的主要障碍。SFM协同教育联动机制的持续发展不是某个子系统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在其所处的社会情景中统筹兼顾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智慧学习环境下SFM协同教育联动机制,是揭示教育系统规律的重要路径,也是解决教育发展问题和制定协同教育政策规划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DB/OL].[2017-12-15].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7053/201510/t20151020_214366.html.

[2] 国务院.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B/OL].[2018-01-16].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3] 教育部.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DB/OL].[2017-12-15].

http://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from=timeline.

[4] Watson S, Dodd J, Jones C. Engage,Learn, Achieve: the impact of museum visits on the attainment of secondary pupilin the east of England 2006-2007[R].University of Leicester:ResearchCentre for Museums and Galleries, 2007.

[5] Fortescue A, Hakala J, Kelly K, etal. Excellence in practice: Museum education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J].Museum News, 2006, 85(4):57-64.

[6] Kang C, Anderson D, Wu X. Chineseperceptions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school and museum education[J]. CulturalStudies of Science Education, 2010, 5(3):665-684.

[7] 王乐,涂艳国. 场馆教育引论[J].教育研究,2015,36(04):26-32.

[8] 宋娴.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128.

[9]刘繁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同教育平台(网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01):30-33.

[10] 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09):5-7+27.

[11] 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20-23+41.

[12] 于秀琴,葛喜艳,吴波,孟霞光.“点线成面”的社会治理联动机制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01):192-195.

[13] 黄荣怀,刘德建,刘晓琳,徐晶晶.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J].中国电化教育,2017(01):7-16.

[14] 林君芬.基于联盟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主体协同机制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0(06):34-39.

[15] 邵景峰,王进富,马晓红,吴生,刘勇.基于数据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关键动力优化[J].中国管理科学,2013,21(S2):731-737.

[16] 陈东,陈夏诗筠,邵李津.福建自贸区协同发展机制研究——基于集成论的视阈[J].林业经济,2017,39(08):93-96.

[17] 汪锦军.构建公共服务的协同机制:一个界定性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2(01):18-22.

[18] 张义兵.美国的“21世纪技能”内涵解读——兼析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34(05):86-90.

[19] 黄荣怀,刘德建等.2016 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R/OL].2017-05-27[2018-07-25].

http://sli.bnu.edu.cn/a/xinwenkuaibao/yanjiudongtai/20170526/369.html.

[20] 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6):3-11.

[21] 黄荣怀,陈庚,张进宝,陈鹏,李松.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01):11-19.

[22] Chen C C, Huang T C. Learning in au-Museum: Developing a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 59(3):873-883.

[23] 李运林.协同教育研究引领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3):5-11.

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场馆(SFM)的协同教育?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场馆(SFM)的协同教育?

徐晶晶(1987-),女,陕西安康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智慧学习环境、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等相关研究。

E-mail:[email protected]

基金项目

教育部科学事业费重大项目“雄安新区智慧教育规划的编制”(项目编号:2017ZL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