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室”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与“智慧校园”TOP10有何不同?

“智慧教室”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与“智慧校园”TOP10有何不同?

“智慧教室”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与“智慧校园”TOP10有何不同?

关注CITlab(搜索CITlab,关注微信公众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10篇论文PDF合集

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

摘要:智慧教室是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是学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诉求,是当今智慧学习时代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多媒体及网络教室面临的教学困境,认为重构教室环境、创建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新型教室环境是一种必然趋势,充分利用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富媒体技术等来装备教室和改善学习环境成为一个必然选择。其后,本文提出智慧教室的智慧性应体现在内容呈现(Showing)、环境管理(Manageable)、资源获取(Accessible)、及时互动(Real-time Interactive)和情境感知(Testing)五个方面;最后,文章分析了“高清晰”、“深体验”和“强交互”三种典型智慧教室的特征。

作者: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肖广德;

来源:《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第18卷第4期,12-17

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

摘要:文章从教室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演变入手,首先阐释了智慧教室的理论概念,并从系统组成的角度构建了智慧教室的iSMART模型,包括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网络感知(network Sensor)、可视管理(visual Management)、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实时记录(real-time Recording)、泛在技术(ubiquitous Technology)六大系统。根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智慧教室建设项目的工程案例,文章介绍了智慧教室的建设思路与集成方案,并对智慧教室建成之后的运行模式进行了系统思考,以期为智慧教室的研究、建设与运行提供参考。

来源:《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第23卷第7期,5-8

国内外智慧教室研究评论及展望

摘要:智慧教室的设计与应用已成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之一,也是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教育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在智慧教室的设计中,如何将技术有效地整合于教学环境和活动中,促进和支持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一直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方法,结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国内外与“智慧教室”有关的文章发文时间、载文量、研究主题及其下位变量等进行分析,得出国内外智慧教室在理论、设计、应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存在的异同。笔者从利用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研究结果、学习分析、与学科整合等方面提出了智慧教室研究的建议,为我国智慧教室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来源:《开放教育研究》,2014年第20卷第1期,81-91

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

摘要:建设智慧教室和智慧校园,为我们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教学改革,创造了非常理想的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宏伟目标,要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去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实现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提升,从而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根本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既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举措,又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这一具体途径与方法涉及三个主要环节:一是深刻认识智慧教室与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加以有效运用,二是研发能有效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三是实施跨越式教学创新课题——在根本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提升。

来源:

《教育研究》,2015年第36卷第11期,76-81+90

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特征研究

摘要:智慧教室的涌现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无限可能,与简易多媒体教学相比,智慧教室中的课堂教学互动究竟如何,如何提高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互动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基础上设计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互动分析编码系统,以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一课为例,运用准实验研究法开展智慧教室环境下和简易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学互动进行分析,并对学生参与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与简易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相比,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互动行为更加丰富、深入、高效,同时学生的情感投入更多,行为参与更加积极。

作者:张屹;祝园;白清玉;李晓艳;朱映辉;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2016年第6期,43-48+64

我国智慧教室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智慧教室是智慧教育发展的基础,是“互联网+”教室的新形式。为整体把握我国智慧教室的现状,文章从智慧教室的人群定位、应用技术、教室特征、设计理念以及配套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分析了智慧教室的现状,提出了智慧教室的战略转移、纵深发展战略(数据统筹整合、全面量化自我、融入学科发展)、重构评价机制策略,并展望了下一代智慧教室——智慧研创室的发展,智慧研创室的核心是以“教”为中心向“创新培养”的理念转变,以期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