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探礦「活地圖」曾志方 累計行程可繞地球5.25圈

永州日報記者 孫存準 通訊員 李愛麗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所作的一首題畫詩,歌詠的是竹石。

湖南省地勘局409隊總工程師曾志方就像這堅勁的竹石,立根破巖,咬定青山。那巍巍的群山可以作證:曾志方27年來足跡遍佈瀟湘大地的山山水水,累計行程可繞地球5.25圈;那閃光的獎章和榮譽證書可以作證:2013年永州市“十佳學習型幹部”,201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湖南省勞動模範、湖南省黨員學習明星,2017年全國第二屆全國最美地質隊員……

“從米籮筐跳到糠籮筐”

1991年7月,曾志方從成都地質學院(現為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力學專業畢業,分配到省地勘局418隊工作(單位地址在婁底)。

他懷揣著熾熱的地質夢,主動請纓參加最艱苦的礦區外圍踏勘選點工作。這是一項綜合性極強、責任性極大、工作範圍和流動性很大的地質工作,經常要“光顧”杳無人煙的荒山野嶺,但曾志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每每樂此不疲……

曾志方是婁底人,在婁底工作,自然方便。儘管工作艱辛,卻辛苦並快樂著。418隊技術力量雄厚,是一個綜合地質隊,不僅效益好、收入高,而且他從技術員,到礦區負責人、項目負責人、技術部主任,再到副總工程師,一路走來,前景看好。

2010年12月,一紙調令將曾志方調任409隊總工程師,同時兼任地調所所長。雖然職務上去了,但他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獨自一人來到永州。其時的409隊已“淪”為一個專業地質隊,且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四無”隊:無技術、無人員、無資料、無項目。平時只打打鑽什麼的,並無其他什麼活計。由於沒有項目可做,發工資都成問題。有人說,曾志方這回“從米籮筐跳到糠籮筐”了。曾志方卻認為,既來之,則安之。更何況,他對永州的山山水水既熟悉,又親切。

418隊雖在婁底,但曾志方的工作地點卻常在永州,多次到九嶷山、姑婆山上找大礦。“多次在地圖上認識永州,也知道永州有很多的礦藏。到了之後,這裡的礦藏豐富得讓我痴迷。”曾志方對這方土地愛得深沉。2003年至2007年,他曾在永州主持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大調查重點項目“湖南九嶷山—姑婆山錫多金屬礦評價”。工作區面積大,涉及永州市南部五縣;工作條件異常艱苦,主要工作區位於海拔800米以上的中低山區,切割深度大。就在這樣條件極差、工作強度又大的情況下,曾志方帶領項目組經過5個寒暑的艱苦工作,採集各種化探樣品9000多件,完成填圖面積400多平方千米,檢查和評價了10餘個礦點,找礦取得了重大成果,提交鎢錫資源量16萬噸,礦床潛在總價值達193億元。成果報告獲中國地調局優秀成果報告,並被列為中國地調局“十一五”重大找礦成果。

在出任409隊總工程師之際,曾志方鄭重向組織承諾:在三年內,爭取辦成三件事,一是資質升甲級,二是地勘經濟產值較以往翻兩番,三是培養一批地質技術人才。

“總工總工,總是在工作”

承諾是金。

為了儘快推進工作的開展,曾志方以身作則,作好表率,每天總是第一個到達辦公室或工地,最後一個下班;白天出野外,晚上編制立項材料、審查設計和報告。無論正常工作日,還是節假日,晚上總加班到十一二點,有時為了趕報告和材料,不得不通宵達旦。而且有時連續一兩個月才回婁底一次。不知不覺中,他青絲變白髮,皺紋上額頭。有人便調侃說:“總工總工,總是在工作”。

為保證立項和設計質量,2011年至2014年,曾志方親手編制的立項和設計材料達50多份,立項成功率達90%以上。同時,他給自己制訂計劃,堅持每個月下礦區或踏勘選點一至兩次,與同事們一起出野外,一起跌爬滾打。

為了找礦,曾志方帶頭穿行在永州的大山裡。儘管他深知其中的艱險,一旦遇到梅雨季節,吃飯都成問題,只能拿野菜、餅乾充飢;沒地方住,就在老鄉家的牛棚湊合;趕不回駐地,就在野外搭個帳篷;遇到下雨,就到山洞裡躲一夜。有一次,天黑路遠,無法趕回駐地,只好在河灘的空地上搭個臨時帳篷,誰知半夜河水暴漲,等到被冰冷的河水凍醒的時候,帳篷都浮起來了,只好躲進山洞裡生火取暖。南嶺地帶多竹子,扎破鞋子是常有的事情,有一次不小心碰到老鄉砍柴後留下的鋒利竹樁,竹樁刺破了他的小腿,帶血的竹樁從腿的另一邊穿了出來,大家都嚇呆了,他卻淡定地對同事說:“幫我把竹籤拔出來。”儘管大家受過野外生存專業訓練,但誰都不敢這麼做,曾志方心一橫,閉上眼睛自己把它拔了下來。時至今日,他的腿上還留了一個大大的傷疤。

“自信者強,自強者勝。”三年很快過去了,曾志方當初的諾言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

——地調所的技術隊伍空前壯大,從當初的11人增長到35人,並且人才結構和層次得到了極大改善,技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培養中層技術管理幹部1名,擁有承擔大、中型地勘項目的項目負責人5名,還有多名具有較強上進心、初步掌握基本地質技能的技術人員。

——隨著隊伍的壯大和技術水平的提升,大大促進了該隊地勘工作的跨越式發展和地質工作質量的提高,並取得了較好找礦成果。該隊財政投入地質項目從2010年的約400萬元,增長到2014年的2000多萬元,實現了翻兩番的目標。同時,提交了我省開展整裝勘查以來的首個重要成果——水埠頭大型錳礦(探獲碳酸錳礦石資源量2537.8萬噸)和南非波斯特馬斯堡超大型鐵錳礦(探獲鐵錳礦資源量1.36億噸),分別獲得湖南省地勘局2012年和2013年度局找礦成果二等獎。祁零盆地錳礦整裝勘查區探獲碳酸錳礦石資源量7557萬噸,潛在經濟價值約300億元以上。永州市人民政府還對水埠頭礦區錳礦普查項目重獎96萬元。

——2011年,根據地質工作的良好發展勢頭,409隊重新組建了鑽探公司,主要承擔了地調所的鑽探業務,解決了多名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實驗測試也重新煥發了青春,從2011年前的年產值不足30萬元,提升到2014年的近100萬元。狀元公司的鑽頭和鑽探設備首次出口非洲;測繪業從單純的資源儲量檢測,擴展到承擔大型地形測繪項目,並由永州走向了省內其它地區、省外及南非。409隊由一個基礎較差的專業地勘隊伍轉變為一個實力較強、幸福指數較高的綜合地勘隊伍。

“專家是八小時之外成就的”

今年31歲的羅益周是409隊地調所副所長。他告訴記者,“專家是八小時之外成就的”,這是曾總經常對年輕技術人員說的一句話。

在艱苦的地質工作環境中,儘管日常工作繁忙,但曾志方始終保持著學習的習慣。他制訂了“朝六晚半”的學習規劃,即早上六點起床,堅持不少於一小時的學習,晚上堅持學習至十二點。他努力追蹤地質科學技術的前沿,每年查閱和學習大量技術文件、科技期刊、外文資料及地質報告,摘錄關鍵性技術文字、學習筆記15萬字,分別在《礦產與地質》《地質與勘探》等國家級上發表多篇論文。為實施“地勘單位走出去”戰略,滿足境外地質勘查工作的需要。自2011年以來,他除英語外,先後自學和基本掌握了印尼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多門外語,翻譯了大量的技術資料,研究了南非波斯特馬斯堡—卡拉哈里鐵錳成礦帶、印尼巴布亞斑岩型銅金成礦帶以及菲律賓呂宋島弧西緣金銅成礦帶等世界重要成礦帶的成礦規律,為該隊境外地質勘查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第一手重要資料。

曾志方十分注重對年輕技術人員的培養。針對隊伍年輕、缺乏技術經驗的問題,他制訂相應的培訓計劃,每年年初和年末各舉行一次培訓,不僅自己編制培訓材料進行授課,而且聘請經驗豐富和技術水平較高的專家講課,重點解決關鍵性的技術疑難問題。同時,出臺獎勵措施,鼓勵先進,鞭策後進,使這些年輕的大學生們在較短的時間裡,掌握了基本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他力求把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自己終生受用的學習方法及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還經常深入野外一線指導年輕人,大家遇到技術問題,他從來都是不厭其煩地解答。但對他們的工作成果則要求非常嚴格,所有的技術圖件,他都要親自檢查,不合格的必須返工;在整理資料寫報告階段,他必定逐句推敲。他總是陪著年輕人一起修改,讓大家知道錯在哪裡,來龍去脈是什麼。在“零陵區水埠頭礦區錳礦普查”項目中,針對項目組多為年輕技術人員的狀況,曾志方深入礦區,手把手地教他們填圖,佈置和編錄各類探礦工程,開展綜合研究,總結規律,編製成果報告。

曾志方始終認為,地質工作不僅要業務過硬、素質過硬,還要會做人。他下礦區檢查,從不事先打電話通知,遇到有人不按時上班,甚至宿舍衛生不好,都會進行批評、教育。在生活上,他非常關心和愛護這支年輕的隊伍,曾志方曾去南非指導項目開展,恰逢中秋佳節,他扛了7盒月餅,給大家送去節日的問候,這一群離家的孩子被深深感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