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屍台,這個怪誕的地名隱藏著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露屍臺,這個怪誕的地名隱藏著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露屍臺,這個怪誕的地名隱藏著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老家許昌

文‖葛國楨

圖‖董佔永

我的老家在鄢陵縣東部,與周口市的扶溝縣僅有一水之隔。千百年來,這裡的行政區劃不斷變化,從歷史上看,鄢陵縣、扶溝縣曾同屬潁川郡管轄過,還曾同屬過短暫的“鄢扶縣”。雖有一水之隔,但地緣相親,兩岸群眾絲毫沒有兩個地區的陌生感,親戚連親戚,朋友連朋友,經常相互走動親如一家。

連接兩縣人民的那片水叫大浪溝。說是“溝”,卻是一條比溝寬敞得多的河流。1938年6月,蔣介石下令炸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壩導致黃水大氾濫的時候,大浪溝也成為滾滾而下的黃河水的一條通道,沒有船舟是無法通行的。

那時人們稱這條河為“小黃河”、“新黃河”等。處於拉鋸狀態下,共產黨在河西岸(鄢陵縣)建立的根據地叫“水西革命根據地”,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學院原院長田震環將軍就曾經在水西地區打過遊擊。可見那時大浪溝裡的水是很大的。

如今漫步大浪溝,只見兩岸水草青青,綠楊亭亭。河堤上叫得出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噴香吐豔,招蜂引蝶,默默地點綴風光。河中間,一灣碧水澄澈透明,倒映著藍天白雲。站在河堤上眺望,原野上阡陌縱橫,麥疇盈秀,遠霧朦朧如紗,令人神怡心曠。

大浪溝河沿不遠,有一個村子叫露屍臺。老輩人講,露屍臺原叫鷺鷥村。為啥更名露屍臺村呢?這給歷史名人張思伯有關。

露屍臺,這個怪誕的地名隱藏著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南北朝時期,北齊有個忠臣名叫張思伯,他為官清正,耿直,不畏權貴。為此被奸佞陷害,齊高帝聽信讒言,把他罷官削職,趕出京都。張思伯含冤懷恨來到扶溝支亭寺安身隱居。

張思伯雖被罷了官,但仍不忘百姓疾苦,經常和僧侶在一塊談笑唸經,還不斷到鄉間體察民情。他看到鷺鷥村十年九淹,老百姓缺吃少穿,心裡很難過。

有一年秋天,大暴雨一連下了七天七夜,洪水氾濫,遍地汪洋,無數房屋被水沖塌。張思伯看到老百姓遭了大難,不顧年老體弱,白天駕著小船查水情,看流向,搭救落水人,晚上和災民們在一起商量排水除澇的辦法。他帶領眾百姓築堤挖溝,引洪入河,日夜操勞。

一次,他駕著小船在救一個落水人時,小船被捲進激流,一個巨浪打來,小船翻了個底朝天,張思伯老人被捲進漩渦淹死了。

老百姓奮不顧身地想法打撈,整整撈了大半天也沒撈著屍首。人們眼望著滾滾洪水,紛紛失聲痛哭起來。

張思伯帶領百姓治水,為救別人而死的事,被地方官稟報給齊王。這時齊高帝下世,已由齊武帝繼位。

齊武帝聽地方官稟報以後,知道張思伯是個忠臣,立即傳旨為張思伯平冤昭雪,並加封張思伯的兒子,同時命張思伯的兒子前去尋找父親的屍體,為他修墳立碑。

張思伯的兩個兒子繼承父親遺志,率領百姓根治水患,終於疏導了河道,排除了水患。

露屍臺,這個怪誕的地名隱藏著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河道疏通,張思伯的屍體在一座高臺上露了出來。老百姓為了紀念張思伯的恩德,把他的遺體就地埋葬,樹碑立傳。

出殯那天,無數百姓老遠趕來,你一鍁他一捧地往墳上添土,竟修起了一座小山似的墓塚。大兒子帶人挖的溝叫“大郎溝”,二兒子挖的溝叫“二郎溝”。

歷經一千多年的歷史鉅變,當年的“二郎溝”早已淤沒,“大郎溝”逐漸演變為“大浪溝”。新中國成立初期,張思伯的墓塚還在,後來被取土燒磚毀掉了,但他們父子的治水功績現仍在這一帶老百姓中間流傳。

民間傳說雖然有虛構的成分,但也鐫刻著歷史的深深痕跡,翻閱不少典籍,關於大浪溝,二浪溝等是有明確記載的。

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編修的《扶溝縣誌》(卷二·河渠志)裡就有“大浪溝”、“二浪溝”之名。

清嘉慶十三年(1805年)《鄢陵縣誌》(地理志·湖潭)載:“大浪溝,在縣東南45裡,系洩水渠,自本境野岡陂起,至拐地角入西華界,長40餘里。”由此可知大浪溝從鄢陵至西華40餘里都叫大浪溝,這條鄢扶兩縣的界河也應叫大浪溝。

露屍臺,這個怪誕的地名隱藏著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民國二十五年《鄢陵縣誌·卷四·地理志·汶河》載:汶河,縣西北下達小北關,河在本境計長18裡。清代名儒蘇源生編著的《鄢陵文獻志》記載:小北關河入於城河,城河之水由洛江下達扶溝之大浪溝,西華之史家湖。《扶溝志》雲:大浪溝,上通鄢陵,小北關是也。這說明大浪溝從鄢陵小北關至西華史家湖這一段數十里之長的水,名為大浪溝。

後人為了紀念張思伯的功績,把找到他屍體的高臺改名為“露屍臺”,時間長了,露屍臺就變成了一個村莊。又隨著時間的不斷流失,村名演變為路寺臺。

北宋神宗年間,扶溝知縣程顥時把郎字改成浪字,“大郎溝”變成了“大浪溝”,一直沿用至今。

“露屍臺”村離我的老家很近,不足5公里。這個村過去曾經是扶溝縣行政區劃中唯一一個在大浪溝河西岸的村莊,村中大街上生長著一棵數百年的大槐樹,枝繁葉茂。

上世紀末期,普查發現,這個村裡的人多是黑牙根,經地質勘探,村裡的地下水為全省含氟量最高,不適宜人畜飲用。為了群眾健康,經上級批准,路寺臺全村整體搬遷到大浪溝東岸。

人搬遷之後,村莊沒了,只剩下那棵大槐樹站在原野上,像一位耄耋老人,看上去孤零零的,讓人心生感嘆……

露屍臺,這個怪誕的地名隱藏著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文中圖片由董佔永先生提供,版權歸董佔永先生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葛國楨,常用筆名柯崢、草木、野草等,河南鄢陵人。曾任鄉村教師、基層通訊員、企業政工師等,現為許昌人民廣播電臺編輯、記者,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冷暖人生》、《燕子飛來》等個人文集,主編出版5卷本的《天下庾氏文化之根》叢書,曾獲全國報告文學優秀作品獎、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作品獎、首屆“茅山杯”全國微型文學大獎賽優秀作品獎、中國鄉土文學獎等。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