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集體經濟探新路 村民搖身變「股民」

2015年起,作為四川省首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區,內江市市中區全面開展清產核資,創新登記方式,建立利益聯接。

2016年底,市中區率先在內江市對全區141個村(不含城市規劃區範圍內的12個村)全覆蓋完成了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

如今,市中區探索出“租賃經營、自主經營和入股聯營”三種發展模式,並在全區141個村全面推廣,實現集體經濟收入600餘萬元,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新活力。

村集體+投資方

依託基礎設施打造“玫瑰小鎮”

近日,記者在靖民鎮長安村“甜城九色玫瑰小鎮”項目基地看到,一些村民正在給景區的花草樹木澆水;停車場、遊客中心等基礎設施已基本竣工;一條寬闊平整的水泥路,正慢慢變為遊客消費、村民增收的致富路。

據長安村村支書代佳君介紹,村集體將村裡閒置的資產租賃給旅遊投資方,改建成遊客中心和停車場,發展物業經營。同時,將周圍村民的農房統一收集、統一招商、統一出租,保障了村集體和村民收益的最大化。

另外,村集體還以600元每畝的市場價收租村民土地,再以800元每畝出租給旅遊投資方,在旅遊投資方有收益的情況下,多餘的200元差價再與村民進行二次分紅。

“村民佔二次分紅的60%,這樣每出租一畝土地,村民可以到手720元。”代佳君說,“二次分紅中,剩下40%的收益由村集體持有,將按不同比例設立人頭股、公益股、土地股、管理股、發展股,這樣能在充分保障全體集體成員權益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同時,留存了後續發展資金,增強了集體經濟發展後勁。”

對於勞務用工問題,代佳君表示,村集體成立有專門的勞務公司,與旅遊投資方和其他用工單位簽訂協議,保證村裡用工量。村集體根據實際用工情況,統一組織意向村民務工,這樣能更好地保障村民務工權益。

村集體+農戶

支部帶頭髮展“蠶桑種養殖”

45歲的許宗信和土地打了20多年交道,他既是市中區全安鎮獅灣村黨支部書記,也是內江市獅灣三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和股東。

獅灣村隸屬市中區全安鎮,屬於典型的貧困村。針對村裡沒有產業的現狀,2015年以來,許宗信先是和朋友成立了內江市獅灣三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後又組織村集體成立了內江市市中區獅灣三聖種植農民專合社和內江市市中區全安鎮獅灣緣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通過“公司帶動專合社、專合社帶動農戶”的方式,發展村集體經濟。

“公司提供技術指導、品牌策劃、產品銷售。村集體組織村民自主建園、栽桑、養蠶、剪枝、除草。在獅灣緣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累計發展桑林面積157畝,其中收益村集體佔40%,養蠶戶佔60%。三聖種植農民專合社自主發展桑林面積520畝。”許宗信說。

為了提高養蠶戶的積極性,村集體還與養蠶戶簽訂了保底協議,超過保底價的利潤,全部歸養蠶戶所有。

依靠發展蠶桑種養殖、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帶動,去年,獅灣村實現了貧困村整村退出。

村集體+股份

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出效益”

近日,在七里衝村村民凌秀華家中,村主任吉禮平向記者展示了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與川南大草原旅遊公司簽訂的流轉合同。

合同顯示:七里衝村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自願將327.4畝承包地的承包經營權出租給川南大草原旅遊公司,流轉期限為30年,公司以每年每畝800斤黃谷的收購價(中等價格)為準折算成現金支付給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

據內江市中區統籌委專職副主任陳杰介紹,七里衝村和緊鄰的大莊村、尚騰新村結合川南大草原旅遊項目建設,探索實踐承包土地經營權退出“換現金、換股份、換保障”的“三換”模式,將農戶承包地自願退還村集體,並按照1畝/股入股到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以解決耕地撂荒、村民增收乏力等問題。利用“換股份”模式退出的土地相對集中,能夠實現土地的規模應用,實現退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

目前,市中區全區開展“入股聯營”的村有22個,合作項目達到29個。

四川經濟日報馬忠劍 記者 毛春燕 李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