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集体经济探新路 村民摇身变“股民”

2015年起,作为四川省首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内江市市中区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创新登记方式,建立利益联接。

2016年底,市中区率先在内江市对全区141个村(不含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12个村)全覆盖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

如今,市中区探索出“租赁经营、自主经营和入股联营”三种发展模式,并在全区141个村全面推广,实现集体经济收入600余万元,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新活力。

村集体+投资方

依托基础设施打造“玫瑰小镇”

近日,记者在靖民镇长安村“甜城九色玫瑰小镇”项目基地看到,一些村民正在给景区的花草树木浇水;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已基本竣工;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正慢慢变为游客消费、村民增收的致富路。

据长安村村支书代佳君介绍,村集体将村里闲置的资产租赁给旅游投资方,改建成游客中心和停车场,发展物业经营。同时,将周围村民的农房统一收集、统一招商、统一出租,保障了村集体和村民收益的最大化。

另外,村集体还以600元每亩的市场价收租村民土地,再以800元每亩出租给旅游投资方,在旅游投资方有收益的情况下,多余的200元差价再与村民进行二次分红。

“村民占二次分红的60%,这样每出租一亩土地,村民可以到手720元。”代佳君说,“二次分红中,剩下40%的收益由村集体持有,将按不同比例设立人头股、公益股、土地股、管理股、发展股,这样能在充分保障全体集体成员权益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同时,留存了后续发展资金,增强了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对于劳务用工问题,代佳君表示,村集体成立有专门的劳务公司,与旅游投资方和其他用工单位签订协议,保证村里用工量。村集体根据实际用工情况,统一组织意向村民务工,这样能更好地保障村民务工权益。

村集体+农户

支部带头发展“蚕桑种养殖”

45岁的许宗信和土地打了20多年交道,他既是市中区全安镇狮湾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内江市狮湾三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和股东。

狮湾村隶属市中区全安镇,属于典型的贫困村。针对村里没有产业的现状,2015年以来,许宗信先是和朋友成立了内江市狮湾三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后又组织村集体成立了内江市市中区狮湾三圣种植农民专合社和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狮湾缘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通过“公司带动专合社、专合社带动农户”的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

“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品牌策划、产品销售。村集体组织村民自主建园、栽桑、养蚕、剪枝、除草。在狮湾缘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累计发展桑林面积157亩,其中收益村集体占40%,养蚕户占60%。三圣种植农民专合社自主发展桑林面积520亩。”许宗信说。

为了提高养蚕户的积极性,村集体还与养蚕户签订了保底协议,超过保底价的利润,全部归养蚕户所有。

依靠发展蚕桑种养殖、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带动,去年,狮湾村实现了贫困村整村退出。

村集体+股份

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出效益”

近日,在七里冲村村民凌秀华家中,村主任吉礼平向记者展示了该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与川南大草原旅游公司签订的流转合同。

合同显示:七里冲村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自愿将327.4亩承包地的承包经营权出租给川南大草原旅游公司,流转期限为30年,公司以每年每亩800斤黄谷的收购价(中等价格)为准折算成现金支付给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

据内江市中区统筹委专职副主任陈杰介绍,七里冲村和紧邻的大庄村、尚腾新村结合川南大草原旅游项目建设,探索实践承包土地经营权退出“换现金、换股份、换保障”的“三换”模式,将农户承包地自愿退还村集体,并按照1亩/股入股到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以解决耕地撂荒、村民增收乏力等问题。利用“换股份”模式退出的土地相对集中,能够实现土地的规模应用,实现退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

目前,市中区全区开展“入股联营”的村有22个,合作项目达到29个。

四川经济日报马忠剑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