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著名学者郦波和康震的诗词水平?

粤菜美食联盟


初识郦波老师,很喜欢!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君子如玉的感觉。记得在中华好诗词节目中讲喜欢李商隐的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与此可比拟的是纳兰性德的‘只道当时是寻常’。然后直言不讳自己是有故事的人。让人感觉为人很通透,爽直。但我又在其他场合看到郦波老师称自己是有故事的人,这感觉就像范增在多个节目里说自己会背离骚,并不厌其烦的背诵,这就有点卖弄的嫌疑。

另一个不好的印象是在谈白居易的‘忆江南’

主持人刚念完"春来江水绿如蓝”郦波老师就解释起蓝是蓝草,一种颜料!我就起了轻视之心,觉得‘蓝是颜料’这无关诗词的宏旨。诗言志,我们应该关注诗词中作者情感的表达,郦波怎么能本末倒置,尽扯些细枝末节,八卦趣味呢!

后来想一想可能是节目的需要,观众对表面性的知识,趣味野史更感兴趣。另外,郦波老师本来就是一介书生,不可能像政客一样讲话成熟,老练,无懈可击。从另外一方面说明郦波还有一颗赤子之心。

以上,不是批评。因为爱,才关注,才挑剔!人因为有缺点,才显得有温度!

康震老师是郦波老师的师兄,年岁较长,语言也更为老辣。其对诗词的评价:中肯、幽默,富有现代气息,已把古典诗词与自己的语言融为一体,毫无掉书袋的嫌疑。康震老师讲话音调铿锵,富有诗词韵律节奏感,语言是有魅力的。一手简笔写意画的功夫也不错。更重要的是与董卿的配合、调侃,自然亲切,连眼神都有默契。真让人怀疑董卿是康震的红颜知己…可见,康震老师人情练达!

另外,康震老师在评价诗词时有自己的观点,这个很难能可贵。像蒙曼简直可称为百科全书,像诗词文章、名人典故、八卦野史,无一不知。可惜,没有一句是自己的。

郦波老师如宋词,浊世中翩翩佳公子;康震老师像唐诗,厚重内敛中年成功男。

2018.7.19 闲聊

关注就是对险峰的莫大鼓励,有关必回



险峰论剑


说实话,这两首诗不看作者只是评价诗的话,不论是集句诗还是自作诗,都不是太成熟。

我们毕竟和古人不一样,古人从小学写诗,我们从小学背诗,大一点,学校里也只有背诗的课,没有写诗的课,所以几乎每个诗人都是从门外汉走过来的,今天不会,不代表明天不会,昨天的诗不代表明天的水平。


再贴一下去年网上几位老师的评价,大家看看有无道理。




关于这康震郦波两位教授,很明显偏重于研究,但是研究的并不是创作,只是背景、含义、典故、作者生平,因为不会写诗(郦波老师这两年已经在学习写诗了),所以其实讲不出诗的真谛,大家听一下叶嘉莹先生的讲座和我发的王步高教授的视频就会明白区别在哪里。


叶先生教你怎样放盐、何时加大火候、怎么配料、何时出锅,最终告诉您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其他人教您怎样用刀叉、怎样用餐巾纸、吃鱼先吃哪一段、顺便给您讲一下厨师的生平与爱好。一个是电影学院教你怎样作演员、做导演、作摄影、怎样拍好一部电影;一个是教你怎样看电影、写影评,这不是一回事。当然学会怎样欣赏一部好书一部好电影一桌美食,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诗词大会也不是一个创作大会,因此请这几位有学问又有流量的老师是正确的,我是导演的话也请他们。

关于诗论还有这样的争议,下面有两位教授的看法大家可以看一看。


这两位徐教授是会写诗的,一个人是否能写诗,一般看看他的微博就知道,经常在微博发言的人 ,如果会写诗必然会发出自己的作品,水平高低大家自然能辨别。如果常玩自媒体从来不发诗作,大部分是不会写。从这方面来说,好像郦波教授是唯一在微博发表过的,因此观点不同,所以被以上二位学者批评。

诗词大会引发争论对于弘扬国学是一件好事,几位评委和中央电视台功莫大焉,白璧微瑕,其实也是常事。我比较佩服纪连海先生,他在一次卫视的综艺节目中,主动说起自己对于诗词是弱项,所以我们在诗词大会上是不会看到纪先生的。

记得李敖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到,他年轻时指出过钱穆先生的错误,钱穆给李敖回信接受并赠书给李敖。今天的我们还有这种气度吗?今天的名利世界里,您看到过名人曾经低过头?

希望每一个人都冷静地从事物本身出发,就事论事,不要一开始就站队无论对错都去维护自家人。指出问题的极尽嘲讽,被批评的恼羞成怒,特别是今天的粉丝经济下,本尊还没说什么,粉丝们却拔刀相对了。好的东西坏不了,坏的东西好不了,所有的东西都会被记录下来,有个人叫做历史,他最公正。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比较认可徐战前先生的话 ,说话是人的权利,允许人说错,自然允许人批评。旁观者发言、看热闹自然也随意。只是真正喜欢诗词希望学习的人要冷静,这样才能真的找到方向、学到知识,知道毕竟你不会希望自己一辈子停留在打油诗的水平。

其实大多数人对于诗,就像老街面对书法一样,一副字好还是不好,我只能听人家说,你是范增好 ,他说启功好,我是搞不清楚的。但不妨碍我偶尔看看书法,高兴了写两笔,管什么章法笔法自得其乐就可以了。

另,绝句有律绝句,也有古绝句,古绝句是非格律诗。

您说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吓得我赶紧去搜了一下两手“绝句”诗来拜读了一番。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有两个心得:1、高下立现;2、高手在民间。

一、为什么有高下立现之说?

看看两首“原作”:

郦波老师的集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郦波老师到底是熟读诗书,这个倒不假。集句基本没有问题,至少表面看上去都是前人的诗句,而且都是“七个字”的。绝句的“起承转结”也基本到位,只是“欢”、“香”、“乡”三字的韵出了点问题;意境上就不好说了,往大了说,可以说是“零零碎碎,六神无主”,往小处说,也可以说是“前言不对后语”。但是现场发挥,还算符合“诗词大会”的旋律吧。

本人前几天也有过一首集句诗,贴合清明节的,请各位比照:

清明时节雨纷纷,寂寂山城柳映门,尽是死生别离处,病树前头万木春。

康震老师的现场作品:“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康震老师的现场“力作”,实在无从评起。什么叫“流日月”?什么叫“一代风流唱春晖”?读得我是一愣一愣的,真是大跌眼镜。估计请康老师现在再解读一下,也难说出个所以然吧。

本人也有一首即兴口占的绝句,供大家对比一下:不见幽深青石路,黄鸡黑犬逐遗斋,衰翁俨坐如雕塑,一树荼蘼上石阶。虽然我写作时的场面没有“诗词大会”的恢弘,但自认为比康老师的要好太多了。

二、为什么会有“高手在民间”的说法?

通过两位老师的现场表演,网络诗词作者,尤其是网络古诗词作者应该更有自信了:原来,我们的作品比“肉食者”的还要好啊,我们为什么要自愧形惭?君不见,网络诗词虽然良莠不齐,但是要找一首康老师“这首诗”相当水平的,那还不是唾手可得?

民间作者,身份低下,其作品难以有传播的途径和空间。但是我们贴近生活,能看到、体味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写出来的东西比较感动人;不似“庙堂之上”的大神们不食人间烟火,作品容易脱离现实,令读者“食之无味”。所以才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说法嘛。

本文仅仅对上述两手现场作品进行评价,不针对两位老师此外的任何事或行,请勿无限引申。谢谢。


文家四少燕无衣


今天小编斗胆冒犯两位老师,赏析下两位老师大作,仅以个人看法而论不为折服大家,不足处还请指正。


我们先看比较儒雅郦波老师的作品。

人间有味是清欢,

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是一首集句诗。在欣赏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集句诗。集句诗指的是作者博闻强记集聚古人已有的句子,集句成诗。讲究贯通一气,不落斧凿痕迹。甚至比原诗意境更加优美。道原诗不能道,言原诗不可言。基于上面的大义,我们下郦波老师的集句。首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东坡的浣溪沙。小编不想去讨论东坡原词,主要看此句。此句的基本解释是,人间最美好的是如此清淡的欢愉。未知大家了没有如果我们只看此一句,便知道这句只可以做收句使用。不可以做出句用。作诗中虽然有突兀横来,盘空硬语的说法。但是绝不是如此说法,我们不禁会问什么样的欢愉?反正小编有这种疑惑。或许第二句会给出答案。接下来我们看第二句,照水红蕖细细香。也是出自东坡的词。鹧鸪天。看到这里我们发现这两句不在一个韵。此处我们不必细纠。单看意境。难道照水红蕖细细香是郦波老师的清欢吗?此处小编不能理解。这两句小编看来就是天南地北不可能组合的两句。我们在看第三句,长恨此身非吾有,这句还是东坡的句子。刚刚说清欢,又说照水红蕖细细香,然后突兀的来了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还是不挨边。难道那些清欢,还有照水的荷花不是郦波老师的吗,如果不是干嘛要说呢,如果是为什么又说非我有呢,太矛盾太矛盾。在看第四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刚说了此身非我有,又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小编真的不忍直视。压根不在一条线的东西郦波老师那么大学者难道不知道吗。还是压根郦波老师就不识诗文?小编不敢想。这就是我们堂堂中华的文学教授吗。我们权且把所有事物都算是比喻吧,把所有的比喻成诗词大会的选手,解释一下。。郦波老师说,人间啊最美好的欢乐就是我在这里淡淡的当评委,看那舞台的彩灯把选手们照的像芙蓉一样漂亮还都喷了香水,我在这里都闻到了。只是太恨导演不让我上场比赛,非要我坐在这里当评委。把我搞得很不爽。哎,谁让的钱呢,有钱才是最好的还能提高曝光率,想到这里我也就安心了。只能这么解释才能解释的通。



我们再来看看康震老师的大作。

大江东去流日夜,

古韵新妍竟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

一代风流唱春晖。

不愧是作为压轴大作。乍一看比老师的强多了,起码不那么生硬。接下来我们赏析一下,首句,完全就是驴唇不对马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出自小谢之手。大江流日夜,古来被人称道,称为境界的楷模。康老师居然活生生填了东去二字。不仅仅是画蛇添足了。简直就是一只老虎被康老师添了两笔连条狗都不如了。我都不知道我心目中如此敬仰的康老师怎么会如此没有见识。第二句古韵新颜竟芳菲。小编想不出该如何解释。古韵新妍难道该解释成古韵有了新面貌?还是古韵新放光彩了。无论哪种都和竟芳菲不搭边。雄鸡高歌天地广,这句话虽然没什么毛病,也没有亮点,相信今天网友都能写出来。一代风流唱春晖。这两句都是在比喻选手。不言自明。总体评论比郦波老师的强点,语句不通,强拼烂凑,快板不如,也就是小学四年级的水平。不足一观。



和风小筑主人一诺


靠死记硬背不叫真本事,现场出题展示急智、出口成章才令人信服。叶嘉莹老师敬佩!

丽波要胜康振。无论文才学识做人谦虚修养等方面。康振较狂礼数较差,不态尊长。蒙曼老师才女也,尽显优雅。


有网友就表明,即使没有诗词大会,喜欢读诗词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只能说因为这个诗词大会让很多以前从不读诗词的人突然想要读一读了,总的来说也是好事情,古人留下那么对动人诗篇埋没在故纸堆中是多可惜的一件事啊!

我不喜欢诗词大会那种氛围,只看过一点,搞得像什么竞赛一般,诗词是拿来欣赏的,搞得那么热闹脑筋急转弯一样的,很可笑,只想说,不会因为诗词大会才读,不会因为没有诗词大会就不读,至于康老师我觉得他主要是侧重于赏析,这就够了,因为即使他会写我也不会读,因为现代人是写不出唐诗宋词的,不是说你押韵了就是诗了,除了押韵诗里面包含了很多意境和审美的东西,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才能领会诗词的高妙。

所以你读了很多唐诗宋词后,把一首现代人写的押韵合格的诗作和古诗词放一起,立马就能分辨出哪首是古人的哪首是今人的。因为今人在现代的环境中是写不出古人那种意境的。所以诗词爱好者写的诗词自己自娱尚可,但是拿出来当作品让别人读就强人所难了。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有个今人的咏梅的那个词,人人称颂,但说句实话对于喜欢宋词的我来说读起那首词就像是绕口令一般。其实对于今人,能学会欣赏诗词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了,想创新就自己写写看,但是我很悲观,因为你怎么写都写不过唐人宋人了。所以,康老师他们现在更像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这很好,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和民众的审美,即使不会写诗也没什么大不了了。


古诗词有古诗词的规距,没有规距,诗词大会无意义了!善意的评判是改进进步的基础祝诗词大会越办越好!


笑搞


《中华诗词大会》举办了三届,著名学者郦波和康震也做过三届评委。电视上,两位教授激情所诵之诗,是用中华诗词特有的一种创作方式,摘取众家诗句再经二度创作而成的集句诗

应该说,教授们本是想扬长(饱览群书,旁征博引)避短(业余写诗,并非专长),所以才寻章摘句用“荟萃群英”的方式创作。然而遗憾的是,大学问家不一定是大诗家,两位名师的二首力作,无一幸免地从扬长避短,变成了扬“短”避“长”,以至让诗词爱好者们有些失望。(两首诗回答者中多有完整评述和补充,我就不东施效颦,重复品说了)回头再看看明清文学家创作的集句诗,即便一首诗荟萃八名诗人的诗句,他们也能完美地做到起承转合,格律严谨。

中国集句文学的发展,据说是“滥觞晚唐,盛于宋明”。现录两首如下,供诗歌爱好者学习欣赏。前一首为非著名诗人的集句诗;后一首主要是著名诗人的集句。括号内是原创诗人的姓名。


——《七 夕》——

  • 燕阙天高暮雨收,(郭鲲涣)

  • 重霄仙女会牵牛。(宋邕)

  • 七襄有恨留千古,(申瑶泉)

  • 双泪交流说百忧。(方九功)
  • 环佩无声灯寂寂,(王建)

  • 银河一代水悠悠。(曹唐)

  • 伤心乌鹊桥边过,(屠隆)

  • 月落乌啼不断愁。(杨朴)

评语:不粘不脱,疑是天衣无缝。


——《题夫子玉照》——

  • 云雁下江烟,(沈佺期)

  • 幽期遇境牵。(白居易)

  • 卷帷邀皓月,(王昌龄)

  • 倚树听流泉。(李白)

  • 径隐千重石,(杜甫)

  • 山围一席天。(郭僎)

  • 兴来只自得,(张九龄)

  • 万事且萧然。(刘孝先)

评语:妙景剪辑,巧夺天工。引用潇湘叶鸿湘赞集句诗一首如下:

  • 花样推陈更出新,天衣一领称仙身。

  • 裁缝针线浑无迹,熨帖都宜让美人。





默金cc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当下[诗词领域]的学者大致可以分为几种:

一种是[历史型学者],论及古人诗词,可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但凡有文献记载的,连古人的生辰八字都可以倒背如流;

一种是[文化型学者],有丰厚的文学底蕴,熟读古诗却未必详究,但自身诗词创作能力不俗。

还有另外一种,是以上两者的混合,即[全能型学者],这类学者几乎凤毛麟角,可称大家。



可以这么说,这两种学者虽是同一领域,但各有专攻,擅长不同

我们再回过头来讨论郦波和康震的水平。在节目中,两位教授对经典古诗的解说十分娴熟,有关内涵或典故信手拈来,基本与文献注释的相差无几。很显然,二位属于[历史型学者]。

本来郦波和康震教授的身份与背诗大会评委的需求是极度吻合的,只要在节目过程中,将涉及到的诗词加以解说即可。

然而二位并不满足于[历史型学者]的定位,或者是节目并没有搞清楚二位的身份而要求评委作诗一首,以至于即便事先备好功课,还在众目睽睽之下出了洋相。



康震教授作了一首浅俗的[老干体]诗,套用不少俗语,[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研竟芳菲],从首句便看出是不懂格律的;

郦波教授显然是知道写诗是有格律的,但了解不深。为避免露才,他选择了[集句]的方式,即直接用古人不同的诗句拼成一首诗。原本以为安稳无事,结果还是百密一疏。[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首句的押韵便出差池,可想而知对写诗的规则还是掌握不精。

现场还有蒙曼作了一首诗,但可以看出功底扎实,所以也无人诟病,而对比之下的郦波和康震教授,却成了众矢之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功夫不到,切莫出手],不要以为观众好糊弄,民间有高手。

有兴趣了解诗词写作知识,欢迎关注诗词补习班。

诗词补习班


不得不说,中国诗词大会的评委们,我佩服。诗歌文化类的点评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然而,在点评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将话题引申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把人导入他们的氛围。毕竟都是大学教授,口才都不错,可是这种避重就轻实在让人无语。


先看看郦波先生的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前面已经有很多人写了句子出处,这里就不详叙。看看诗意——

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其实就是平淡而快乐,一如在水面投下倒影的红莲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时常苦恼我这身躯壳不是自己的,能让我心情安定的地方就是我心里的家乡。

话说,意境一般,强的地方也就是现场写出来了。


再看康震先生的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康教授这几句生搬硬套,层次意境更低。开头两句貌似大气,连接后两句,细思莫名。竟然把自己和对手们比作雄鸡😂还是第一次见。雄鸡高歌,成了一代风流。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顺便分享一下我的顺口溜一溜😁😊——

随意泼墨几分似,只道清新不说愁。

最是荷塘月色晚,暗香浮动数风流


清心一栈


说实话,六甲番人挺佩服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们的胆量的,文化类比赛(暂且定义为比赛罢,因为有了冠军)是需要足够的知识积累的,尤其是诗歌类,对诗歌理解不够深刻太容易出错了,或许评委们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点评的时候,经常会将话题引申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毕竟都是大学教授,口才都不错,乾坤大挪移就带大家进入了百家讲坛。

但单靠话术,难免还是有疏漏,于是精心准备的诗终于揭晓了所有的疑团,六甲番人无意抨击任何人,就事论事吧,且看第一首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诗据说是集句,也就是将前人的名句集合成一首新诗,集句类型的也有佳作,比如辛弃疾的《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就可以算是集句,一共十句,句句用引用经典,只是略微修改几字,而诗词大会的这首集句确实也都引用了名句,都出自苏轼的词,首句来自《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次句来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第三句来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改了一字,尾句来自《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之只是,这四句放在一起,究竟想表达什么?用典绝不是堆砌,这里只能说是小孩子垒积木了。

至于格律,那这首诗也是说出律很多,且不说第三句和尾句各有一个“吾”字,重字的毛病不懂格律的朋友都知道不可取。再细说格律,按七绝首句平起入韵的格式,“欢”怎么可以和“香”、“乡”押韵,即便按用韵最宽的中华新韵也押不了韵的,按平水韵就差得更远了。如按首句平起不入韵呢,第5字“是”应平,第7字“欢”应仄, 第20字“吾”应仄,多处出律。

再看第二首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这首诗看似豪放雄壮,用典明显可见,苏轼的词,伟人或李贺的诗,但是还是弄不清楚想说什么,是在颂诗词大会让诗词雄起?还是号召大家用诗词歌颂新时代?如是,为何用平声五微?五微韵属于窄韵,读音色彩灰暗沉闷,更适宜表达委婉的情绪,以展现阴柔之美。选韵是有讲究的,想表达雄壮的气势,为何不用三江或七阳?

再论格律,也是没法看的,按七绝平起不入韵格律,第6字“日”应平,第13字“芳”应仄,第16字“鸡”应仄,第23字“代”应平,第25字“流”应仄。出律比第一首诗还多,只能算打油诗了。

诗词大会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评委代表着诗词大会的水平,评委们如果实在不擅长作诗,建议还是别作了,不然,让观众们当成标准格律来模仿,问题就大了。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央视第三季《诗词大会》已落幕,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冠,人皆惊呼高手在民间。作为四评委之二的专家郦波和康震,现场以诗作贺本是应情应景之作,却引来对关于评委词诗水平的质疑和批评声,该如何评价他们的诗词水平呢?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关于古体诗,讲究平仄格律,音韵节奏之美不可或缺。

宋朝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谈到韵味时说:盖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

诗的韵味,用听钟鸣声的愉悦来比喻再合适不过了。它是无法言说的精神享受,令人遐想陶醉其中。

梁宏达在一期节目中,曾流利地背出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几十年前读过的诗,因为读来朗朗上口,仍记忆犹新。因该说它比起古诗,还不是那么合律。至于网上的乌青体,梨花体之类,唯一笑置之。

那么评委康震,作为著名学者,点评之作的这首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作为专业诗词人来讲,的确不够专业。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林妹妹收香菱为徒,安排入门的作业便是熟读:王维一百首,杜甫一百首,李白二百首。

诗歌作为文学王冠上的明珠,入门似乎不太难,但那是在古代的语言环境下,能有诗意的经典,大多数人也和贾岛一样,反复推敲才行。毕竟李白那样谪仙,才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成绝句。作为应时应情之作,曹子建七步成诗四句,温庭筠八叉手一叉一句,又快又好的古今也难寻。


所以如果康震在会上即兴而作,这样也不必苛求,因为人家棉花匠的女会弹(谈)不会纺,评论可以精彩,写诗不是专业。谁说评论家就一定是小说家,《天龙八部》中王语嫣手无束鸡之力,还不是一样指点段公子成才。唱戏要嗓,戏迷票友会欣赏叫好,却无有天赋,合着鼓点来上一段,却也不错。

至于郦波的集句诗: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虽无创新,但大体达意。其实寻章摘句用得好也不错,最有名的便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为学》三境界。千古文章一大抄嘛。

△郦波

对二位评委诗作的非议,也说明作诗知易行难。学者对古诗研究有前人铺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随口道来。当然仅合韵也不够,张宗昌的打油诗,咕嘟咕嘟冒出来,也反留给后人说笑了。

虽诗词大会被戏称背诗大会,对二位学者诗作的讨论说明,写诗比赛的确不太适应直播,但民众对诗词国学的喜爱,还是大有市场的。就像悟空问答上的征对联,参与者众多,这当然是件好事,学而精进是有过程的。

希望央视第四季能拓宽思路,不光赏评背诗,也能有赛诗内容,也许就能出现更多写诗高手,岂不妙哉?!


学有境,思无涯。元元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