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央视综艺《朗读者》第二季第十二期的节目?

九月晴天


2018年8月4日,由董卿主持的央视阅读类综艺节目《朗读者》迎来了第二季的第十二期,同时也是收官之期。

本期《朗读者》的收官主题是:故乡。它也延续了节目一贯发人深省却又温暖人心的宗旨,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里,给我们带来了一束净化心灵的微光。




故乡,是我们小时候时刻想逃离,老了却可能回不去的地方。

故乡,是清明时的那一柱香,是中秋时的那一轮明月,是一张回家的车票。

每个人心中对于故乡的理解都不同,但毫无疑问,对于离开故乡的我们,心中都少不了那一份牵挂。此次节目请来了五位嘉宾,每一个人对于故乡的故事都让人感动。

主持人白岩松

在别人眼中的白岩松,严肃犀利,思想睿智。在谈起故乡时,他却是柔软的,温暖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他不管身处何方都不能忘却的地方。节目中,对白岩松说的一句话印象深刻:每一次离别,都是一次小型的死亡。白岩松朗读的是他为故乡写的歌《长大回家》,读到动情处,他不禁潸然泪下。回头的地方越清晰,向前走的就越坚定,这就是故乡的意义。

筑路人斯那定珠

这个失去了一只眼睛的康巴汉子,变卖了他用23余年打拼出来的千万财产,花了十年的时间,只为在地图上点亮故乡的坐标。斯那定珠的故乡:巴拉村,本是一个十分闭塞的地方。 因为先天的地势原因,从村里走出去需要五天的时间。正是如此,他受伤的眼睛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回村的路上,才十多岁的斯那定珠就产生了想要修路的想法,他也为了这个目标坚持的努力下去了。


斯那定珠用他宽厚的脊梁,为故乡的悬崖峭壁凿出了一条天路。他对故乡的付出,已经无法用震撼来形容。

作家余华

余华是浙江嘉兴人,在北京生活了30年。余华说:写作就是回家,只有当我不写作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北京。余华老师的作品文笔冷峻,他用一把泛着银光的手术刀剖析着人性,例如《活着》。

余华对于故乡的定义是:

离开成就了他。你只有离开了你最熟悉的地方之后,你再回来,才知道你真正的财富在哪里。

导演贾樟柯

来自汾阳的贾樟柯曾经在家乡做了23年的小贾,因为对火车的轰鸣声和对电影影像的渴望,贾樟柯一个人毫不畏惧地踏上了北上求学之路。最终,历经三年之后他终于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多年后,小贾成了著名导演贾樟柯。但是在贾樟柯的作品里,不论是《站台》还是《贾想》系列,都始终就躺着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贾樟柯说:因为在北京独缺了一种叫做亲情的味道,所以他选择回到家乡。也许以后他会再次收拾包裹离开,但是家就在他的行李里面。浪子之所以成为浪子,是因为有家。

85岁的诗人郑愁予

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郑愁予是一位“游子诗人”,他的诗中始终都在寻故乡,写故乡。出生在济南的郑愁予,先后流浪在北京和南京。16岁时,他随家人又去了台湾,之后又执教于美国的耶鲁大学,这一待就是十几年。直到2005年,他回国将户籍落在福建金门,叶落归根。 在美国的时候,郑老喜欢旅行,在旅行的途中,他写了很多首思念故乡的诗。每到一处地方,都会想到他曾经出生的那个地方。


郑愁予说:乡愁就是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乡愁告诉我应该做什么。

人总说,情是故乡浓。不管到了哪,遇见怎样的人生,过得又如何。想起故乡,终究是内心最柔软的那个地方。正如贾樟柯说的,外面的世界再好,也总感觉缺了一种味道。
感谢《朗读者》的最后一期节目,让我们在迷茫的前行中记得回头再去看一看。也感谢本期的五位嘉宾,他们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故乡真正的意义。 挥手不说再见,期待《朗读者》第三季!


瑾湉mm


央视《朗读者》第二季于上周六完美谢幕,第十二期的主题词是故乡。提到故乡,我首先想到的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我现在还没有远离故乡,但和很多人一样,总想趁着年轻到外面闯荡闯荡,离家能有多远就有多远。自认为是一个根本不恋家的人,但真的离家很远时会发现自己很想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即便它依然十分落后、破旧。

所谓的不恋家,只是因为你离家不够远,你还可以随时随地回到那个地方,毫无顾虑,毫无牵绊。

所以趁现在,常回家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