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一定要拼盡全力考上985、211大學?

掌上高考


我昨天還和人聊起這個話題。沒有考上985和211大學的就是人生的失敗嗎?肯定不是。不論在哪個領域,都有沒有從985和211大學畢業的傑出人才,甚至還有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

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後來做出一些令人仰望成就的,大都是文科類。理工科類,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成為某個領域傑出人才的,微乎其微。

但是,這是一個概率問題。大學是人類第二個子宮,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大學教育,已經融入到了人的血液總,這個基因雖然不是決定因素,但肯定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到或大或小的作用。

985和211大學的教育水平,總體而言,是高於其他大學的,這是毋庸置疑的。

最為重要的是,985大學和211大學有一個相對優質的平臺,所謂擇校就是擇平臺。不同平臺,會給人提供不同的機會。這個機會不僅僅是教育機會,還包括未來畢業後的人脈關係。


編外教育參謀


我本人當時拼盡全力上了了211,當年的同學有上985、211的,也有上二本三本的,當然也有上專科的,很多時候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一對比差距就全暴露出來了。

雖然在985、211也有成天逃課,打遊戲打到昏天黑地的學生,三本專科也有勤奮好學,人生逆襲的精英,但是從一般情況而言,學校水平越高,學生的平均水平就越好。

我記得當年我一個二本的同學來找我玩,當她看到每天早晨我們宿舍六個人全都七點以前起床去讀書的時候簡直驚呆了,她說:唉,沒想到你們每個人都這麼勤奮,而我的好多同學有時連課都不去上。我當時還不理解她當時的心境,直到有一次我去了我同學的名校,他在上高中時是我們班的第一名。

我記得當時我們幾個同學去找他玩,他吃飯時都帶著書,我們問他幹嘛如此緊張,他說他們學校每年都會有學生因為課業成績不好被留級,甚至勸退,所以他們班裡所有人都不敢絲毫鬆懈,就怕自己成為那個被留級的人。而我們學校當時哪怕有人專業課不及格,也不會留級,頂多補考,在這樣寬鬆的環境中我們還是相當懈怠的。

後來我自己又做了老師,發現那些能考上985,211的學生先不說智力水平,起碼在自制力上都比一般的學生強,他們能夠長久地堅持學習,哪怕學習這個過程枯燥無比。而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很多時候不在智力水平上,而正是在毅力上,很多人一輩子一事無成,往往就是因為堅持不下去。

而那些自制力不好的學生再聚集在一起,很容易互相影響,在很多大學裡,往往都會出現一個學生逃課一整個寢室都逃課的現象。

所以呢,在讀書的時候多努力,儘自己最大努力讓自己進入最好的學校,據說一個人的收入水平略等於自己六個朋友的平均水平,同理,一個學生的水平也基本跟自己的大學同學持平,你是什麼樣的人你身邊就是什麼樣的人。


陳蘭香老師


小時候上學,爸爸媽媽就會說,“好好讀書,將來考一所好大學。”讀書十幾載,就為高考那一天,如果能如願,考上好大學,皆大歡喜。如不能,只要盡了全力,也不後悔。之所以要拼盡全力考上985,211大學,因為與一般學校,這些學校有更好的優勢。


一是優秀的資源。

硬件上相對來說,985、211的學校比一般學校國家投入多一些,有部分學校還有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有相當可觀的實驗經費。有錢的高校影音、視聽設備都很先進,圖書館與閱覽室也是一般學校不可比擬的。

軟件上名校帶來的文化積澱與人脈也是一種很好的資源。名校有很多名師來進行授課,舉辦各種活動。

有很多國際名校交流的機會,可以拓寬視野,增長見識。

二是良好的學習氛圍。

走進一所名校寢室與不是名校的寢室,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名校寢室裡的人都在進行各種各樣的學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和方向。而在普通大學裡,談戀愛,玩遊戲,網絡聊天的居多,即使很愛學習的你,也會被同化,否則會被稱為異類。如果沒有相當大的自制力,想要逆襲真的很難。但也不是沒有可能,一切還是在自己。

但在名校就不同,總有一種力量推著你前進,時時刻刻看到比你優秀的人都比你努力,你想不努力都難。這種積極向上的磁場吸引著你,不斷前進。


人天性是有惰性的,很容易受環境影響。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是容易就業。

我們學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就業,為了生活,為了發展。

名校畢業時會有很多知名企業來招聘,而二本院校就幾乎沒有。一般來說,名校畢業後是工作來找你,而不是你去找工作。

現在單位的人數大多飽和,一般大型企業都有自動篩選機制,在成千上萬的簡歷中,首要淘汰的就是非985、211學生。


微博上有一真實案例。


有一大學生質問一家企業的HR,“為什麼只招985學生?”


HR說,在你用四、六級展示自己英語水平的時候,人家會說雅思、托福考了多少分,你說學業忙沒時間去實踐的時候,人家大三、大四的時候已經在知名集團公司有了實戰經驗。

緊接著HR問他在大學裡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這位學生說他自己是校學生會主席,接受過電視臺採訪。

這樣的學生看起來夠優秀的了,但HR還是不滿意,在他心裡這只是簡單的內部溝通工作。而很多985的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專業,並且在這個行業的專業雜誌上發表過論文。很多人參加過這個行業國際上的交流,甚至有部分同學在自己喜歡的行業領域裡開始創業了。

相對於其他普通高校的學生你是優秀的,但與他們相比,確實有距離。

我有一表妹在大三時,與法國某學校作為交換生在法國學習了二年,在法國學習時就在雪鐵龍公司實習,大學一畢業就在上海找到了自己心儀的工作。學習能力固然很重要,但學習的平臺也很重要。甚至可以說,離開了平臺,你什麼都不是。

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當然除了自己能力不足外,與心態也有很大關係。高不成低不就,拈輕怕重,又受不得半點委屈,不失業才怪。

事實證明,拼盡全力考上985、211大學,是值得的。馬上就要高考了,願每一位莘莘學子經過自己的努力都能考上自己心儀的大學。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在我國,985和211差不多就是名校的代名詞,拼盡全力考入這些學校,不僅是一種榮耀,更會對自己將來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我國一共有2000所左右的大專院校,其中本科800多所,專科1200所左右。而211院校一共只有116所,可以算得上十里挑一;985則更少,全國範圍內僅有39所,是真正意義上的名校。

值得指出的是,211和985都不僅僅是榮譽稱號,而是國家對大學的投資,是真金白銀的財政支持。這些學校原本就已經比較優秀,所以才入選211或985工程,之後在這些工程的建設下,進一步拉開了與普通地方高校之間的差距。

考入985大學以後,就享有了最優質的教育資源,無論就業還是升學,都比普通大學強很多。就以讀研而論,985大學一般都有較高比例的保研名額,清華北大超過50%的保研名額,中科大等學校保研名額也超過了30%,除去出國留學和少量就業的人,大部分想讀研的都可以保送研究生,所以這些學校做到了70%以上的深造率,本科畢業後直接工作,反而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在就業上,985的校園招聘會,往往會吸引眾多國內國際的大公司,著名企業,名企也更歡迎名校生的加入。同樣是敲門磚,名校的畢業證和學位證能幫你敲開更多的門,讓你擁有更多的選擇。

當然,就讀於985、211大學,最大的好處,是能和眾多同樣優秀的同齡人一起學習,互相激勵鼓舞,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畢業之後,也擁有了高質量的校友資源。



因此,在中學階段,努力拼一把,考入這些學校,對於自己未來的發展將是非常有利的。對於普通人來說,考大學,考名校,無疑是現實世界中最快速的上升渠道。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並不是說二本就沒有前途,不過,要是可能的話,還是儘可能考上985、211大學。

因為,好的大學給你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起點和平臺,同時給你大量的機會和資源,而這些你在普通大學是比較難享受到的。


先說第一個吧,那就是money,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啊。


公立院校的錢基本上都是來自於財政撥款,而不同大學的財政撥款數目是大不相同的。

看上圖,基本上財政撥款最多的學校也是那些排名靠前的985、211院校,清華、北大、武大、川大,等等。

二本多半是地方院校,他們的撥款可能更多地來源於當地政府。

所以,除非你去了一個很有錢的城市的大學,比如深圳大學,否則,學校獲得的撥款是比較少的。

錢少了,圖書館、宿舍、食堂、師資、設備,等等肯定都會受到限制了。

到時候,你就只能看著別人家的圖書館和食堂了。

二、人脈資源

簡單粗暴看看校友牛不牛逼,看他們捐款嘛。

這是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

排行靠前的基本上也是清一色的985、211大學。

所以,以後千萬別說什麼好學校的照樣混不好,從概率意義上來說,好學校的肯定混得更好。

三、就業機會和資源

不說那麼多虛的,只要去看看各大學校的就業網站和平臺,看看名企校園招聘的宣講會都在哪裡進行就知道了。

比如成都這邊,基本上都是在川大、電子科大、交大、財大宣講,還有少部分在西華、成都理工等舉行(雖說對所有學校的學生都開放,但資源的差異,可見一斑):

除了畢業求職招聘,其他很多資源,比如名人講座和學術交流,甚至各種知名企業俱樂部、商業大賽,也是985、211院校的同學佔據了絕對優勢、享受了更加豐富的資源。


綜上,985、211院校有錢、有平臺、有資源,師資、設備、聲譽、人脈,甚至是圖書館和食堂都要好很多。


知道為啥要拼命考985、211院校了吧?!



馮起升


高考是一個實現人生的省力槓桿,如果你能夠在恰當的時機運用好它,那麼以後你的人生將呈弧線式的上升。

好的大學和不好的大學不僅是學歷上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在資源和機會上的差異。

目前我國共有接近3000所大中專院校。其中80%是公辦院校,所謂的公辦院校主要是指學校的資金來源是來自於財政補貼,而目前我國的教育的財政補貼十分有限,每年佔到財政收入的3%左右,在財政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即便是想要均等化也是不現實的,那肯定會優先發展一些比較好的學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211”“985”院校。

211院校就是面向21世紀重點辦好的一百所高等院校,985工程院校是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的講話時提出的,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因此,一些知名院校往往會有更多的教學資源,會有更先進的實驗室,以及更多的辦學資金,因此也就更容易吸引到優秀的教師。

985和211院校與普通院校除了在教學資源上的差異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氛圍上的差異

優秀是一種習慣,能夠考上211或者是985院校的學生,他們從小學到高中,一般都是表現比較優秀,因此他們會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

雖然說在一些985院校之中,也有一些學生經常打遊戲、逃課,最後掛科太多被勸退,但是這種學生的比例是非常小的,而在普通院校之中大部分學生都處在自暴自棄的狀態,找不到自己的前途和方向。

在大學裡面,更多的是強調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因此環境是相當的重要。

如果你身邊的人都是一些比較優秀的人,那麼你會努力的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如果身邊都是一些普通的人,你自己社會變得優秀一些,有些時候就顯得自己特別不合群,或者是會讓自己會特別容易自滿,這一點在招聘的時候會特別明顯。

普通的學校的學生可能考過六級,都特別值得炫耀,而在一些名校之中可能六級是標配,他們考過六級之後都會考雅思、託福,甚至大部分學生畢業以後都能熟練的運用英語,而在一些普通院校學生之中,甚至有些學生就四級就沒過。

借用連嶽的一句話:“如果你不按照自己想的去做,那麼最終你要按照你做的去想”。在一些校園招聘時候,普通院校稍微優秀一點的學生更容易自滿。

除了學習氛圍,教學資源之間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在就業的時候就業機會的不同。

在大學擴招的背景下,大學生可以說是相當的泛濫,之前網上流傳著一句話扔一個石頭,砸到十個人其中六個是本科生,三個是研究生,一個是博士生。

大學生供過於求,名校學歷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其實國外的很多大學在就業的時候,一些知名的企業都傾向於去一些名校進行招聘。某位知名投資人說,每次我在投資企業的時候,都會給企業強調一句話,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要招人就要招優秀的人,去一些985院校招聘,因為高考就已經篩選了一次,為什麼自己還要花大量的成本去篩選呢?

也就是說,對於很多企業來說,雖然他們也明白在普通院校之中,可能也有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但是,要想把這個普通院校這種極個別的同學篩選出來,成本是相當高高的,而企業主要考慮是以最低的成本招聘到合適的人才。

大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的時候,都會有自己所傾向的院校,其實這個道理也非常簡單,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都會傾向於選擇自己熟悉的。

不少企業都傾向於去自己比較熟悉的院校招聘,如果是自己的師兄或者師姐是在一個知名的企業從事招聘或者知名企業高管,他們在招聘時候肯定會考慮到自己的母校,並且在錄取時候會優先選擇自己的校友。

在名校之中,校友不僅是以一種關係,而且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不過在大部分省份要想考上985或者是211院校,其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甚至有些學生經過了三年或者四年的努力,因為學習方法或者是能力水平方面的問題,自己最後只能就讀於一個二本或者是普通一本的重點院校。

其實在看待高考這件事情上,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要“盡人事,知天命。”

並不知說考上名校就是一本萬利,考上名校也只是一個開始,要想讓自己有所作為,還需要後續不斷的努力,而考上普通院校可能是需要你加倍努力,甚至在以後的職業發展和人生的道路上會走更大的彎路。

不過,在成長的道路上,只要自己不放棄,那麼肯定會有機會,而沒有機會往往是自己先放棄了。

期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升學與考試


像985或211這樣的重點高校,一定是有非常濃重的文化氛圍和濃郁的歷史積澱,在這樣的學校學習能夠受到馥郁芬芳文化的薰陶與感染。其次,重點高校資金充沛,各種設備精良師資力量雄厚,學生也可以享受優良的教育。最後,畢業證就是將來工作的敲門磚,重點大學畢業的學生進入大公司的幾率較高,同時教師和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和孩子能夠考入重點大學。


一、濃郁的文化底蘊,良好的同伴學習


重點高校文化氛圍濃郁,悠久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自身的思想。同時能夠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一定是出類拔萃的好學生,和這樣的同伴在一起,其實是可以帶來危機感的,你會慢慢的發現,優秀的學生還在努力的學習,同伴的優點可以幫助自己找到自身的不足,更能夠讓自己懂得謙卑,珍惜時間更會努力,能夠激發自己對學習的興趣與知識的探究,更好的學習同伴的優點補充自身的不足,不斷的提升自己,並形成良性的競爭。正如《論語》中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二、豐富的教學資源,多元的國際視野


從國家到地方可以說對重點大學的扶持是非常重視和豐厚的,其硬件設施是相當完備的,無論是圖書館閱覽室還是實驗室的,都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條件。另外,重點大學有一批精良的教育教學工作者,他們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良師益友。當然,學校還會邀請社會各界的名人或者校友來講述自己的成功史並且進行講座,可以使學生獲得非常大的啟發開闊了視野。同時,隨著國際化的進程,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和享受到國際的先進教育教學水平,甚至有機會可以公派到各個國家去交流與學習。


三、名校的光環,入職的敲門磚


當然有名的大學是具有一定的效應,可以說自帶一種光環,可以使學生在眾多的面試者中脫穎而出展示自己的才華。其實企業會從長遠的利益出發,會選擇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名校畢業生。


決勝網


我的一個朋友孩子今年上高中,朋友為了能夠照顧好孩子甚至辭去了工作專心陪讀,就為了能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問她這樣做是否真的值得,她表示為了孩子的未來沒有辦法,現在的環境下考不上重點大學感覺看不到出路。的確,現在社會所有學生和家長都希望能夠考上自己或自己家的孩子考上985、211。那麼,為什麼大家都拼命的想考上名校呢?在我看來有這幾個原因。



1.接受的教育資源更好

現今社會很現實的情況就是名校的教育資源相比較於普通大學會更好。在很多985、211大學的教師都是非常有經驗的名師,並且相對於普通大學來說基礎教學設施也更好,學生能夠得到的教育更好。

2.文化氛圍更好

在本科階段基本沒有什麼文化活動,包括學生的文娛活動以及講座。在研究生階段,見到很多的大師,講座經常有,只要你願意去參加,天天都有。重點高校之所以成為重點高校,都是有歷史積澱,並且是相當厚重。儘管有的普通高校號稱100年,甚至更長,但時間長不能代表有文化。並且經過高考的把關,和自己在同一學校學習的同學基本都是和自己同一層次的人。因此,好的氛圍也能夠帶動人的主動學習。



3.簡歷更具有競爭力,機會較多

雖然說大學只是一個平臺,但是985、211名校畢業的學生在尋找工作時更容易被企業選中。一些企業的HR明確表示應聘者學歷如果不是985、211畢業就不予以考慮。所以,在找工作中名校畢業生的簡歷會更具有競爭力。其次,名牌大學裡會有很多與知名企業合作的機會,這些企業會在本校選擇學生給予工作,因此,名校畢業的大學生機會更多。

考上名校確實是每個考生和家長的夢想,但其實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不止名校這一種,大學只是一個平臺。最重要的還是要通過大學的自我提升,來提高自己的價值和競爭力。



你認為大家為什麼要拼命考上名校呢?期待你的留言分享。更多問題歡迎關注交流,成長路上我們一起前行!


許悠然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的是如果有機會你可以在畢業季的校園招聘中去看一看,在不同的學校會有什麼樣的企業去,這算是比較犀利或者最直接的回答了吧!

我們會看到在清華:國內/國際最好的企業會在哪裡設招聘點,篩選他們合適的人才。但是在一般的普通院校出現都是地方的企業,在一些技術類院校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對藍領、基層員工的招聘,這就是最直接的區別。

我們不能說畢業之後進入大企業工作就是成功,就是讀大學的成功,但是這代表了我們很多人努力進入好大學的最原始的初衷(或者說父母最原始的初衷),去好大學、找好工作、去好單位、賺更多的錢、有更多的發展。

在最優秀的大學,你會遇到這樣一群人:

1.來自全國的最會學習的小夥伴,請不要再意淫進入一流大學的都是會考試的小夥伴,哪個不是多才多藝,恨不得十項全能。

2.來自全國最優秀的老師,老師和老師不一樣,我相信當老師有選擇的時候,大部分老師都會選擇去最好的大學教書,但是最好的大學一定只選擇最優秀的老師。

3.最多的參與國際交流/社會交流的機會,這點不用說,看每年清華北大的交流生就知道了。

4.最厲害的人脈圈子,這點在畢業多年之後你會感受到,在剛上大學時你還會懵懵懂懂。

好了,和最優秀的人在一起,高手過招之間才更痛快,不是嗎?

這些年爆出來的名牌大學畢業之後一無所成的,那只是極少數的少數,就像在最底層的學校有那麼極少數的能翻身逆襲的一樣,不要把少數當成規律。

如果有機會,一定要拼,拼進全力,去最好的學校,去和高手過招,痛快的很!


九鬥學生心理


在“是否必須上名校”這個問題上,大部分家長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可孩子們就不願意了,又不是學習的機器,為什麼非要承擔如此超負荷的壓力呢?但是,我想告訴你的是:考名校,不僅為未來的發展,為你的人脈,為你的面子,更為了你作為人本身的尊嚴。

原耶魯大學校長小貝諾·施密德特在耶魯日報公開斥責中國大學:“大學似乎是孕育自由思想並能最終自由表達思想的最糟糕同時又是最理想的場所,然而中國的很多大學‘失去了重點,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貫保持的傳統’,實在難以想象,孔孟之鄉竟然充斥著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學者,培養出一批只會應試的機器,令人失望”。

現在的大學越來越不自由了,我讀大學的那會兒,是在大學城,學校之間可以互相聯誼,只要有學生張羅就行,而現在,據說學校擔心學生出事,影響名聲,連集體外出出遊、集體外出實踐都不允許。

這在名校表現得還不是很明顯,在不太好的學校,管理者們會嚴格按照高中的作息要求大學生,工作日禁止學生外出,整天把學生們圈養在象牙塔裡,這樣不自由的氛圍能培養出祖國的棟樑嗎?

我的一位朋友,是500強企業的HR,在用人標準方面,他明確告訴我,更傾向於招聘好學校的學生。這不是名校鄙視鏈,而是他們能力差別真的蠻大的,普通學校的學生即使再優秀,進公司後升職率是很低的,而名校的學生,卻十分受歡迎。比如,領導給一個市場調研的任務,普通學校學生一般只會默默地去完成任務,而名校的學生除了完成好任務外,還會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整理成文,一併與領導交流,誰不喜歡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呢?

總有一些傻逼學校的管理層會認為,自由就是無序,無序就是混亂,所以為了績效,為了面子一定不能給學生自由,但實際上呢,自由是有價值的。


自由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激發人潛在的創造力,人可以一時在管理下在約束下做好一件事,但要想在一生中熱愛一個事業,做成一件長期的事,必須要有內在的驅動力,而這隻有在自由的環境下靠人自己尋找。


什麼我建議大家:上學要去好學校上?


古話說的好,寧和聰明人打一架,也不和糊塗蛋說句話,差學校以為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就可以仿效西點軍校的成功了嗎?錯了,監獄式的管理只會抹殺學生的獨立意識,生產出一個又一個的複製品。


都看到這裡了,不如關注下我的公眾號吧:霍老爺(ddz-2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