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陽邏經濟開發區

武漢陽邏經濟開發區是湖北省、武漢市重點對外開發區是新世紀武漢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位於長江中游北岸武漢市新洲區陽邏街。開發區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分為港口物流區、工業園區和綜合生活配套區。其發展定位為:華中地區重要物流中心,現代港口工業新城。

武漢陽邏經濟開發區

OFweek產業園

陽邏開發區擁有“長江腹地第一深水良港”,具有長江中上游得天獨厚適宜建設集裝箱碼頭的岸線,陽邏武漢新港將逐步形成以深水港為依託,以國際集裝箱轉運為主體,以大宗散、雜貨運輸為基礎的華中地區物流中心重要基地。

開發區計劃到2010年集裝箱運輸能力達到25萬標箱、年吞吐量800萬噸,2020年分別達到50萬標箱、1600萬噸的規模。其“龍頭”項目“武漢國際集裝轉運中心”首期5萬標箱於2003年投入營運。

地理優勢

一、陽邏開發區是一個年輕的開發區,投資優勢十分明顯,區位獨特。武漢市素稱“九省通衢”,以武漢為圓心,在半徑400公里範圍內,輻射45箇中等以上城市,在半徑約12

00公里範圍內,涵蓋了中國14個GDP超千億元城市中的12個,陽邏開發區是武漢市對外開放的東大門,地處承東接西、貫南連北之重要節點位置,集中體現了武漢作為華中地區唯一的特大城市的區位優勢。

交通

陽邏武漢新港可江海直達,穿越開發區的武漢繞城高速公路、陽邏長江大橋與滬蓉、京珠高速公路相連,開發區的主幹道分別貫通106、107、318、江北等數條國道,京廣、京九鐵路夾境而過,漢口機場外遷陽邏,形成了華中地區罕見的“水、公、鐵、空”立體交通網絡。

資源

開發區連接鄂東和大別山地區,腹地蔬菜、水產、畜牧、糧棉油、林果等農產品資源豐富;陽邏電廠、中南石油公司、湖北天發集團等為開發區提供了雄厚的能源基礎。

環境

武漢市政府決定陽邏開發區享受國家級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對外來投資項目實行服務包乾制,投資者在企業註冊登記、建設、生產經營不同階段所需的服務,一般不與有關職能部門直接發生關係,均由開發區有關部門負責包乾和協調辦理;對投資企業實行封閉管理,保證企業正

常經營;實行統一收費和投訴處理制度,充分保障投資者的利益。

設施

陽邏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超前建設了道路、供水、排水、排汙、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

市場

武漢常住和流動人口過千萬人,不僅自身具有巨大的消費市場,而且貨物集散方便,產品輻射廣闊,歷史上被商家評論為“貨到武漢活”。在陽邏開發區投資辦廠,既是低成本進入的最佳時期,又可佔領武漢及周邊的巨大市場。臺灣遠東集團、香港新世界集團、湖北天發集團、武漢中百集團等大財團十分看好陽邏開發區,紛紛投巨資在陽邏開發區進行項目建設。開發區三個功能分區都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投資熱潮初步形成。

進入新世紀,武漢市委、市政府將陽邏開發區作為培植全市新的經濟增長極和全市“一帶一區一港”發展戰略的重點之一,確立了“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市區共建、以區為主”的建設發展方針。從2001年起,武漢國際集裝箱轉運中心、武漢繞城高速公路、陽邏長江大橋、漢口機場等一批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正在陽邏穩定推進,到2004年,陽邏將形成通達“兩港”(深水港、航空港),連接“兩線”(京九、京廣鐵路線)、貫通“兩路”(京珠、滬蓉高速公路)為重點的立體交通網絡,陽邏獨特的區位優勢日益顯現,充滿無限商機。不久的將來,一座以華中地區重要物流中心、華中地區最大的以集裝箱江海直達為主要特徵的現代港口工業新城將崛起於武漢的東方。

二、港口工業

充分發揮陽邏開發區的優勢,加快建設港口工業城,新洲區委、區政府決定經過5—10年努力,把陽邏建成以紡織服裝、建材、造紙、化工(生物)、電力和鋼鐵機械6大行業為支

撐和重點、環境汙染少、基礎設施完善、物流暢通的現代化港口工業新城。

圍繞工業化的目標,科學規劃,合理佈局。陽邏港口工業城要以陽邏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中心,沿長江岸線雙向延伸,並向腹地拓展,在近6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總體按6大重點行業分塊佈局,大區劃小,合理安排。在陽邏岸線,以武船重型機械公司為基地,佈局鋼鐵機械工業;以武湖二泵站附近區域為基地,佈局造紙工業;以雙柳與陽邏毗鄰地為基地,佈局化工(生物)工業;在漢施線以北區域,佈局紡織服裝工業;在漢施線以南區域,佈局電力、建材工業。

招商產業

如果將工業化僅限於發展製造業這一條道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工業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個轉型過程會由於地區稟賦和發展環境的不同而出現新的形式。

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抓住農林牧漁等第一產業,通過第一產業的深加工及其升級實現了工業化(第二類工業化);新加坡、香港地區等則創造性地利用了港口服務、金融、物流等發展“輕質”工業和服務業,不僅實現了經濟起飛,還創造了“亞洲奇蹟”(第三類工業化)。

當前,對大部分縣域經濟來說,可能只有發展製造業來實現工業化,而新洲不僅可以走這種相同的工業化道路,而且還可以踏上由港口服務驅動的工業化新道路,雙道並驅,前景一片光明。

港口經濟是逐步升級的產業聚集經濟。通過製造業來推進工業化,一般是沿著農業-輕工業-重工業-裝備製造業—後工業等的階梯逐步推進的。而港口服務驅動的工業化的演變規律不同於這個邏輯。它基本分為四個階段:以陸養港、以港養港、以港促港、以港促城等四個階段。

“以陸養港”階段。在港口初建階段,港口的收入還不能自我維持,還需要陸上部門提供資金、技術、市場、人才、管理等資源的支持,但由於社會效益還微不足道,因而這一階段私人投資動力不強。從國外的經驗看,這個時期往往以國家財政投資為主。新生態的港口通過農產品、棉紡織等傳統產業銷售市場的擴張,帶動農業分工和農民非農化的啟動。

“以港養港”階段。這個階段即起飛階段。與港口活動直接相關的公司發展迅速,如裝卸公司、碼頭公司、船舶修理廠、港口服務以及陸上集疏運和貨運代理行業等。其中,造船業、修船補船業、船用的鋼鐵產業是最重要的支柱產業。

“以港促港”階段。港口腹地企業往往有意無意地會將港口地區鑲入其生產和供銷決策之中。由於港口地區有利的商務條件,會導致大量的投資者進入,使港口成為區域乃至全國的生產資料、需求信息、技術選擇的供應源和各類企業進入全球市場的跳板。流通加工和深加工就成為這個階段的顯著特點,化學產業、汽車組配產業、電子組裝產業、機電裝配業是港口地區的支柱產業。

“以港促城”階段。港口在交通運輸中作用的發揮,使之成為地區經濟運行中的重要環節。由於物流便利、信息發達,城市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港口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加工工業、金融、貿易服務的發展,加工工業、金融和貿易服務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港口的發展。循環累積,港口逐漸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中心。相應的教育、科研、文化、生活、娛樂、醫療、房地產等方面的配套功能也會隨之得到發展。港口日趨社區化。金融房地產、旅遊休閒、餐飲商貿、報關貨代業等產業是創業者挖金掘銀的風水寶地。本文來自於:OFweek產業園 https://park.ofweek.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