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攀比”

我们爱“攀比”

如果你是“80后”,记不记得有个小孩叫“小明”?

他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身形矫健……拥有一切让人艳羡的美好品质。就连数学考试的应用题上,也屡次出现“小明如何如何”的题目,小明成了大家小时候的噩梦。

给我们童年留下阴影的不只是“小明”,另外一位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每当小时候犯了错误,家长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怒骂:“你看看**家的***!再看看你……”。从此“别人家的孩子”也成为了我们小时候的噩梦。

长大后,我们以为自己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了,总以为可以向天喊出那句:“滚蛋吧!‘小明’。滚蛋吧!‘别人家的孩子’”。可事实证明我们还是太“too young、 too simple”了。记得没结婚那会儿,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回家过春节时接受各路亲戚的三百六十度盘问。无论是“都快三十了吧?还没结婚呐?要抓紧哦,你看你东东哥和你岁数差不多,都有俩孩子啦!……”还是“你工资现在多少啊?……呦——!才那么点啊,你东东哥年底又升职了,月薪上万,过年还给发了十六薪呐,你也要努力哦……”,这些问题都足够让我肝肠寸断、吐出三升老血。

终于随着自己年龄慢慢变老,各位侄儿侄女也逐渐成人,自己身上承受的火力总算小了一些,“90后”“00后”成为了承接火力的主力军。但事实又一次将我们狠狠打脸了,不论是人妻偶尔念叨的“你看你真没用,看人家3号楼的小王又买了一处学区房,今后他家小孩就能到市重点中学上学啦……”还是单位年会时将业绩排名前三的员工请上舞台,全员一起鞠躬高喊:“向业绩冠军致敬,为努力拼搏喝彩!”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似乎又一次回到了我们身边,再也没有离开的迹象。

我曾经和同事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我们如此爱攀比?

同事问我:“人活着最终是为了追求什么?”

我回答:“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最高的追求是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拉倒吧你!”同事打断了我,“人的终极追求无非是权力、金钱与名望,而这三者必须靠互相攀比才能得以体现,如果不比较,你怎么知道你的权力是否大、金钱是否多、名望是否高呢?”

“哦!”我似乎懂了。

我的一位同学今年离婚了,选择了一位富裕的油腻中年大叔结婚,我弱弱的问她:“你爱他吗?”

她回答我:“只认识三个多月,能有多爱?”

“那你为什么会选择同已恋爱5年,结婚3年的前任离婚呢?”

“他就是一个废人,除了每天打网游没有任何志向,到现在连房都是租的,和他在一起我这辈子就废了……”顿了一下又对我说,“你愿意看到你的老同学,也就是我,一辈子和一个毫无希望的死肥宅在一起么?”

我摸摸自己的肥肚腩,弱弱的说:“当……当然……不……不……不愿意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