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解路的意義的,莫過於從貧困中走出的人 沿黃路的故事告訴你,什麼叫希望

【沿黃故事】

百姓心中的致富路

最理解路的意义的,莫过于从贫困中走出的人 沿黄路的故事告诉你,什么叫希望

延長雷赤鎮境內的沿黃公路

地理位置偏僻、基礎設施差,延長縣的旅遊業發展一直非常緩慢。沿黃景觀路開通以後,該縣的旅遊及其它產業發展如何?7月11日,記者赴延長縣採訪,順著沿黃景觀公路一路走來,瞭解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最理解路的意义的,莫过于从贫困中走出的人 沿黄路的故事告诉你,什么叫希望

沿黃路帶紅了合作社

最理解路的意义的,莫过于从贫困中走出的人 沿黄路的故事告诉你,什么叫希望

“沿黃路在我們縣上全長76.7公里,經過羅子山、雷赤兩鎮,覆蓋人口24817人。去年開通以來,沿途確實有幾個典型值得學習,‘火焰山紅薯辣椒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最典型的一個,合作社經理馮毅對這條路最有發言權。”在延長縣委宣傳部幹事齊祥銀的介紹下,記者第一站就來到了遠在黃河峽谷地貌深處的“火焰山紅薯辣椒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

沿彎彎曲曲的沿黃路一路駛來,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記者終於在延長縣羅子山鎮下魯村,見到了今年42歲的合作社總經理馮毅。

最理解路的意义的,莫过于从贫困中走出的人 沿黄路的故事告诉你,什么叫希望

馮毅發展紅薯產業幫鄉親們致富

“我可不是啥經理,我就是個種地的農民,只是看到沿黃路開通了,就覺得要抓住這個機會好好幹一番事業,把自己原來在山那邊的企業搬了過來,現在才開始一年多時間。”馮毅為人坦率,說話更是直爽。2015年春天,他在下魯村對面的火焰山村就組建了合作社,當時還沒有沿黃景觀路。

因為從小家境貧寒,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在初中畢業後他就選擇外出打工學手藝。“經人介紹,我跟著師父開始學習加工鋁合金門窗,看似簡單的加工,其實是一門技術活,從理論到實際操作,不知受到多少責備後,終於能獨自完成成品加工了。當時那股高興勁我現在都記得,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馮毅說,靠自己雙手拿到人生中第一筆工資後,他把錢都寄回了家。

加工鋁合金門窗,馮毅一干就是幾十年,從打工者奮鬥到當老闆,成立了公司後,還帶出去很多村裡人學習手藝。“這些年我深深體會到外出打工的不容易,看著村裡人在外打工,每年回不了幾次家,也掙不了幾個錢,我就覺得自己不能安於現狀,我要回家創業,帶領鄉親們共同發家致富。”馮毅說。

“紅薯都是當地老品種,是我們這裡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寶貴食材,這裡的膠泥土適合這種老品種紅薯生長,我們這裡的氣候也非常適宜紅薯生長,特別是老品種紅薯,口感特別好。我們在火焰山村成立了全縣第一家以紅薯種植為產業的合作社,但是,隨著業務的擴展,道路成了合作社發展的最大障礙。”馮毅介紹,以種植紅薯為主的合作社成立後一年多時間,新的問題出來了。

“2016年在縣上開會時,得知沿黃景觀公路在修建而且將要從下魯村通過,我當時就覺得機會來了,一定要抓住。下魯村因為偏遠,條件一直不好。我家窮,最早成立合作社都沒有在本村弄。火焰山村人少,路窄,彎道還多,大型車根本進不去出不來,就是一些小型車輛進去後也沒辦法掉頭,產的紅薯在運輸外銷上就成了大問題。還好沿黃景觀路開通了,就從我們老家下魯村經過,我就趕緊將公司搬過來了。”馮毅說。

馮毅告訴記者,2016年年底,他將合作社從山對面的火焰山村搬過來後,當年兩個村子(火焰山村和下魯村)的產量是50多萬斤。2017年秋天,沿黃景觀路正式通車後,紅薯的產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達到了100多萬斤,全部銷售一空。

“現在,我們依託景觀路,已經將合作社擴大化了,原來合作社只有火焰山村和下魯村兩個基地,現在已經擴大到周邊好幾個村子了。今年的農業產值,肯定還會翻一番。”

從馮毅的介紹中,記者瞭解到,目前合作社共吸納社員269戶,在2017年,扶持合作社社員人均收入都在1萬元以上。通過“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扶持664戶貧困戶發展紅薯產業,輻射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化肥、紅薯苗、技術……全免費,沒有馮毅的幫助,我家窮日子沒盡頭。”今年50歲的李世東是火焰山村村民,從小就患有小兒麻痺症的他告訴記者,加入合作社後,特別是在馮毅的親手幫扶下,他家紅薯畝產都在3000斤以上,每斤按最低的3元錢計算,一畝地的收入是9000元。他家一共種植了5畝紅薯,一年光紅薯一項,收入就在4萬元以上。

記者瞭解到,針對農戶缺少資金、技術等難題,合作社在產前、產中、產後為農戶提供統一、優質的服務,合作社建設有專門的育苗基地,既保證了紅薯品種,也提高了育苗率,大大減少了生產成本,同時在農資上給予支持,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不僅如此,合作社還積極幫助貧困戶賣紅薯,盡一切可能幫助他們發展好產業,增加收入。現如今,合作社引領帶動作用已經輻射到周邊各個村子。

“感謝沿黃景觀路,現在,我們合作社不僅有紅薯產業,還有辣椒、蘋果、核桃、小米等產業。”馮毅自豪地說,現如今,合作社生產的“火李灣”品牌紅薯已成為陝西省著名商標,暢銷於國內各大城市。

最理解路的意义的,莫过于从贫困中走出的人 沿黄路的故事告诉你,什么叫希望

桃枝村脫貧攻堅變化大

桃枝村位於羅子山鎮政府駐地西北2.5公里,距離延長縣縣城65公里,地處寬梁殘塬地帶,東與山西省隔黃河相望,氣候乾燥,降雨量較少,晝夜溫差大,道路崎嶇,基礎設施落後,原來一直是該縣的重點貧困村。自從村裡來了第一書記後,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村裡的工作是大家共同幹好的,要說成績的話,最應該感謝的是沿黃景觀路,沒有這條路,我們村的變化不會這麼大。”在桃枝行政村村委會大院裡,29歲的村第一書記房露說。2016年8月,房露被分配到延長縣羅子山鎮政府工作,當時就擔任了村第一書記兼包村幹部。

“桃枝行政村是由桃枝村、益枝村、道山坪村、滴水崖4個自然村組成的,共有260戶649人,我剛來的時候,全村建卡貧困戶有72戶145人,現在已脫貧68戶136人,剩餘4戶9人預計今年年底脫貧。”房露說,剛來到桃枝村擔任第一書記的時候,正好趕上修建景觀路徵遷土地。當時村裡有幾個特別難說話的村民,在徵地賠償方面一直和政府較著勁。

“當時村民主要就是在賠償上覺得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錢數,國家在這方面有統一的賠償標準,不可能你說多少就賠多少。村民不讓步,施工受影響,施工方就三天兩頭找政府協調,我就成了這些事的主要促成者。”房露說,為了能讓村民儘快配合政府修路,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他泡在村裡和這些村民談心,從政策到家庭瑣事,從白日田間地頭到夜深人靜的村口,記不得反反覆覆多少次,終於村民們開始鬆動了。

“人心都是肉長的,人家娃娃給我們一直說這條路修起來後,村裡會變成啥樣子,國家修這條路就是為了讓我們這些偏遠山區的村民能脫貧致富。娃娃天天來動員,看得我們都心疼。”桃枝村一白姓村民說,因為被房露打動,自己決定配合政府進行徵遷,“當初的配合,現在看來值了,景觀路修成後,確實給我們村子帶來了好處。”

“路通後,我們第一時間就給村裡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通村路全部硬化。對村容村貌進行徹底改觀。看到村子面貌變了,村民們高興勁也上來了,對我們後面的工作就全部支持了。”房露說。

“桃枝村主要收入是果樹種植,村裡有耕地2561.89畝,退耕2208.5畝,果園1044畝,其主導產業蘋果樹714畝,梨樹330畝,因為產業發展滯後,缺乏科學技術管理,效益一直很差。景觀路修通後政府就加大了產業扶持,把村裡的老舊果園改造成了一個標準化的採摘園,這個採摘園100多畝,目前已經全部建成了。”房露說,2017年11月24日啟動老舊果園改造的時候,縣果業局負責採購苗木和化肥,2018年開春正式投入生產使用;同時為解決梨果銷售難,價格低的局面,不讓果商牽著鼻子走,在桃枝村成立10個果園地庫示範點,並通過網絡、合作社聯繫果商很多次,徹底解決了村民的實際問題。

在該村採訪,記者還了解到,因為工作成績顯著,2018年4月,房露被評為延安市2017年度脫貧攻堅先進扶貧幹部。目前桃枝村貧困發生率低於3%;人均可支配收入7925元,達全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8.51%;有互助資金協會村集體經濟收入(放貸14萬);各自然村道路硬化並通網絡寬帶;飲水安全,電力入戶率達100%,基礎配套設施齊全。

對於未來的發展前景,年僅29歲的房露表示“藉助沿黃路旅遊經濟帶的優勢,努力將桃枝村打造成旅遊文化村;同時以產業發展為基礎,鼓勵年輕有為者回鄉創業,改變單一的蘋果種植產業,大力開發採摘園、農家樂、服務站以及挖掘桃枝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恢復廟宇、戲臺,傳承老一輩留下的秧歌、戲等文化”是他正在全力以赴所要做的事情。

記者 雷鳴 周鵬

沿黃走筆

路,筆耕口傳的永久話題

早在幾年前就聽說過延長縣的狗頭山了。它是陝北黃土高原上難得一見的一座石山,有小華山的美譽。

幾次欲前往朝聖,卻因道路艱險而不能成行,幾乎成了自己的一塊心病。因為沿黃觀光路的通車,終於得以成行。

車沿延安至延川高速路行駛一個小時後,就到了與山西省永和縣隔河相望的延川縣土崗鄉,當我還在腦補“秦晉之好”的歷史橋段時,車已拐上了沿黃公路。聽說沿黃公路沿著黃河西岸串聯起陝西4個地市12個縣區的50多個景點時,同行的夥伴立馬來了精神,生怕錯過沿途的美景。

車在飛馳,黃河也和我們若即若離。遠看時,她像系在黃土高原上的一條腰帶,寧靜而優雅。近看時,她猶如黃土高原上拔地而起的陝北腰鼓,壯懷激烈,讓人瞬間肅然起敬。

隨行的延長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沿黃公路延安段起於延川縣范家窪,經延川、延長、宜川3縣326村,止於宜川縣舌頭嶺,全長241公里。在去年9月底以前,沿途的許多村子還很封閉,農副產品運不出去,交通不便成了制約農民脫貧致富的瓶頸。

說著話,車已到達延長縣南河溝鄉境內,遠處的狗頭山影影綽綽,因為是週末,來這裡遊玩的遊客還真不少。售賣土特產的店鋪和攤位生意繁忙,各種特色小吃也讓人口舌生津。昔日的狗頭山“養在深閨人未識”,但隨著沿黃公路的開通,現在卻成了“一朝撩面世人驚”的好去處,也使當地農民收入成倍增長。

來到狗頭山下,詩友們紛紛拍照留念,吟風弄月。在大家的鼓動下,我也來了雅興,即興作詩一首:鍾靈毓秀狗頭山,定是神犬下凡間。不隨楊戩去征戰,要為百姓守桑田。

大夥都拍手叫好,當地一村民卻不甘示弱,說我的詩太拗口,他聽不懂。眾人遂喊著讓他來一首,他搖頭晃腦張囗就來:古有絲綢之路,今有一帶一路,眼前沿黃公路……大夥起鬨說這不像詩,他卻突然提高嗓門:啊!都是人民的致富路。大家都鼓掌稱妙,說這詩接地氣,說出了農民的心裡話。

路永遠是令人興奮的話題。從秦直道到絲綢之路,再到茶馬古道。我似乎聽到了人馬嘶鳴和悠揚的駝鈴聲。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業興。在歷史的長河中,路始終和經濟文化發展密不可分,和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息息相關。

記者 周鵬

名勝探尋

延長有座狗頭山

最理解路的意义的,莫过于从贫困中走出的人 沿黄路的故事告诉你,什么叫希望

狗頭山風光

延長縣境內有許多美景值得遊玩。首當其衝的,應該是大名鼎鼎的狗頭山了。這個面積只有6平方公里、海拔1220米的大山,在當地百姓眼裡,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名勝景點”。7月12日,記者從延長縣縣城出發,來到了距縣城62公里的狗頭山景區。

“站在狗頭山,伸手摸著天”是當地老鄉對其的讚譽,因為高、險、峻,當地老鄉都認為它是一座心目中的聖山。”隨行的縣委宣傳部幹事齊祥銀介紹,狗頭山原名石閣山,又稱高山。

“到了,到了,那不是狗頭山嗎?”在雷赤鎮南河溝社區一個半山腰處,齊幹事指著左手方向的一個大山說:“那個就是狗頭山,你們看看,山頭上的那個岩石像不像一個臥著的大獵狗?”順著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在左前方大概兩裡遠的高山上,確實有一個外形酷似獵狗的山峰,靜靜地趴在群山之間,樣子非常可愛。

在山頂上,有古寨遺蹟,另外還有一口天井,數丈深,常年有水,為狗頭山唯一水源。目前,山上僅存一塔。站立山頂,四望群山環抱,白雲縈繞,如仙境一般。

聽齊祥銀介紹,狗頭山的得名,不僅因為山的形狀像一個大狗頭,更主要的是有著一段神奇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石閣山天天在升高,年年在變樣,人們感到奇怪,就稱它為活山。到了秦末漢初之時,一南方人途經石閣山,由於天熱疲憊就到石崖下歇息,順手脫下草帽,放在頭頂的石頭上,就酣然入睡了。睡醒之後,他去拿帽子,卻夠不著了。驚呆之餘,他想山能升高,必定有寶。於是下山請來石匠取寶。可是,白天鑿,夜晚平,一點沒有進展。因此,他便要求石匠晝夜不停地開鑿,終於在三丈深的地下發現了一顆狗頭,金光閃閃,便取走了。從此,這座每天上長的石山不再長高,山頂上只留下一眼石井。

不過這人貪心不足,仍在尋寶,結果在山腰處,發現了蜜蠟洞,他認為此山是風水寶地,便把從別處取來的聚寶盆埋在了山腰下的溝裡,並在旁邊栽了棵柏樹作為記號。幾年後,他再來取寶時,只看到柏樹鬱鬱蔥蔥,根本找不到埋盆的地方了,後人便把這條溝叫作柏樹渠。從此以後,石閣山更名狗頭山,流傳至今。

本版文/圖除署名外由記者周鵬 雷鳴 採寫

長按上面二維碼可關注晚報微報

長按上面二維碼可關注西晚影像

最理解路的意义的,莫过于从贫困中走出的人 沿黄路的故事告诉你,什么叫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