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治是如何影响到日本战前和战后电影

前段时间日本大阪和美国旧金山因为接收民间团体捐赠的慰安妇的雕像而断交,而日本对于二战期间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一个什么态度?电影是一种媒介,是反应日本国内政治的一面镜子,我们从日本战前和战后电影来日本对于二战这段历史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反应。

战前

早期的日本电影实际上是四大新闻纪录片构成的,分别是朝日,日日,读卖,同盟,1933年,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提出了纳粹式电影管制,并且着手起草了一大堆的新闻管制法案,这些东西被日本人所借鉴,由日本人三喜男几乎逐条翻译了德国的电影管制法案,送交到日本政府手里,于是有了1938年的电影法,此法明确规定“电影政策必须作为国家思想政策的一部分”,并且在23条和24条规定电影的摄制和发行必须得到批准,电影人员必须登记,影片必须送审等等一系列政策,此法导致内务省的权力极大,随便一个小小的科员就能让一个电影公司倒闭。

由于法案的支持以及国民对于战争的狂热,加上当你那XX事变这种说法盛行,于是乎一大堆的鼓吹战争的电影诞生了,包括《军国摇篮曲》《梦中的钢盔》、《向支那怒吼》、《海军轰炸队》、《冲破华北的天空》之类的影片盛行。

除了鼓吹战争以外,同时在伪满洲地区,日本也用电影宣传“五族和谐”和“王道乐土”,1937年8月,满洲映画协会成立,发行了《满蒙破邪第一部》、《满蒙破邪第二部》以及《辽西扫匪》,光看名字就知道这些电影讲的是什么,而伪满洲国既出版又审查,仅在1933年到1936年,未能通过审查的片子就达到了1611部,而到1936至1937则高达1457部。

战争中期

攻击东南亚,是把整个日本电影从XX事变转变到“反抗白人统治”这个话题下,从1941年1月开始,日本政府就强制性下令全国电影院只能反映纪录片以及文化电影,连基本的娱乐性电影都被剔除掉了,此后由于日本对东南亚一系列的进攻,日本电影制作出了《缅甸战记》,《空中神兵》等等,同时在伪满洲国的满映公司也进一步麻痹中国民众,播放了大量的表现日本军队“和谐”的影片,例如说《东方和平之路》以及动员日本人去满洲垦荒的《沃野万里》《黎明前》《大日向村》之类的,也就是这个时候,日本出现了一名几乎全中国人都知道的著名演员:李香兰。

李香兰原名山口淑子,虽然中文极其流利,但是确实是日本人,出演过多部影片,包括《支那之夜》《白兰之歌》,实际上当时在中国出名的不止李香兰一个,包括满映的日本导演坂根田鹤子,八木宽等人,当时的伪满洲国的电影管制较之于日本本土反而宽松,只不过新闻和纪录片依然由日本人牢牢把控,但是中国的导演和编剧可以制作一些“娱乐片”,但是不得与日本现有的政策做抵触。

战争后期

由于日军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以及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失利,此时日本国内已经出现出很多不满的声音,此时太平洋作战主要是海军和空军,鼓舞海军和空军的士气势在必行,1943年,由田坂具隆导演的电影《海军、海军》首先上了荧幕,此后又有表达“兵营就是家”概念的《决战的天空》以及表达战友情谊的《雷霆出击队》。

而到1944年,日本经济基本崩溃,对美作战越来越困难,中国战场丝毫没有得到好转,此时需要大量的兵源继续投入到战争之中,尤其是消耗兵源的陆军,日本政府找到了木下惠介拍摄电影《陆军》,岂不知木下惠介此人这时候是有反战情绪的,导致在电影最后10分钟插了一段反战情绪的无声对白,陆军省大怒,直接停止了木下的导演职务。

而此时伪满洲国的满映方面70%的导演和80%的演员都是中国人,情况几乎失控,尽管当时日本依然牢牢把控着审查权,但是在当时日本败局已定几乎深入到人心,因此战争宣传片几乎没什么人看,反倒是娱乐性电影大行其道,这些电影甚至深深影响到中国内陆地区,包括朱文顺导演的《芝兰夜曲》,池田的《虎狼斗艳》。

战败

1945年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造成了日本电影届巨大的波动,除了日益恶化的经济以外,幻想的幻灭导致日本导演以及演员深深的恐惧,美军登陆后完全掌控了日本电影的制片和发行,废除了军国时代的电影法,解散了军国时代的电影公社,情报局以及一切和军国主义沾边的法律和机构。

美军在1945年9月22日,由盟军总司令部官员出面,要求日本电影届必须按照此类思想发布影片,它们包括

表现军国主义的废除

促进日本自由主义

保证日本不再威胁世界和平和安全

由于战后左翼思想流行,揭露军国主义的战争片盛行,包括思想左倾的日本导演山本萨夫的《战争与和平》,黑泽明的《我对青春无悔》,市川昆的《缅甸的竖琴》,日本导演小林正树更是塑造了战争六部曲《做人的条件》,轰动影坛,这时期的日本电影主要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恶为主。

日本政治是如何影响到日本战前和战后电影

受害者心里

1952年后,日本影坛刮起了一股受害者反战风,这股风气从1952年一直延续到今天,例如新藤兼人的《原子弹灾难下的儿童》,表现冲绳战役女学生的《山丹之塔》,从这个时期到1960年,日本有一大批这类的反对战争,呼吁和平,歌颂人权的二战电影,一方面,这是日本民众对于和平的愿望,另外一方面,这些电影对历史的态度暧昧,似乎在表现“日本同样是战争受害者”这么一个主体,减轻了日本人的道德压力。

异变

右翼电影是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而出现的,由于盟军电影审查的结束,日本经济在60年代到80年代高速发展,表现民族主义,尤其是对美国人的自卑感的民族主义电影喷发而出,包括村山三男的《啊,海军》《啊,零式战斗机》《啊,特工队》《血战冲绳岛》等等,描写日本将领,尤其是日本海军将领的电影数都数不清,尤其以山本五十六被拍的最多,

进入九十年代,日本电影彻底娱乐化起来,连战争片也不例外,例如说1997年的《太平洋之岚》,2005年的《暴风女神》,基本属于娱乐片范畴,此时日本电影走入低谷,没有类似于黑泽明之类的大神级别的出现,而这时候正值日本电子游戏蓬勃发展时期,虚构战争的“神话”成为心灵逃避的一个重要办法。

对外承认必要最小限度的战争责任,对内把战争责任问题搁置是日本对二战态度的一贯原则。对于他国人民的痛苦没有痛感,以及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自傲自大,使得日本式“反省”令人啼笑皆非。

中国人不应该对日本式道歉抱有太高的期待,日本右翼宫崎正弘从1986年开始写反华书籍,一直写到2017年,出版了六十多本,一想到中国到底那点对不起日本了?而日本何止一个宫崎正弘?电影不也是一样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