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际后备牛大会圆满落幕——关乎现在,赢在未来

为进一步展示后备牛最新研究进展和分享国内外后备牛养殖理念,首届国际后备牛大会于2018年7月16-18日在河北保定举办。

大会由中国后备奶牛培育协作创新平台(简称CHC平台)、美国后备奶牛协会(Dairy Calf and Heifer Association)和美国荷斯坦牛协会(Holstein Association USA)主办,由中农动科技术中心、Hoard’s Dairyman杂志社、北京奥耐尔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和长春博瑞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并获得农业农村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的大力支持。

首届国际后备牛大会圆满落幕——关乎现在,赢在未来

大会以“科学培育未来”为主题,汇集全国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牧业集团、企业单位等众多权威学者和专家,特邀中、美、德、荷、丹麦、以色列、伊朗等国外专家学者同台报告。

首届国际后备牛大会圆满落幕——关乎现在,赢在未来

大会主要面向全国规模牧场技术和管理人员、高校师生等,围绕后备牛的科研最新进展、发展趋势以及如何科学培育后备牛相关热点和焦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会议期间发布了《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白皮书》、《2018中国后备奶牛培育黄金标准》和中国版《Hoard’s Dairyman》首刊。

《白皮书》与《黄金标准》的发布

今天的健康犊牛,明天的高产奶牛!一句话道出多少奶业从业者的心声,CHC平台期望采用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高后备奶牛的饲养管理水平,以期推进奶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缺乏对于后备奶牛培育现状的整体概述,从业者们对后备奶牛的生长发育情况、健康疾病情况、繁育状况等不甚了解,相关国家政策和规范也迟迟未发布。为深入探究中国后备奶牛的培育现状,中国农业大学曹志军副教授带领平台团队,历时两年,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并先后发布《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研究报告1.0》和《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研究报告2.0》,在产业界和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和共识。

《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白皮书》属国际首发,是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的一手资料。《白皮书》的编撰汇集了国内规模化牧场近55万头后备奶牛的76万条数据资源,从中国后备奶牛的生长现状、健康现状、繁育现状以及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等多个角度,全面梳理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科研工作者以及养殖者提供参考。

首届国际后备牛大会圆满落幕——关乎现在,赢在未来

在此基础上,曹志军主持编写《后备奶牛饲养技术规范》(国家标准),这也是我国首部有关后备奶牛饲养技术规范的国家标准,将于近期正式颁布,CHC平台根据该标准,精心制作了简易通俗的《2018中国后备奶牛培育黄金标准》挂图,提供给牧场管理人员作为指标参考和,对于指导产业发展,提升奶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届国际后备牛大会圆满落幕——关乎现在,赢在未来

中国版《Hoard’s Dairyman养牛》首刊发布

美国驻华大使馆农贸处代理主任Chris博士,美国驻华使馆农贸处市场专员裴志勇先生,美国荷斯坦牛协会副主席、Hoard’s Dairyman主编Corey Geiger,中国后备奶牛培育协作创新平台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曹志军副教授,牛精英+项目北京中农动科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Hoard’s Dairyman中国版首刊主编、中国农业大学马佳莹博士共同参与了中国版《Hoard’s Dairyman养牛》首刊发布会。

中国版首刊于本次大会发布,契合本次大会主题“科学培育未来”,首刊集成了后备牛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健康管理、效益分析、行业前景等多角度相关文章,最终形成了一本专业、精美、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后备牛专刊。杂志主编曹志军指出,“提供真材实料,梳理和引导奶业发展,是我们做这本杂志的初衷、职责和理想!”

《Hoard’s Dairyman》于1885年创刊,至今为世界奶业从业者服务超过133年。创办者W.D.Hoard,同时也是威斯康辛州第16任州长,正是这位州长通过《Hoard’s Dairyman》作为媒介,引领威斯康辛州一跃成为美国的奶业之州。目前,《Hoard’s Dairyman》在全球拥有超过6万的纸质版读者,超过2万的电子期刊订阅者,分布超过80个国家。1898年,Hoard’s Dairyman发行了日文版,1994年发行西班牙文版(APP上线),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奶业也获得了全球关注,Hoard’s Dairyman一直在寻找志同道合的中方伙伴。2017年起,Hoard’s Dairyman通过美国威斯康辛州政府农业部,与牛精英联盟建立联系,经过多次深入探讨,最终与牛精英+专项的创新创业企业北京中农动科技术中心达成合作意向,2018年3月,曹志军副教授与北京中农动科技术中心马佳莹博士一同赴美,双方深入洽谈合作细节,并于同年6月签订合作协议。

与日文版和西班牙文版不同,中国版将同时涵盖原版杂志精选内容和中文原创内容,设置特邀专栏和权威解读两个栏目,邀请行业权威专家亲自撰稿,分析行业前景、产业发展形势等,使得《Hoard’s Dairyman养牛》更适合我国本土生产一线的需求,为我国奶业助力、领航。

首届国际后备牛大会圆满落幕——关乎现在,赢在未来

首届国际后备牛大会圆满落幕——关乎现在,赢在未来

会议演讲精彩内容

多年来,奶牛的育种一直是以提高产奶量为目标,但随着奶牛产奶量的增加,其使用年限长寿性却在下降,从而导致了奶牛的高淘汰率,尤其是集中在围产期。国家奶牛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李胜利教授从围产期重要的营养措施、围产期微生物的重要性和微生物移植以及犊牛微生物的变化和移植等多个方面讲解了围产期奶牛胃肠道健康调控。

随着我国牛肉消费量的增加,且肉牛基础母牛存栏量下降,导致了肉牛资源的不足。国家肉牛牦牛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曹兵海教授分享了奶牛副产物肉用途径,介绍了奶牛副产物现状、同质和差异化育肥情况,延伸了奶牛产业链,提出了奶业产业链的延伸不只是把牛奶变成奶酪和黄油,肉牛产业链的延伸也不只是把牛变成肉。

奶牛围产期营养管理和犊牛培育是奶牛管理的关键环节,围产前期奶牛日粮能量浓度不仅影响犊牛初生重,还影响奶牛产后健康,因此围产期奶牛日粮能量浓度要同时从母牛和犊牛两个角度考虑,二者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共赢。中国后备奶牛培育协作创新平台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曹志军副教授介绍了奶牛母子一体化关键技术。

首农畜牧总裁乔绿以首农畜牧为例分享了中国30年后备奶牛培育情况;东营澳亚现代牧场总经理杨库分享了澳亚的后备奶牛管理标准操作流程;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运营总经理韩春林分享了奶牛围产期体况控制与标准操作流程;北京奥耐尔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孟秀荣、丹麦ColoQuick外贸经理Ryan Zinglersen、德国Förster销售经理/德国尼尔延根大学农业管委会委员Markus Straub 一起分享了哺乳犊牛智能化管理实践技术。

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反刍动物饲料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刁其玉介绍了后备奶牛关键营养素研究进展,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博瑞农牧集团技术总监甄玉国分享了后备牛饲料配方研究与实践。

哺乳期犊牛到底需不需要饲喂干草,一直以来就争议不断,来自伊朗Lorestan大学博士生导师、独立牧场顾问Arash Azarfar从是否饲喂干草、干草的类型和干草的切割长度等对犊牛瘤胃发育和日增重以及未来产奶量的影响方面讲解了哺乳犊牛是否需要饲喂粗饲料。

随着后备牛培育成本的增加,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兴起,从基因遗传角度来评估犊牛是否有留养价值也成为加快培育优质后备奶牛的关键技术,美国荷斯坦牛协会副主席、Hoard’s Dairyman主编Corey Geiger 就从遗传角度分析了如何培育优质后备奶牛。

理想的后备奶牛饲养标准能够有效指导后备奶牛培育工作对于成母牛达到预期生产力也至关重要。美国后备奶牛协会主席Lane Sollenberger 分享了美国后备奶牛饲养黄金标准;欧洲奶业研究所首席执行官Joachim Mentschel 分享了德国后备奶牛培育目标与管理;希伯来大学讲师、以色列哈克雷牛群健康与流行病学中心主任Michael van Straten分享了以色列犊牛健康管理与监控标准操作程序。

首届国际后备牛大会圆满落幕——关乎现在,赢在未来

首届国际后备牛大会圆满落幕——关乎现在,赢在未来

会议论坛精彩内容

问题、经验来自生产,成果、技术用于实践。一线论坛就是希望能够集成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特邀牧场及企业一线嘉宾在大会现场深入探讨生产管理的关键点。

后备牛健康一线论坛受邀嘉宾有: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麻柱先生、北京中地种畜有限公司总经理宋乃社先生、北京立时达药业有限公司技术服务总监王海先生、北京东方联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叶锋先生、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反刍动物事业部负责人梁周先生,五人以“健康”为主题共同讨论了犊牛、育成牛、青年牛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控等问题以及围产牛的饲养管理对产后代谢疾病和犊牛健康的影响。

后备牛营养一线论坛受邀嘉宾有:天津嘉立荷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连超先生、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李锡智先生、荷兰纽维德公司技术经理胡小丽女士、北京元亨汇众总经理蔡成德先生、联英饲料(天津)有限公司销售部副总经理张志刚先生,五人以“营养”为主题,共同探讨了犊牛饲喂方案和管理,育成牛、青年牛和围产牛日粮蛋白和能量等营养指标浓度等相关问题,并从效益分析和经营管理的角度进行了深入讨论。

首届国际后备牛大会圆满落幕——关乎现在,赢在未来

会议影响及意义

牧场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优质后备牛的培育,首届后备牛大会发布了《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白皮书》,介绍了我国后备牛初乳管理、生长发育、疾病与淘汰以及繁育等现状,奠定了后备牛培育大数据的基础。本次大会汇集了全国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牧业集团和企业单位等众多权威学者,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平台,并且特邀美国、德国、荷兰、丹麦、以色列、伊朗等国外专家学者同台报告,分享了欧美+一带一路国家的后备牛培育技术和现状情况,建立了后备牛国际化交流平台。

会议背景介绍

中国后备奶牛培育协作创新平台于2016年11月由中国农业大学奶牛营养创新团队发起,联合国内外主要相关科研单位、牧场和企业共同创立。平台旨在更好地服务产业,促进我国后备牛技术研发和管理水平提升,由李胜利教授担任理事长,刁其玉研究员和刘建新教授担任副理事长,曹志军副教授担任秘书长。理事单位共28家,涵盖14家牧业集团,55万头后备奶牛,是我国首个后备奶牛领域集数据、研发、生产为一体的产学研综合平台。

平台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目标,力求促进奶业协作共赢、成果共享,共建中国后备奶牛培育标准化新模式。在平台的支持下,2017年4月和11月,平台陆续发布《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研究报告1.0》和《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研究报告2.0》,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1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244家牧场,提供超过76万条后备奶牛信息,报告精准剖析了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与存在问题,在产业界和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和共识,中央电视台对报告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同时,《优质后备奶牛培育综合配套技术》和《奶牛母子一体化养殖关键技术》入选农业部主推技术,曹志军副教授主持制定的国家标准《后备奶牛饲养技术规范》将于近期颁布实施。

首届国际后备牛大会圆满落幕——关乎现在,赢在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