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檢監察》|內蒙古:監察體制改革制度優勢正轉化爲治理效能

《中国纪检监察》|内蒙古:监察体制改革制度优势正转化为治理效能

掛牌即開局,開局即開工。農曆正月十四,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監委對烏蘭察布市委常委、集寧區委書記楊國文采取了留置措施。3個月後,楊國文被開除黨籍、開除公職,移送檢察機關。作為自治區監委成立後第一案、轉隸融合後第一仗,楊國文案涉案金額上億、涉案人員眾多,區紀委監委在3個月內漂亮拿下這一仗,正是得益於持續深化的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帶來的制度優勢。

《中国纪检监察》|内蒙古:监察体制改革制度优势正转化为治理效能

牢牢把握政治機關定位,實現政治效果、紀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

“楊國文案是自治區紀委監委立案查處的留置第一案,必須嚴格依規依紀依法,確保實現良好的政治效果、紀法效果和社會效果。”自治區黨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劉奇凡給專案工作明確定調。

作為自治區監委掛牌成立以來自行查辦的首起留置案件,成功查辦楊國文案不僅是對改革成效的第一次真刀實槍檢驗,發揮出了“樣板”效應,更體現了自治區紀委監委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持續深化改革的鮮明態度和牢牢把握紀委監委政治機關定位、增強工作政治效果的理念思路。

悉數楊國文違法亂紀的猖狂事實,“雙開”通報中“四個意識各個皆無,六項紀律項項違反”等內容觸目驚心。其所作所為更是讓人深惡痛絕:讓司機開著公車送他夫婦倆去北京看女兒,每晚九點後開始出去尋歡作樂,有人在其辦公室排隊送禮,據查送禮金幹部達百餘名,行賄企業家達百餘名……作為烏蘭察布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集寧區的“一把手”,楊國文給這個有“中國草原避暑之都”美譽的城市,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成為當地政治生態的重大汙染源。“抓得好!”這是楊國文落馬後當地群眾的共同心聲。“很受震動,更當引以為戒。”這是自治區紀委監委深挖楊案根源,一手懲、一手治,專門在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召開警示教育大會後黨員幹部的深刻反思。

堅持把講政治放在首位,體現政治機關定位,不僅體現在楊國文案中,還體現在自治區各級紀委監委的辦案思路中。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就發生了這樣一起案件。在調查某村支書輕微違反廉潔紀律的案件中,縣紀委監委並未就案了案,而是把監督挺在前面,實地走訪、深挖細查,發現當地村民對此人不滿已久、積怨已深,甚至在醞釀一起集體上訪。正值村“兩委”換屆,縣紀委監委及時把了解到的情況通告鎮黨委並提出相關要求,最終該村支書落選,村民拍手稱快,取得良好的政治和社會效果。

堅持有效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充分發揮政策感召力是牢牢把握政治機關定位的又一體現。改革後,自治區各級紀委監委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理念思路,努力實現政治效果、紀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在對一起自治區管理的監察對象違規報銷費用、違規使用經費等問題的處理上,鑑於其主動配合、知錯改錯,且情節相對較輕,區紀委監委沒有輕易立案,而是責令整改,視其態度和效果再做處置;在呼和浩特市某高校一名幹部貪汙助學金案中,調查組做了大量思想政治工作,使之主動坦白交代、真心悔過,最後排除了採取留置措施的必要性,直接快查快結。

“不是就案辦案,還要深挖案件的歷史背景、產生根源、政治社會影響,突出案件查處的導向作用,把不敢不能不想同步推進,這是改革後我們思路的重要變化。”烏蘭察布市紀委監委第六紀檢監察室主任竇陶然深有感觸。

全要素試用調查措施、體制機制運行順暢,於法有據彰顯法治威力

“涉案企業家們最初前來談話時,似乎事先約好了一樣,不僅來了之後一句話不說,各個還都戴著紅圍巾、穿著紅襪子,紅鞋墊上甚至繡著‘踩小人’三個字,以為闢了‘邪’就可以矇混過關。”楊國文專案組副組長、自治區紀委監委第八紀檢監察室副主任程廣軍,回憶起查辦案件快一個月時所遇到的瓶頸,既哭笑不得,又連連感嘆案件突破之難。

面對行賄人互相通氣、專案組連續談話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僵局,自治區監委在充分掌握外圍證據基礎上,依法果斷對6名主要涉案企業主實施留置,並將對其留置的消息公佈在網上,以行震懾。留置行賄人的震懾威力很快顯現,行賄人紛紛鬆口交代,一掃之前的桀驁之態。可以說,有效運用留置措施、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對此案的快速突破、證據固定起到了“撒手鐧”作用。包括留置在內,在對楊國文的審查調查過程中,專案組運用了12項調查措施中除“勘驗檢查”外的11項,還依法使用了技術調查和限制出境措施。

楊國文案能又好又快辦結,與這些措施的全要素、組合使用不無關係。除此之外,與體制機制的順暢銜接也直接相關。改革後,自治區不斷完善配套法規制度,研究制定了《監督執紀監察工作辦法(試行)》《審查(調查)措施使用規範》《監督執紀監察工作流程圖》等“四個一”工作制度。在楊國文案中,執紀審查和依法調查有序對接,案件審理室和區檢察院公訴部門提前介入,對違法證據的客觀性、合法性嚴格審核把關,為案件的順利辦結和正式移送保駕護航。“紀法”全面貫通、“法法”無縫銜接,使改革真正達到了“一加一大於二等於三”的良好效果。

“監察法的出臺,為紀檢監察干部開展工作提供了‘尚方寶劍’。”自治區紀委監委秘書長潘勇說。“於法有據”“法直氣壯”……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尚方寶劍”正逐漸被揮舞得得心應手,顯示出強大的法治威力。

內部整合盤活、外界支持配合,聚力反腐釋放高效優勢

事實上,楊國文案是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後自治區紀委監委執紀執法高效有力的一個縮影,是內蒙古正風反腐高壓態勢中的個案體現。今年上半年,全區共處置問題線索16465件,同比增長53.4%;立案4426件,同比增長24.6%;採取留置措施109人,較去年同期“兩規”人數增長738%,留置平均用時32天。最引人注目的是,自治區紀委監委上半年公佈了9起廳級幹部被留置調查的消息,7月份又連續3天留置3名正廳級幹部,“打虎”的力度還在加大。

工作的高效有力,得益於反腐敗力量的整合。改革後,區紀委監委對內設機構進行調整,監督執紀部門佔比達70%以上。內部職能設置優化的同時,通過重新整合資源、交叉搭配、混合編組,人員力量得到科學調配,“攥指成拳”形成的強大合力很快體現出來。如在呼和浩特市第一起留置案中,辦案人員合理分工、各施所長,以原紀委人員為主組成內審組,以轉隸人員為主組成外調組,充分發揮了隊伍融合效應,對案件的快速辦結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自辦要案、抽調辦案到組團辦案、指定辦案,工作模式的新升級有效盤活了辦案力量。改革後,區紀委監委根據涉案人員崗位、級別和案件複雜程度等因素分類管理,通過“一案一授權”方式組建工作團隊,尤其是依據監察法細化指定管轄辦案機制,實事求是整合力量、減少人情干擾,保證案件高效推進。僅今年上半年,自治區指定盟市紀委監委辦理異地管轄案件就達56件60人。不少盟市、旗縣藉此實現了留置案件“零的突破”,鍛鍊了隊伍,提升了工作能力。

除了紀委監委內部力量的整合盤活,改革後各方面支持配合力度的不斷加大,也是工作高效有力的重要原因。去年11月底,全區政法機關支持配合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1+4”制度體系10項制度印發。目前,自治區紀委監委辦案急需的信息查詢中心基本建成,公安、銀行、工商、稅務、電信等30多家單位完成接入,可查詢信息達100多項,實現了從“跋山涉水”查信息到“一覽無餘”用數據的轉變。兄弟部門的全力支持、積極配合,極大提升了審查調查工作的便捷度。

“改革轉變了工作理念思路,解決了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激發了紀檢監察干部的熱情幹勁,增強了社會各界的支持配合,我們的工作實現了新的質變和跨越。”自治區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王月勝說,“但問題與挑戰還有很多,下一步我們將在提高隊伍素質和工作質量上狠下功夫,讓制度優勢充分顯現。”(黃月 王詩雨)

《中国纪检监察》|内蒙古:监察体制改革制度优势正转化为治理效能

點評:

事實最具說服力。從內蒙古自治區及全國各地陸續公佈的“留置第一案”,到目前已辦結的第N案,各地紀委監委牢牢把握政治機關定位,保持正風反腐高壓態勢,迅速開工,精準發力,執紀執法取得良好的政治、紀法、社會效果,充分彰顯了黨中央關於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決策部署的英明正確,表明了改革帶來的制度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治理效能。

前路迢迢、任重道遠,現階段的治理效能只是初步顯現。鞏固並深化改革成果,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應按照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紀委二次全會要求,牢牢把握黨對反腐敗工作集中統一領導這一改革根本目的,繼續強化監督這一首要職能,紮實推進紀法貫通、法法銜接,不斷提高自身履職能力,將改革紅利充分釋放,為深化全面從嚴治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国纪检监察》|内蒙古:监察体制改革制度优势正转化为治理效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