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与路遥的“师徒”故事

路遥与柳青、吴堡

◆湖静

柳青与路遥的“师徒”故事

在共和国的文学史上,有两位史诗般的悲壮式的为文学献身的英雄,就是来自陕北的柳青和路遥。他们均来自农村,都怀揣着伟大的梦想,都发奋图强刻苦读书。他们都是共产党员,都为人民歌与呼,都创造了伟大的业绩,都是在新时代受到伟大领袖的提及。他俩通过文学联结,又在生活中有不少相似的轨迹,他们"师徒"成了不像忘年交的"忘年交"。

1

崇拜

出身底层的人,大多是努力思变的,又都是学习榜样的。榜样可一个或多个,而寻找榜样,又是由近及远的。柳青当年是学大哥刘韶华,吴堡第一位大学生,考入北大,共产党员。而路遥在人生路上就学了出生在吴堡的柳青。柳青比出生在清涧生活于延川的路遥长33岁,是从乡村奋斗成为全国知名的大作家。

路遥说,中国当代老一辈的作家中,柳青是最敬爱的两位之一,是我的文学"教父",我细心地研究过他的著作、他的言论和他本人的一举一动。他帮助我提升了一个作家所必备的精神素质。路遥在有生之年七次阅读《创业史》。有人比喻:他把《创业史》当成了一部机器,将所以零件拆开仔细查看,然后再把它重新组装起来。掌握了"使用说明书"后一个崭新的路遥时代来了。

柳青与路遥的“师徒”故事

1983年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冯牧讲:现在青年作者,学柳青的不少,但真正学到一些东西的还是路遥。路遥在《人生》开篇引用了柳青名言,他还说,能读懂秦岭的,只有那个叫柳青的陕北老汉!文艺评论者说,执拗而担当的人生性格成就了柳青和路遥。还说,路遥文化性格上更像柳青,大气甚至霸气。又说,知柳青者莫过于路遥。

两人如此神交,这要多大的缘分啊!

2

初见柳青

柳青与路遥的“师徒”故事

路遥在诗人曹谷溪的启萌下,陆续有诗歌发表。1972年8月2日《陕西日报》报道:王路遥同志一年中创作诗歌五十余首,其中有六首在报刋上发表。路遥的文学才华已开始显露。1973年2月,陕西新闻出版局在西安召开"陕西省小说、"三史"(家史、村史、厂史)和连环画业余作者创作座谈会",路遥作为作者参加。柳青受邀讲话。这是柳青"文革”以来第一次公开场合发表讲话,也应是路遥第一次见到柳青,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柳青这次讲话有意回避"样板戏"。他回来给女儿说,我不能让“样板戏"、"三突出"、"三结合"这些词汇出现在我的文章和讲话里。难怪有人说,在陕西所有的作家中,柳青的骨头是最硬的。

3

初到吴堡

1970年是路遥的人生低谷处,受仕途挫折和失恋的双重打击后,他要开始在文学上的重生。他也需要一些人的扶持。这年,延川县革委会党校组织人参观榆林地区农业学大寨先进县吴堡,党校校长白光明和老师黄殿武借口需要做记录人员,带上路遥一同参观。当时的路遥已有一些文科功底,他在延川中学时看了不少小说,作文写的曾被当成范文。此时他已开始了诗歌创作,他知道采风的重要,也应知道这是大作家柳青的故乡。

能走进名人的故乡,当时对一个文学青年来说,是很兴奋的事,尽管吴堡很小,"长八十里,宽四十里",人口只有6万多。路遥在吴堡看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踏上了连接秦晋大峡谷的307国防路黄河大铁桥。他来了灵感,有了诗意,联想到了“车过南京桥"。在经停榆林时,他又钻进了沙柳林,感受了"塞上柳"。于是在榆林招待所里,咏出《车过南京桥》和《塞上柳》的诗歌。诗在延川县刋《革命文艺》登出后,省刋《群众艺术》也登载了《车过南京桥》。笔者记得那些年《榆林报》文艺副刋叫"塞上柳"。这两个塞上柳孰先孰后不得而知。

4

再到吴堡

柳青与路遥的“师徒”故事

1973年,路遥以工农兵学员上了延大中文系,朝文学的道路大踏步迈进。他挎一个"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帆布包,如饥似渴地开始读书创作。《创业史》大学期间看了四遍,书不在包里就在床头,翻的破破烂烂,烂了就再换一本读,重要章节都能背下来。同学说,那里能掏出金子来?他说,金子倒没有,哲理却不少。还说,一个优秀的小说作者,既是作家,还是社会活动家,还是思想家,柳青就是这样的人。有时看《创业史》还发感慨,流眼泪。

当时推行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搞开门办学,路遥当班长,曾策划带全班同学去长安,邀请柳青讲学,但未能实现。1975年路遥"走出去"临时借调有名的《陕西文艺》做实习编辑。这年秋,路遥和系里两个年级五、六十人到吴堡采风,搜集新民歌,为期一个半月。正好《陕西文艺》编辑董墨(董得理)、作家李小巴(李知)去吴堡采访学大塞先进事迹,他们便相遇、合作。当天采风学员坐大卡车到县城,下塌在一完小,饭在县委灶上吃,用粗瓷大碗。下午吃"红面"(粗粮面)饸饹,县委书记、革委会主任马广文穿补丁衣服,也手端"老碗"蹲在院里吃。饭后学员参加"反修高地"的劈山造田夜战劳动。工地灯火辉煌,红旗飘扬,高音喇叭播放歌曲和劳动竞赛情况。两天后,学员又分成小组去各公社,蹲点到生产队。路遥和张子刚是班干部,负责各点巡回检查。一个7人小组是分到川口和大枣湾大队。

在川口,路遥和同学们参加黄河畔垒石造田劳动,路遥劲大,背起百十斤重的大石头稳步前行。傍晚,又聆听送毛主席渡河的老艄公、支部书记薛海玉讲当年的情形。次日清晨,路遥他们又在河滩上谈话、散步。此时黄河上漂划来一只小木船,路遥指着说,如果船在这边,我立马跳上船,漂到延川去看林达。同学追问他的恋爱事,他立刻把话题转到实习工作。一次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有一队纤夫拉着船逆流而上,路遥顾不得挽起裤腿,就帮着拉纤,一起喊着号子,拉了好长一段距离,体验纤夫的艰辛。几天后,董得理,李小巴来川口,他们谈论着,又建议路遥将川口的历史与现实结合写一篇散文。李、董二人先回县城招待所,路遥和同学也回县上。董得理拿出从西安带来的牛油炒面"茶"款待大家,一人冲了一碗。路遥说稿子写完了,让看行不行。二人惊讶这写作速度,也给提了不足。路遥第二天又改好了。速度和能力让人吃惊。

关于新民歌搜集,路遥提出了不光要政治性,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虽说是收集民歌,同学们也用社员的口吻帮着创作。编辑《吴堡新民歌选》,路遥是当然的主编,做了大量的整理、加工和编排工作。这次采风学员共创作了300多首(篇)诗、散文,路遥也创作不少民歌。路遥和董墨、李知共同创作完成了三万字的访问式散文《吴堡行》,里面提到了当时的县城,黄河,硬地梁的劈山造田;川口村的毛主席东渡,薛海玉,及垒石造田;冯家墕的植树造林,及冯治乐,冯德举;杨家沟的钉秤,打坝,及杨凤型,杨根治,杨茂乐;樊家圪坨的学大寨,学高西沟,学焦裕禄,及樊文德,樊志立,樊锦彦,樊士实,张锋莲,樊士增,樊敬善;张家山、于家沟、辛家沟交界的摩天岭,辛家沟的集镇,水库,清河沟,及李景青,田兴国,弓建兰;景家沟水库;白家湾工地;古城。《吴堡行》在《陕西文艺》76年第一期发表,后被北京外文出版社译成英文在英文版《中国文学》上登载。《吴堡新民歌选》和诗集《延安颂》由延大中文系编辑出版,入选的诗歌就有在川口创作的,这些诗集后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有一篇信天游《“红色堡垒"更红盛》。吴堡新民歌也有在《陕西文艺》和《吴堡行》同期登载。

1973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在"重视文艺创作,牢固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一文中表扬了路遥的创作事迹。1975年9月19日新华社发长篇通讯《吴堡更红盛了》在《人民日报》头版。路遥在柳青的故乡采风写作,并和编辑、作家合写文章,是很幸运的事。难怪路遥站在黄河边和同学谈论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时,兴奋的挥动双臂,唱出声来。当年的黄河确也水大,有黄河的样子,河边就是县城,那咆哮声就响在耳边。

吴堡之行,使以后见到柳青有更多话题。不过路遥当年是否去了张家山寺沟村柳青出生地,从手头现有资料不能知道。路遥再有无来吴堡同样不能知道。

5

会面柳青

柳青与路遥的“师徒”故事

路遥说:柳青是我的同乡、前辈和导师,我接触过多次,直接教导过我,《创业史》第二部在《延河》发表时,我还做过他的责任编辑。每次见他,他都海阔天空给我讲许多独到的见解。我当年和柳青接触时,严重的肺心病已经使他根本不能再抽烟,他仍然把纸烟的烟丝倒出来,装上一种类似烟叶的东西,一本正经地在抽,每次看见他貌似抽烟的神态,都忍不住想笑。

1976年8月,路遥延大毕业,在副主编贺抒玉(贺鸿钧,李若冰的夫人,小说家)等人的帮助下,分配到省文艺创作室办的《陕西文艺》(《延河》)当文学编辑,在小说组里看初稿。包括此前的74年冬到75年秋的一年左右实习,编辑工作使路遥有更多机会接触柳青。

路遥问过柳青:您是陕北人,为啥写关中的事。柳青说,原因复杂。又说:从黄帝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需要一天时间就够了,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的人写出两三部陕北题材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待的。而我这辈子也许写不成陕北了,这个担子你应该挑起来。1978年初春,柳青住院,贺抒玉和路遥去看望柳青,同时为《延河》连载《创业史》第二部下卷组稿。柳青还为路遥带的《创业史》上题签:好好学习。一次路遥和小说组路萌组长一起去找柳青要稿,当时柳青身体已很差,此前路萌取稿二次未果,但这次如愿拿回了第二部下卷十六、十七两章手稿,在1978年3月号《延河》上刋发,反响不小。

路遥和柳青共会面几次,每次谈了什么,现有资料不好确定,只能以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里自述的为准:多次。

6

悲也墓地,喜也墓地

柳青与路遥的“师徒”故事

1978年6月28日,路遥也应该参加了柳青在陕西的追悼会,当时参加者有700多人,陕西文艺创作研究室的人都参加了,大家都哭,一个伟大的作家已不能再生。柳青的墓在长安区王曲镇罗家湾村西顶头的皇甫塬上,头枕神禾塬,远望秦岭,可俯视蛤蟆滩,墓下崖根是故居中寺的地方。人们说,路遥对墓地很熟悉,那块多长了几根草,他都能感觉到。又说,路遥在重要的写作前会去柳青墓地前参拜。

1986年,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后,社会反响不如所愿。12月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几乎遭全盘否定。路遥情绪极度低落,他去了柳青的墓地。他在柳青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碑前,放声痛哭。他让同来的弟弟离开到公路上等,独自在那呆了一个来小时。他像受委屈的孩子见到父母,他有一肚子的不快需要倾诉,这是他的导师,他的知己,他身处异乡的老家人,他不向柳青哭诉又向谁哭诉,谁又能理解!他抱怨随波逐流的人,他甚至私底下来一句:狗日的,一么不懂文学。他想好了,他恢复了力量,他决心用劳动成果回答他的朋友和敌人。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中央电视台要陕西电视台采制路遥深入生活的三分钟新闻在"新闻联播"中播出。时间紧,去陕北拍摄来不及,征求路遥意见,他说去皇甫村拍摄。先到墓地,路遥摆了香纸,三鞠躬,又绕墓一圈,嘴里像是念叨着什么,好一阵子。然后才又到了一个山坡,哇!这地貌和陕北没什么两样。路遥说,写作中遇到难题,会情不自禁来皇甫村,寻找感觉,汲取力量,对这里的一切都已很熟悉了。他说,《人生》,《平凡的世界》是对柳青等导师的一份恩报,一份答卷。

路遥这次到墓地既是报喜告慰,也是又一次灵魂沟通,或许又酝酿新的创举。遗憾的是天有不测风云。

柳青与路遥的“师徒”故事

为柳青立传。 正式的《柳青传》在2016年才出版,是长女刘可风写的。书里没见提到路遥,但把封底"给"了路遥:柳青,我的文学教父和人生导师!一一路遥。其实路遥早以给柳青立"传“。

1980年4月路遥写了《病危中的柳青》;1983年4月在上海写了《柳青的遗产》;1992年《早晨从中午开始》里及其他文章里也提及柳青。特别是前两篇散文就是为柳青量身定做的,犹如晚辈写给父辈的“祭文"。他对柳青是那么的亲熟,词句是那么贴切,洞察是那么深遂,这是他灵魂深处对柳青忠魂的礼赞,他似乎比儿女们更了解、更理解"教父"。

路遥在《柳青的遗产》里写道:"比之某些著作浩繁的作家来说,柳青留给我们的作品也许不够多。可是,如果拿一两金银和一斤铜铁相比,其价值又怎样呢?"够了,仅仅这一句足以证明路遥就是把柳青当楷模、导师和教父。

多年前听一位文友讲,路遥为纪念柳青写有书法作品。有乎?没有?写的内容乎?不知也,反正未见流出。路遥虽然写毛笔书法少,但是也写过,那么这幅作品如果存在,那迟早会从藏者手中流露出来的,那是弥足珍贵的,我等期待着。

参阅资料:《路遥传》两种,路遥散文,《柳青传》,《柳青纪念文集》,网络中回忆柳青和路遥纪念文章及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