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欲成大事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

宋初宰相趙普曾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中提出了成大事者應有的道德標準和必備能力,從而經得起挫折和磨難,開創新的局面。

一、不貪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淮南子·道應訓》中講了一個“公孫休拒魚”的故事。

公孫休特別喜歡吃魚,在魯國做宰相時,大家都爭著給他買魚給他送去,可是他從來不接受。

人到中年,欲成大事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

公孫休

他的弟弟很奇怪,就問他,“你這麼愛吃魚,但是別人給你送魚你又不要,這是為什麼呢?”

他說:“就是因為愛吃,才不能接受。若是每次都接受,就會對人家有虧欠的心理,低人一等,繼而日後做些不法的事情,那麼我的宰相之位也保不住了。我愛吃魚,自己又不是買不起,何必接受別人的獻禮呢?”

無疑,公孫休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懂得節制慾望,守節持定,不貪小恩小惠,從而在相位上才能坐得長久安穩。

不成器的人,往往目光短淺,不會準確權衡利弊得失,貪小利而得大患。成大事者,面對慾望的誘惑都是清醒的,懂得著眼全局、大局為上,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便是如此。

人到中年,欲成大事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

二、懂得忍耐: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不忍則亂大謀”,在人的成功道路上,如果不能忍耐一些小事情就會破壞最終目標的實現。

《人與自然》曾播放過一部關於狼的紀錄片。寒冷的冬天雪已經下了厚厚一層,飢餓的狼群發現了鹿的蹤跡。可是不巧的是,根據嗅覺判斷,獵物已經在早先走遠了。

狼面臨著一個選擇:不追,繼續挨餓受凍,甚至有可能死去;追,路途遙遠,飢腸轆轆,到底能不能追上還是一個問題。

頭狼最終還是決定,沿著鹿的蹤跡追上去。於是,在忍耐了一天一夜的飢餓和疲憊後,幾百裡的追蹤終於為狼群換來了滿載而歸。

古人曾雲:忍為眾妙之門。狼群能忍,一切為饕餮盛宴做出的忍耐都是值得的,人又何嘗不是這樣?蘇武忍了,北海牧羊,留下千秋彪名。張騫忍了,跋涉大漠,開闢中西互通。

懂得忍耐,就是掌握了超脫的人生智慧,不斷積聚能量,不斷奮勇向前。

人到中年,欲成大事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

三、守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在孔子看來,人不講信用,這是萬萬不可的,就像牛車馬車沒有套住牲口的橫木一樣,必將寸步難行。

《公羊傳》曾有言曰,“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齊桓公在柯邑締結盟約時,受到了魯將曹沫的脅迫,迫使桓公將侵佔魯國的土地歸還。齊桓公答應了他的要求。

人到中年,欲成大事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

齊桓公

結盟之後,曹沫棄劍離開盟壇。但是此時齊桓公想毀約,管仲站出來說,“夫劫許之而背信殺之,愈一小快耳,而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

正是因為管仲的勸諫,齊桓公打消了食言的念頭,依然信守承諾,歸還汾陽之地給魯國。

按照《史記》的說法,“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守信於天下,這是齊桓公稱霸諸侯的關鍵之舉。

四、平穩謹慎:三思而後行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應當是一個具有極強自律能力與自控能力的人。做什麼事情都不魯莽急躁,必要三思而後行。

人到中年,欲成大事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

有一個私企老闆在這幾年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別人問他有什麼成功的秘訣,他說,“只要我在酒桌上喝醉了,就必定不籤任何字。”

人喝醉了,頭腦不清醒,容易被人忽悠著簽下大單子,這就是為什麼酒局和生意一直捆綁出現的原因。

可是這個老闆卻不是這樣,他一直要求自己智商在線,理智絕對不能丟,即使在喝醉的情況下,也謹慎地剋制自己。等到清醒了,再談生意的時候就三思而行,權衡利弊計較得失,因而生意越做越大。

人到中年,欲成大事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

五、有志向: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南北朝時期,在宗愨小的時候,叔父宗炳曾經問他長大後想幹什麼。宗愨站起身,挺直腰板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

“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藝為業”,在重文輕武的社會大環境下,宗愨偏偏任氣好武,因此世俗人多對他有所非議,“不為鄉曲所稱”。

後來,宗愨曾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官封左衛將軍、洮陽侯,成了名顯天下的將軍。立志之高欲乘風破浪,守志之堅則不為人動,這才是真正能成大事者的應有品格。

拿破崙曾說,“真正的才智是剛毅的志向”。一個沒有志向的人,即使再有能力智慧,他的成就也會因鼠目寸光而萎縮。

相反的,一個立志高遠的人,一開始就把眼光放在山頂,那麼不管期間爬得多麼累多麼艱難,總會登臨絕頂,飽覽天下風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