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演员——张咏华

张咏华,女,汉族,1940年8月生于陕西长安。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剧协副主席,西安易俗社名誉社长。曾任西安市政协六至十届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国家一级演员——张咏华

1949年至1955年在易俗社学演秦腔剧。从艺50余年来,以她饱满浑厚的嗓音、奔放的唱腔、激昂豪迈的唱段塑造了八十多个戏曲人物形象而受到社会多项好评与奖励。1958年西安市青年汇演《三滴血》,她扮演李晚春获表演奖并被评为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红旗手”先进代表;1981年西安市秦腔访日团赴日本东京演出《游西湖》,她扮演李惠娘获中、日广大观众喜爱并名留东土,为国增辉,为秦争光;1982年她排导的《庚娘杀仇》获导演荣誉奖;1984年陕西省首届戏剧节她扮演新编历史剧《冼夫人》中的冼夫人获表演一等奖;1990年易俗社赴北京参加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她扮演《走雪》中的曹玉莲获特别荣誉奖;1998年“西凤杯”陕西省电视戏曲百家演员在中央电视台“九州大戏院”栏目播放她的《冼夫人》名段欣赏,《三回头》电视片、《走雪》及她导演的“镇台念书”片断并在后来的节目中多次播放。

张咏华1940年出生于陕西长安内苑乡鸭池口村。自幼家境贫寒,1岁多就被寄养在西安城姑母家。姑母爱看戏,张咏华(那时还叫张永娥)经常跟着姑母光顾戏园子,耳闻目染,小小年纪竟能哼唱几个段子。院子里有位盲艺人叫张万荣,在易俗社里吹笛子。他喜欢这个精巧伶俐的小丫头,小永娥也喜欢听他吹笛子、唱秦腔。

1949年7月,9岁的张永娥在张万荣老师傅的引荐下,报名参加西安易俗社考试。她凭着一段《三回头》惊呆了在场的考官,[来自Www.Lw5u.com]“这娃人碎(小)声大,是块好料子!”遂成为西安解放后易俗社招收的第一批女学员(第14期)。按照易俗社规矩,社长高培支给小永娥更名为张咏华。

1952年的一天,易俗社在人民剧院演出《白蛇传》,陈妙华扮演许仙,李箴民扮演青蛇,年仅12岁的张咏华则担纲白素贞一角。这场演出,台下坐着一位尊贵的观众,那就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能为周总理献艺,大家异常激动,发挥出了最佳水平,张咏华饰演的小白蛇更是赢得了周总理的赞许。14岁登台出演《貂蝉》中的貂蝉。张咏华俊美的扮相,饱满厚实的唱腔,把一个忠诚、仁义的美貂蝉活脱脱展现在观众眼前。《貂蝉》全本在西安连演60多场,场场爆满,观众排长队买票看她的演出。此后多少年,貂蝉成为张咏华在舞台上的特定形象。是貂蝉、白素贞这两个角色拉开了她艺术人生的帷幕。

《走雪》是秦腔传统剧目,也是一出考验演员表演水平的戏,其中小旦的“扑跌”、“扎裙翻舞”、“折腰翻身”等表演,颇有特色。剧中的曹玉莲一会儿是“裙边儿挂住路边草”,需折腰收裙:一会儿是“青丝又挂枯树梢”,需伸手摘发。张咏华通过对曹玉莲在逃难途中遇到的种种艰险以及遇险时的不同表现的展示,刻画了千金少女善良、聪明、懦弱、还带有几分娇气的性格特征。除了动作表演,张咏华还善于运用眼神表达情感。剧情中,面对仆人曹福的相助,曹玉莲在眼神中流露出对仆人的感激之情,但这种感激又掺杂着男女有别的娇羞和无奈。见梅鹿,遇猿猴,眼神中又表现出惊奇万分:“挂裙边”、“钩青丝”,目光中则多了几分嗔怒,恰当地表现了千金小姐未谙世事的怯懦和娇态。这些表演技法,给《走雪》这出戏增添了独有的魅力。1956年,16岁的张咏华藉此剧荣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此剧在1991年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赴京演出获得特别荣誉奖。

作为秦腔女演员,张咏华在继承老前辈优良唱腔的基础上,于激昂豪放的唱段中发挥女性自然、细腻、柔和的优势。在《庚娘传》“杀仇”一段戏中,她运用这一优势,把尤庚娘这个“女中丈夫”的形象塑造得游刃有余,将一个出生于书香门第的秀才娘子,知书达理却遭受迫害的形象刻画得丰满、动人,引起了台下观众情感上的强烈共鸣。1958年,这部戏被灌制成唱片,作为易俗社的资料永久保存了下来。1982年,张咏华扶持20岁的女儿惠小平担纲《庚娘杀仇》主演,在西安市青年汇演中惠小平荣获演员二等奖,张咏华荣获荣誉奖。

数十年来,张咏华塑造了80多个不同性格的舞台形象,除了上述的代表作,还有《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红灯照》中的林黑娘,《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游龟山》中的胡凤莲,《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咏华已经唱红秦川,扬名西北,《游西湖》不仅献演于京沪,还在1981年随西安市秦腔访日演出团赴日本演出,享誉在东瀛。几十年舞台实践的积累,张咏华形成了她自己独具神韵的典雅、飘逸、含蓄、洒脱的表演风格。

张咏华怀着虔诚与庄重的心书写着她对秦腔的热爱、对易俗社的情感。写作的过程中,经常有年轻演员来讨教,老夫妻俩就把自家四十几平米的小房子当舞台,一招一式地细细教授,把他们一生的艺术精华传授给年轻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