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濟:三四線城市樓市要涼了 未來將精細 化管理

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將逐步走進精細化管理時代。

騰訊財經《閃電評論》特約作者 賙濟,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智行院秘書長

近期,有幾個新聞非常值得關注。第一個是“2018年上半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達到2.7萬億元,同比增長43%”,貌似土地市場的熱火朝天很快就傳遞到樓市;第二個是“近期,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央行7天逆回購利率等核心利率指標都快速下降”,新一輪的降息已經實質性到來;第三是昨天“住建部召開房地產工作會議,要求各地方政府做好規劃,穩定房價預期”。熟悉中國樓市十幾年“只漲不跌”發展模式的人,會感覺一切好像回到了那個熟悉的模式:貨幣放水,房價上漲,政府喊話,然後房價小跌大漲。但是這次恐怕真的會有所不同,我們不能再高估社會剩餘的購買力,也不能低估政府穩房價的決心。

賣地收入創新高難持續,要遠離三四線城市樓市

仔細分析今年上半年全國2.7萬億買地收入的區域構成,可以發現一線城市儘管總體賣地規模較大,但是增長率已經很低,一些調控力度大的城市甚至是負增長。而二線城市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分化,整體賣地收入也是增長乏力。相比之下,三線城市和四線城市的賣地收入出現了大規模的上漲。大量長三角地區城市上半年賣地收入規模在200億-400億元左右,僅次於一二線城市。山東、四川、安徽、河北、湖南、江西等省,都出現了賣地收入規模超過100億元的地級市。而像岳陽、許昌、淄博、泉州、眉山、上饒、湖州等,上半年土地出讓收入增幅在200%以上。

出現這個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一二線城市的樓市政策限制很多,樓市交易清淡。而此時大量三四線城市的棚戶區改造項目使用了貨幣化補償的辦法,集中釋放了大量的購房需求,使得區內的樓市交易活躍,價格持續上升。大型房企都藉此時機湧向三線城市,甚至是四線城市快速下沉,地方政府也借住這一機遇大量增加土地供應,多方力量合力構成一個“供需兩旺,量價齊升”的局面。但是,究其本質此類城市的需求暴發是因為“棚改貨幣補償”政策引起的,並不具備持續性。而此時的土地市場活躍,也只能認為地產商補庫存的行為。隨著“棚改貨幣補償”政策的逐步退出,購房需求必然快速萎縮。而中長期看,三四線城市的人口還是會逐步向一二線城市集中,樓市的長期走勢將更不樂觀。這一波土地市場火爆只能是地方政府最後的狂歡,而那些拿了土地的開發商將會面臨很大的經營風險。

政策會有組合拳,不要再認為放水能夠刺激樓市

客觀來看,金融政策是中期影響地產價格走向的主要因素。但是,這個結論成立的前提有二:第一是房地產市場還是保持較高的市場化屬性;第二是金融系統還在傳統的運行模式中。顯然,這兩個條件都不具備。首先,本輪金融刺激已經完全有別於傳統的“大水漫灌”式的放水模式,監管層正在用盡一切手段在保證貨幣總量不失控的情況下,保證邊際增量都投入到實體經濟去。儘管這是一個極難完成的任務,但這也是最後的正確選擇。所以,你可能會看到很多“不那麼市場化”的方式會出現。第二,這次住建部的會議再次向地方政府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房住不炒”的政策底線沒有變,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不是單純的市場調控行為,而是嚴肅,甚至是嚴厲的“政治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我相信政府各部門已經統一協調,有了很充足的政策儲備,哪怕樓市再出現一點點失控的苗頭,都會招來更嚴格的控制。

單純從放水刺激的效果來看,其效應也會逐漸減少。我國在過去的幾年裡,居民部門的槓桿出現了極大幅度的增長。現在能找到的最近的公開數據是2017年5月,央行公佈的境內居民住戶存款總額為62.6萬億,而境內居民人民幣貸款已經達到36.4萬億元,淨存款僅剩26萬億。在此之後央行就不再單獨公佈境內居民的存貸款餘額情況,但是就其變化趨勢來看,貸款增速遠遠快於存款增速,居民部門的整體負債率在持續走高。我們就按照已經公開的26萬億淨存款餘額來看,其能夠繼續為房地產加槓桿的空間已經非常小了,而且在目前繼續擴大內需的情況下,讓珍貴的居民存款再進入房地產領域,無疑是對中國經濟最大的傷害。

樓市需要精細管理,合理規劃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在這次的房地產工作座談會上,住建部要求“加快制定住房發展規劃”是非常重要的變化,它實際上標誌著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將逐步走進精細化管理時代。儘管政府對於樓市的調控力度很大,但是鑑於我國地產資產和金融機構的異常緊密和難以分割的關係,鑑於現階段“土地財政”對於地方政府的難以捨棄的作用,政府不希望看到樓市下跌,同時也難以承擔樓市下跌帶來的金融風險。所以,現在對於房地產市場的要求也是“穩”字當頭。在目前的形勢下,要保證地產市場穩定並不容易,最需要的要對地產市場有個合理的規劃,並對其實現精細化管理。

傳統上,很多地方政府對於地產只有一種賣地掙錢的商人思維,想的就是通過各種方式把土地賣個高價,以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按照人口規劃,本地區究竟需要多少住房?應該配套供應多少土地?本地居民多少人採用購買方式獲得住房合適?又有多少適合採用租賃方式獲得住房?面對這些基本問題,地方政府一般拿不出一個精細測算過的方案,更談不上做出高水平的住房發展規劃。而現在隨著住房定位的進一步明確和房地產市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需要地方政府在思考城市發展、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配套的時候,系統性的研究一下本地區的住房發展問題。而制定住房發展規劃,就是一個最好的契機。規劃的制定,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房地產市場粗放發展的問題,並幫助地方穩定房價預期。它應該能夠在“房住不炒”這個大原則的指導下,以長期產業發展和人口流動為依據來制定土地供應和房屋供給計劃,做到讓本地區的樓市建設高中低端合理搭配,租售並舉各取所需,價格穩定,交易量合理,土地市場運行平穩而可持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