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苗圩: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重要而緊迫

「政策」苗圩: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重要而緊迫

■ 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堅定不移發展先進製造業,推進製造強國戰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和主要支撐。11月18日,“2019國家制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泉州)”在福建省泉州市召開,並宣讀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聯盟設立倡議書。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林寶金出席並致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主任賙濟做主旨演講。

苗圩指出,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推動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核心引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建設製造強國的一項重要任務,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一定要把製造業搞上去”的重要指示,認真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群策群力,大力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戰略。

“智能製造是覆蓋產品全生命週期的創新優化大系統,要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推動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賙濟認為。


堅持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並重

苗圩指出,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把製造業搞上去,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首先,傳統產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0%,仍然是工業經濟的主體,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關係到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全局。其次,像紡織、服裝、家電等傳統產業關係到國計民生,是穩就業、穩外貿的重要行業,也是新動能培育的重要來源。比如,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很多戰略性新興產業,都來自於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苗圩認為,必須高度重視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尤其是在當前我國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風險和挑戰增多、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保持傳統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對穩定工業基本面、推動製造業產業鏈提升、促進經濟再回升十分重要。

賙濟說,培育新動能,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主要抓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方面是狠抓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必須堅持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並重,把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作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牢牢地抓在手裡。”苗圩強調。

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陸川表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產品創新,而產品研發是智能製造的源頭,核心是研發過程的全面數字化、智能化。


製造業領域要持續探索人工智能的應用

賙濟介紹,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是建設製造強國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製造業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的主要方面之一。目前,傳統制造業是 “中國製造”中最具競爭力的板塊,但社會上對傳統制造業的重要性仍然存在一些模糊認識,甚至存在 “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傳統制造業=低端產業、傳統制造業=夕陽產業”的錯誤觀點。

“正是因為這些錯誤認識,許多人只注重服務業而忽視製造業,只注重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而忽視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賙濟強調。

賙濟認為,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我國傳統制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中低端產品嚴重過剩、中高端產品嚴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老百姓出國搶購馬桶蓋就是典型例證。從世界產業鏈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傳統制造業有極其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極其美好的發展未來;傳統制造業≠低端產業。任何產業都有低端、中端、高端之分,只要傳統制造業經過技術改造、智能升級,就可以成為高端製造業;傳統制造業≠夕陽產業。人們希望穿得漂亮、吃得健康、住得舒適等基本生活需求永遠不會改變,而且在不斷升級。“只要經過新舊動能轉換,傳統產業就能成為朝陽產業。”賙濟指出。


陸川表示,未來智能製造將 “重塑”製造業競爭新格局。一是在製造業領域要持續探索人工智能的應用,實現軟件定義製造;二是持續提升智能化作業水平,豐富客戶體驗,以開放、共享、共建理念,打造 “同盟軍”,構建智能製造發展生態。

從五個方面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

苗圩要求,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重點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能再靠過去“粗放式”發展的老路。要適應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的需要,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創新驅動,提升質量和品牌。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升級。

二是要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要牢牢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演進趨勢,堅持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深化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製造業進行全要素、全流程、全產業鏈改造。要加快發展智能管理、智能生產和智能服務,推動製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

三是要抓好技術改造這個重要途徑。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深入推進,未來技術改造在擴大工業有效投資、加速新技術產業化、持續推進產業升級方面的作用將更加凸顯。我國擴大技術改造的潛力非常之大,要順應產業升級的方向,以智能、綠色、質量、安全等為重點,持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要加速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業態、新模式的融合應用,加快傳統產業的提質增效。要鼓勵地方設立專項資金,因地制宜地開展技術改造專項行動,不斷提高傳統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四是要注重保持產業鏈的完整性。近年來,隨著國內產業不斷升級、國家外部環境變化、國內要素平穩上升、環保約束趨緊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部分勞動密集型和資源依賴型製造企業,外伸現象有所增多,這總體上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但也要防止產業過快大量的轉移。要重視保持產業鏈的完整性,通過改造提升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降本增效。要積極引導大中小企業形成穩定的合作關係,建立緊密協作的產業生態,建設一批根植性強的先進製造業集群。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穩定和改善市場預期,完善政策舉措,引導產業在國內發展。

五是要重視勞動力素質的提升。在改造傳統產業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重視研究技術和勞動力素質的平穩提升。要探索育人、用人的新方法,加強急需緊缺專業人才的培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動產教協同,積極做好員工轉崗和再就業培訓。要營造有利於充分發揮 “工匠精神”的長效機制和政策環境,為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製造業創新的主要途徑

賙濟指出,中國製造業堅定不移地推進製造強國戰略,以製造業的繁榮和強大,支撐國家的繁榮和強大。相信經過三十年的奮鬥,我國將成為全球領先的製造強國。目前,製造業創新內涵包括四個層次:一是產品創新,二是生產技術創新,三是產業模式創新,四是製造系統集成創新。

賙濟認為, “在四個層次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都是製造業創新的主要途徑。”

陸川表示,當前,智能製造成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一是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要樹立與時俱進的產品觀、製造觀、用戶觀和生態觀;二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載體是製造環節,製造環節上承研發、下啟服務,是決定企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主戰場”;三是強補全生命週期服務 “短板”,快速打造數字化產品,全面提升智能化服務水平。


針對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的對策,賙濟建議:一是凝聚共識,提高認識,堅定建設製造業強國的決心和信心;二是開展大規模新一輪技術改造,實現整個製造業的創新升級;三是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調動全社會各方面資源,開展 “用、產、學、研、金、政”相結合的協同創新;四是加強裝備和工業軟件的研發和應用,為傳統產業升級服務,建設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五是加強傳統制造業科技創新,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地紮實推進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