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申泮文

2017年7月4日逝世

他是我國第一個沒有出國留學、

沒有博士學位的中科院院士

編寫出我國化學界第一部中文教材

研製出我國第一代鎳氫電池

更為創建南開大學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

南開大學化學系應用化學研究所

奠定了基礎

我一生的時間就幹了兩件事,一個是愛國,一個是化學

——申泮文

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抗戰爆發後,申泮文毅然投筆從戎,南下參與淞滬會戰,後又重新回到大學繼續未完成的學業。1940年申泮文畢業於南開大學化工系,此後70餘年的時間裡,他從未離開過自己鍾愛的教育事業,90歲高齡的他仍在堅持給本科生講課,而且從不遲到。

“讓中國的高等化學教育走在世界前列!”是這位執教化學基礎課時間最長的化學家一直以來的夢想。為了編寫出“趕超國外最先進的教材”,他筆耕不輟,一生出版了總計70餘卷冊3000餘萬字的著作,成為我國最高產的化學家。即使重病在床上不能行走,他還讓人把電腦搬到身邊,在病房裡繼續工作,病房裡的寫字檯上總是堆著厚厚的資料。

  2017年7月4日,申泮文逝世,享年101歲。

兩袖清風,教書育人無怨無悔,激盪時代潮流;

一身正氣,書寫丹青精彩人生,傳播松柏精魂。

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張忠培

2017年7月5日逝世

他一手創辦了吉林大學考古專業

先後在多個地方主持大規模的

考古研究工作

後又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推動故宮管理從傳統向現代轉型

半個世紀前,他的著作《元君廟仰韶墓地》,被海外學者稱為研究中國史前親族組織的典範,打破了“硬套社會發展規律教條的怪圈”,他主旨多項大型考古,填補了中國考古史上的一系列空白,開創了史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

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一手創辦吉林大學考古專業,使吉林大學後來和北京大學一起,成為兩個全國性的重點考古教研基地。後又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重新定位故宮博物院的發展方向,摸清家底兒、開展學術研究、逐步限流……他的理念一直被故宮後來者繼承併發揚著。

有人請他去參加鑑寶類電視節目,掛個名就有錢拿,還有人想付大筆稿費讓他寫一些“特定的”文章,他都拒絕了:這輩子,我不謀官,不謀利,不懼權威。我不為會議寫文章,不為稿費寫文章,不為職稱寫文章。不看任何人臉色,也不看錢的臉色,這就是我的追求。

  2017年7月5日,張忠培逝世,享年83歲。

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柯俊

2017年8月8日逝世

他是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中國金屬物理、冶金史學科奠基人

創始貝茵體相變的切變理論

發展了馬氏體相變動力學

國際同行稱他為貝茵體先生(Mr.Bain),因為他首次發現貝茵體切變機制,是貝茵體切變理論的創始人。

國外很多機構都曾發出邀請,給予高工資高福利希望他前去工作,然而柯俊都一一婉拒。他的一生都在為中國的鋼鐵事業付出,他率先在研究中引進電子顯微鏡,創立了中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籌建了中國最早的金屬研究所,開拓冶金材料發展史的新領域。

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他從英國留學回來時,那時全國幾乎沒有完整的鋼鐵聯合企業,美國年鋼產量是中國的近600倍,而他離開時,中國的鋼產量已經位列全球第一。

  2017年8月8日,柯俊逝世,享年101歲。

根據柯俊生前遺願,他的遺體將捐獻給武漢大學醫學部用於教學和科學研究,為國家的教育科學事業做出最後的貢獻。

拳拳報國赤子心。

柯老,一路走好。

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朱英國

2017年8月9日逝世

他是我國著名遺傳學家和水稻生物學家

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先驅

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和研究團隊選育的紅蓮型

和馬協型雜交稻新品種已累計推廣上億畝

我是農民的兒子,深知農村生產力的落後以及農民生產與生活的疾苦,我要為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盡到自己的力量。

——朱英國

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世人皆知袁隆平,何人知曉朱英國?

在雜交水稻領域,朱英國的成就可以與袁隆平比肩。朱英國曾和科研人員一起培育出“紅蓮”第一代,而紅蓮型、袁隆平的野敗型、日本的包臺型,被國際公認為三大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而且只有“野敗型”和“紅蓮型”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種植,被冠以“東方魔稻”的美稱。

朱英國不僅是一位雜交水稻研究的大家,在研究團隊建設和提攜後輩方面也是不遺餘力。直到去世前的最後一個晚上,病床上的他還在輔導學生。

  2017年8月9日,朱英國逝世,享年78歲。

記住袁隆平,也記住朱英國。

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南仁東

2017年9月15日逝世

他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

負責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的科學技術工作

他和團隊讓中國成為了世界上

看得最遠的國家

1984年,南仁東就主持完成歐洲及全球十餘次觀測,成為全世界最頂尖的天文科學家之一,就在聲名赫赫的時候,他卻選擇了回國,放棄比國內高300多倍的薪水,就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副臺長。

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1993年,日本東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討論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南仁東於是跟同事說:咱們也建一個吧。為了這句話,他堅持奮鬥了22年,從1994年項目預研究到2016年建成,這其中付出的艱辛不言而喻,即使後來身患癌症,他仍舊帶病堅持工作。

然而在FAST“天眼”建成後的第二年,他永遠離開了人間。

  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逝世,享年72歲。

在這個滿地都是金錢的年代 ,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

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朱顯謨

2017年10月11日逝世

中國黃土區土壤及土壤侵蝕學科的

開創者和奠基者

畢生致力於

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工作

為了心中“黃河清”的夢想

默默奉獻在廣袤的黃土高原

為中國黃河中游泥沙治理工作

作出了巨大貢獻

黃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朱顯謨

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1959年,為了支援大西北建設,朱顯謨離開了生活和工作條件優越的南京,舉家遷往西北農村,在沒有衛生間和廚房、吃水還要到共用自來水龍頭接的小平房裡,朱顯謨待了50多年,毫無怨言,為治理黃河貢獻了一生。

上世紀80年代初,朱顯謨提出“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肯定。在該方略實施下,黃河流域治理已見成效,黃河流失土壤泥沙已由13億噸減少為3億多噸。

如今,黃河水清,斯人逝去。

  2017年10月11日,朱顯謨逝世,享年102歲。

他用58年助黃河水變清,但離開卻無人所知。

何其悲哀。

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呂必松

2017年11月22日逝世

他是原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院長

國家漢辦第一任主任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第一任會長

對外漢語學科的奠基人

著名語言學家、語言教育家

呂必松先生是對外漢語專業最大的元老。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國際教育過去是沒有的,他一手開創了這個學科,確定了這一學科的基礎理論範疇。

對外漢語可以有今天的地位,對外漢語系在全國遍地開花,孔子學院遍佈全球,HSK考試成為全球漢語考試的唯一標準,這一切都離不開呂必松先生。

  2017年11月22日,呂必松逝世,享年82歲。

這是所有對外漢語人都應該感謝的老人。

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高伯龍

2017年12月6日逝世

一生從事激光陀螺研製

率先對激光陀螺的基本理論

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使得我國成為繼美俄法之後

世界上第4個能夠獨立研製激光陀螺的國家

在航空、航天、航海特別是軍事領域

有重大應用價值

外國有的、先進的,我們要跟蹤,將來要有;但並不是說外國沒有的我們不許有。

——高伯龍

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現代戰爭中,以激光陀螺為核心部件的自主導航系統,可以不受各類通訊系統的限制,精確制導對目標實施打擊。以激光陀螺為核心部件的自主導航系統這項技術,世界上只有中國等極少數國家掌握,創造這一佳績的便是高伯龍領銜的國防科技大學激光陀螺團隊。

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這段全國激光陀螺研製最為艱難的20餘年間,高伯龍率領的國防科大激光陀螺研究團隊從零起步,從基本原理的研究、主攻方向的確定,到一項項工藝技術的突破,在重重艱難險阻中開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研製激光陀螺的成功之路。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龍逝世,享年89歲。

戲子家事天下知,英雄枯骨無人問。

報國何止一甲子,離去已近百歲身

余光中

2017年12月14日逝世

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

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

作家梁實秋曾稱讚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馳譽海內外,一首《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強烈共鳴。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逝世,享年89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