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命运”与政策息息相关

青海新闻网讯 董峰,是出生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东山根中村土生土长的农民。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当时董峰听过最多的金玉良言。但是由于读书读不进去,再加上家里人那时对教育并不重视,想着养儿子就是为了早点长大替家里分担点劳力。之后,董峰便顺理成章地加入到了务农种田的行业当中去了。

可是一个靠种田为生的人该怎么致富呢?骨子里董峰是个爱动脑子和勤劳吃苦的人,在外出务工的那几年,他不断积累经验和资金,还时常带着村里的其他人一起务工,成为了俗话说的“小包工头”。

就在2010年凭着自己的努力,董峰在村东面的一片空地上建了村里第一个砖瓦厂。董峰回忆起那时说道,砖瓦厂根本没什么技术含量,黄土一进窑就变成了砖块,堆砌成小山包的砖台都是成批往外送,谈不上什么质量不质量的。

虽说董峰的砖瓦厂在当时的市场上毫无竞争力,但就是这个尝试,让他一年有了三四万元的收入,村里的不少村民也选择了到这里打工,也算是带动村民就业了。

到2012年,政府鼓励村子发展集体经济,于是董峰将自己的砖厂交到了村里,通过村民入股的方式进行分红。由此,董峰和东山根村的命运又发生了变更,董峰结束了单打独斗的致富生涯,东山根村也有了自己的第一个集体产业,每年将近有十二万元的收入。

有了经营砖厂的经验和资金,董峰更是干劲十足。接下来的一年里,他更是想方设法让村子有更多的产业发展——流转土地种枸杞、建温室大棚搞蔬菜种植、找专家要青稞昆仑15号的种子提产量。

“总觉着董峰干事情比别人进步,想法也赶在别人前头。当我们想着地没人种了的时候,他去找专家来帮我们提升产量,每亩从以前的几百斤变成了1200斤。当大家觉得砖厂的生意还不错的时候,他就放弃砖厂说要跟着政策走,搞起了有机肥加工。当周边的村子还在因为枸杞卖的价格不好的时候,他又带着我们种藜麦,反正办法多着嘞!”村里50多岁的董成延这样说道他们的这位干事近似着魔的党支部书记。

2015年5月,董峰毅然关停掉了村里的砖厂,成立了东山根中村万吨生物有机肥厂。当时,许多村民对于他的这个决定持反对意见,想着好好的砖厂为啥要给关掉呢。董峰苦口婆心的开导大家:“砖厂虽然能挣钱,但是对生态环境破坏大。现在国家都在提倡生态发展,我们村子当然也得跟上。”

事实证明董峰的眼光不错,东山根中村东南都是牧业村,村里张占海成立的东山根羔羊养殖合作社,有将近5000多只羔羊,再加上周边枸杞、藜麦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广,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果然,一年,企业就有了将近2000吨有机肥生产能力,周边3万方的羊粪、牛粪被董峰收购一空,收入达到20万元。

当时,村里人高兴坏了,都说董峰是“收粪大王”:“自从董峰建了个收粪厂,村里连一个羊粪蛋都找不见了。”如今,村里的有机肥厂每年产出近5000吨,产值达50万左右。每年入股的村民户均分红2800元。

原本让大家头疼的人畜粪便成为了有机肥厂的原料,产品可用作藜麦、枸杞、青稞地施肥,东山根中村在党的政策引领下,不仅发展适合村里的特色产业,而且从单一的种植业到一环接一环的产业链,东山根中村找到了自己致富、奔小康的好法子。

在这个过程中,董峰也从一位普通的农民,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和村党支部书记。董峰带动了村里产业的发展,产业的不断壮大也在不断成就着他。

用董峰的话说就是自己的“命运”是跟党的政策息息相关的,也与村里的每个人是分不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